不但淮河沿岸,爆发瘟疫和持续的旱灾,庄稼绝收,无数个普通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整个社会的状态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山东、河南黄河多处决口,洪水泛滥成灾,农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洪水淹没了,粮食没了、家也没了,家人也没了,几十万人沦为无助的难民!
失去生存希望的这些普通民众,没有别的奢求,只是希望能安稳的活下去,希望元政府能够伸出援手,体恤民情,让他们活下去。
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当时***到骨子里的元政府统治下,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民众的愤怒与怨恨,汇成了一股涌动的暗流,随时准备冲垮这个已经千疮百孔、***不堪的元帝国。
当生存下去都成了奢望的时候,***是必然的结果。历代王朝更替,都是这么演绎的。当然,元帝国也不会例外!
元政府的统治者们,当然能感觉到这股凌冽的杀气,虽然极不情愿,浪费这么多钱去赈灾去修河堤,但面临统治危机,为了巩固国家之根基,为了防止民众造反,为了保住大元帝国的江山,皇帝不得不采纳宰相脱脱的建议:诏令中央财政拨款,立即整修加固黄河沿岸河堤!
这下中央的高官们,又是好一阵忙活,筹集银两钱财粮食,分拨各行省,赈灾维持民生、整修修河堤以防泛滥,当然在办公事忙活的时候,也不失时机的为自己捞了一把,完美实现赈灾物资的第一次截留,鼓了自己的腰包,这是惯例,大元帝国下各级官吏,心照不宣的规矩。
皇帝满怀期待,体恤民情,皇恩浩荡,普照大地,命令中央中书省,划拨了许多银两钱财分发地方各省!
但皇恩的光芒并,没有普照到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依然是痛苦不堪,水深火热。
就像朱重八一家一样,无数的普通老百姓家庭,逃脱不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命运!
而这场灾难,却成了各级官吏们的狂舞的盛宴,他们发财了—是国难财!
当听到中央政府,要下令拨款整修河堤时,各级官吏再一次的群体狂欢!十七万劳工的工钱、饭钱,整修河堤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想想都激动人心啊!
这么大的工程款项,随便整点就能发家致富,富甲一方,衣食无忧,手握大权的这些官吏们,能不兴奋吗?
至于黄河河堤修个什么样?工程的费用够不够?劳工的口粮够不够,吃不吃得饱?这都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在这项工程中,自己能捞到多少!
于是各级官吏各显神通,开动脑筋,借着这个修河的时机,再一次疯狂的敛财!
中央拨款到地方政府,政府的长官们先分一些,装进自己的腰包——当然这是惯例,大家默认的,谁也不会出来提出反对意见!
能分到钱,大家共同致富,干嘛要反对呢?那些管河务具体施工的,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这么多劳工的吃饭的口粮、劳工工钱、甚至工程款都是可以克扣的,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收入!
至于劳工的吃喝问题,吃不饱,穿不暖,跟他们何干?工程的费用够不够?黄河会不会修不好再次泛滥?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反正黄河泛滥也祸害不了他们这些当官的!
那些不管河务工程施工的,怎么捞钱呢?修河堤,这么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吧!那就到各个地方乡里去抓壮丁呗,打着徭役指标的幌子,看到男人就抓!
什么?不想去?那就拿钱吧!没有钱?那就什么值钱就把什么拿走吧!于是烧杀抢掠就成了常态化,合理化的现象!多好的发财机会——当然,这是惯例!
元帝国建立后,实行民族压迫的四等人制,作为最高等级的蒙古人,杀掉个作为最低等级的南人,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元政府的官吏,烧杀抢掠这些作为最低等的“南人”,那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任何可奇怪的!
这是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积怨已久!这次灾难,这次瘟疫,使本已尖锐的矛盾彻底的激化了!点燃了元帝国走向的覆灭的星星之火,并且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短短的一年时间,元帝国境内发生了数十起农民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大有“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之势!
1351年,当劳工们整修黄河河堤,挖到山东境内时,在河道内,挖出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背部刻着醒目的一行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劳工们突然心动了,工地上唱了几年的歌谣,忍了好久的怨恨,在那一刻突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他们认为,这是天意!他们也相信天意,顺从天意!
这是历代农民起义的老套路,把起义认定为天意,让起义具有合法合理性,不然这种起义,在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封建社会,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参与起义要背负骂名的,而如果天意如此,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开干了!
公元1351年,黄河石人事件发生几天后,在朱重八乞讨过的地方,韩山童、刘福通,点燃了反抗元帝国统治的星星之火!
这些起义,敲响了元帝国覆灭的丧钟!旧王朝要覆灭,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掌舵人,而新王朝的天之骄子还没做好准备!
