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屋里暖炉发出低沉的声音,母亲会轻声对我说:“孩子,别怕,外面的世界很大,总会有一条路属于你。”
她的声音充满了母亲的慈爱和期望,但对于那个时常伴随我的贫困,我心里清楚,这样的“期望”并不轻松。
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并非唾手可得,尤其对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偏远农村的孩子来说,梦和现实之间,总有一道深深的鸿沟,跨不过去。
每次夜晚独自望着窗外漫天的星辰,我都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像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穿得干净,吃得丰盛,甚至有机会走出这片土地?”
但我也知道,这样的想法对父母来说,是奢侈的。
父母虽不富裕,但他们一首告诉我,生活艰难时,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贫穷”。
而我却不想听这样的建议,不想像他们一样一辈子与贫穷相伴。
我曾经对自己说:“不!
我不要!”
家里的那几亩地,是父母一生的希望,而那片土地也紧紧抓住了我们全家,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始终不肯放开。
我记得每年的秋天,当父亲站在地头上,挥动镰刀收割最后一茬稻谷时,他那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和泥土。
这时候我常常会想:“如果这一切能不再如此艰辛该多好?”
父亲并没有眼中的愁容,他只是低声告诉我:“这地虽然苦,但它养活了我们,咱不能忘了它。”
可那时候,我总觉得,父亲并未真正理解我心里的那份渴望——走出这里,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我也明白,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在父母的眼里,“能吃饱饭”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过得好”似乎遥不可及。
我渐渐意识到,父母的理解虽然深刻,却根本无法改变我们脚下的土地,无法打破那个贫困的围墙。
那时,我多么渴望有一天能远离这片土地,去到那些我只在书本里看见过的城市,去做一份我父母无法想象的工作,去见识他们从未见过的风景。
即使这些愿望显得如此遥不可及,但它们如同深埋在心底的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芽。
但现实,总是比梦想更加残酷。
家里并不富裕,学费的压力,生活的困窘,每一分钱都像是一块重重的石头,压在父母的肩上。
我记得父亲每年总是为我准备一些破旧的衣服,给我打上补丁,硬生生地将那些衣物修补得能穿下去。
他常常拍着我的肩膀,微笑着说:“这衣服穿得住,日子也能过得去。”
我心里并不敢说出不满,因为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那些衣物,是他辛苦换来的,一针一线,承载着他不舍的爱。
可是,我心里常常想:“这就是我的命运吗?
一辈子都只能穿这些破旧的衣服,吃那些简单的食物吗?”
我从未说出口的那份不甘,早己深深扎根在心中。
每当看到村里那些比我们家更贫困的家庭,我虽然心中有些许感慨,却也不禁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了更强烈的反感。
别人都在外面谈着未来,谈着远方的梦想,而我,却只能在这片土地上,机械地过着每日重复的生活。
一次放学后,我和哥哥走在回家的路上。
哥哥总是显得乐观,他大声唱着那首传遍村里的歌,声音回荡在空旷的田野中。
而我,脚步却显得格外沉重。
那时的我,第一次开始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能逃脱贫困。
即便我用尽全力努力,也未必能走出去。
哥哥看了我一眼,突然停下了脚步:“雨姐,别闷闷不乐。
咱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咱有的是土地。
只要用心,迟早会有好日子。”
我看着他的眼睛,心里却并不觉得安慰。
土地固然能养活我们,但它并不能给我们更多的选择。
我的心早己飞向远方,向着那些我无法触及的城市和未来。
于是,我下定决心,要走出这片土地,哪怕再困难。
我开始拼命学习,向着那条我希望走的路努力,虽然这条路充满荆棘,却是我唯一的选择。
为了能有一天走出这片土地,走出这片贫瘠的田野,我把每一分学习的时间都当作宝贵的财富,用尽全力去弥补那些年岁月带来的空白。
可是,生活并没有因为我的努力而善待我。
那些贫困依然深深纠缠着我们,学费的压力,生活的困顿,时刻提醒着我,我们依旧无法逃脱贫困的束缚。
然而,不甘心的心情在我的骨血中越来越强烈。
我告诉自己:“我不能一辈子都这样活着,不能让这一切成为我的终点。”
在无数个寒冷的冬夜里,我用那盏昏暗的煤油灯,握着书本,努力去填补那些贫困岁月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每一页翻过的书,似乎都在告诉我:如果我不放弃,终有一天,我可以打破这一切,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
而这些梦想,便如同那飘雪的冬天,虽然冰冷,却依然在我心中不断燃烧。
每当夜晚降临,我就更加坚定地相信,外面的世界远比这片贫瘠的土地广阔,而我,只需耐心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