外面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些和朱重八没什么关系,他自己在皇觉寺,过着自己单调而又枯燥无味的和尚生活,只想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他从来没想过,去参加什么义军,弄不好那是要杀头掉脑袋的!造反了,就没有回头路!朱重八只想吃饱饭,过好自己的生活,他不想去冒这个险!
朱重八,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父母祖上,历代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实本分农民,从小受到的教导,就是顺从,忍耐,不能以下犯上!
他从来没想过飞黄腾达,也实实在在的没想过,做什么真命天子!他只想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娶妻生子,种上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孝敬父母,多么简单朴实的愿望!
然而现实是家已破,父母已亡!朱重八只想躲在皇觉寺里,苟且偷生,勉强混口饭吃,努力的活下去!他每天,都过得胆战心惊,活的小心翼翼!
这些元政府的官兵们,要担负起镇压起义军的重任,镇压的任务是要完成的,如果吃了败仗是要受到惩罚的!
那些曾经纵横天下,驰骋沙场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经历这么多年的腐朽生活,已经不具备了当年的战斗力。镇压起义军的任务并不是那么顺利,于是这些元朝的官老爷们,想出来一个万全的对策:拿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开刀!
普通的农民,世代忠厚老实的农民,是可以欺负的,是好欺负的,因为他们只知道顺从,他们认为当官的欺负老百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些官兵老爷们,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既然无法打败起义军,就去抓些普通老百姓过来,当做起义军杀掉,完成上级的任务,还不损兵折将,无风险,上级满意,下级满意,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是这么一来,苦了那些普通的,老老实实的农民,或许有一天,会莫名其妙的被官兵抓走,被以某个人的名字杀掉!
于是许许多多的农民,为了活命,被迫去参加起义军,加入了反抗元政府军队战斗!
朱重八,也是千千万万老百姓中,最普通的一员,同样也是,每天担心被官府抓去当做起义军杀掉,又不敢投奔起义军,去冒生命的危险!
他每天躲在皇觉寺里,过着他枯燥而又有规律的生活。可是命运,却不允许他不得不作出抉择!
朱重八幼年时候,一起放牛的一个朋友,名字叫做汤和,在起义军做到了千户的位置。
千户在军队中,也算是不大不小的一个头目了。或许是汤和记得童年时候,和朱重八“苟富贵,勿相忘”的誓约,发达后,给朱重八写了一封密信,邀请他去参加起义军,共举义旗,共图富贵!
朱重八看过信件,吓得魂不附体,心里暗骂道:“***的这是要害我呀,这要被人发现要掉脑袋的!”朱重八胆战心惊,匆忙把那封信烧掉了。
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朱重八收到并看了起义军邀请信件的事情,很快在周围传开了!甚至有人要去官府告发他!
这下朱重八彻底慌了,吓得不知所措。赶紧找到和他关系最好的师兄周德兴,商量对策。
摆在朱重八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守在寺庙里坐以待毙,这显然是下下策,相信官府的官兵肯定不会放过他,待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甚至还可能,牵连到寺庙里的其他人!
第二条路就是逃跑,可是天下之大,何处又是安身立命之地呢?能逃到哪里去?这条路,很显然也是行不通的!
唯一的选择,就是走第三条路了,去参加起义军吧,去投靠他的童年的好伙伴汤和,或者还有一条生路。
可是现在的朱重八,真的还没做好参加起义军的心理准备,他遭受过各种各样的苦难,他真的害怕,害怕会丢失性命,害怕掉脑袋!
可是又能怎么办啊?朱重八和师兄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时候有人出主意,不如去算一卦吧!
算卦的结果出来:“卜逃卜守皆大凶,将就凶而不妨”,这不很明白了,逃跑和待在寺庙都不行,参加义军还可能有条生路!朱重八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这真是无路可退了,去他娘的球,反就反了吧!这是宿命,无法改变的宿命!
朱重八,最终作出了他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次痛苦抉择,连夜收拾行李,逃离了皇觉寺!
说是行李,其实就是一个破碗,一根破棍而已,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讨生活的行头。
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都是这种情况,忠厚老实的农民毫无退路了,别无选择了,就被逼上了梁山!
朱重八决定去投奔他的童年好友汤和所在的起义军,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的起义军所在的濠州城,已经被元政府军队围困了好久。
元政府军不停的进攻,城内是起义军只能疲于应付,却毫无办法突围!这样下去,恐怕坚持不了多久。
这一天,郭子兴正坐在他的元帅府里,愁眉不展,思索着突围的对策,突然下面的守将来报,抓住了一个前来刺探情报的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