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来是重生
林瑶靠着破旧的木床,目光穿过昏黄的油灯光圈,停留在狭小窗棂外的月色上。
她沉默了片刻,最后笑了笑,轻声喃喃道:“不,我只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旁观者罢了。”
这笑容带着些许无奈,却很快被记忆的碎片打破。
林瑶脑中一阵刺痛,零散的画面如同溃堤的洪水涌来:金箍棒带着风声袭来,空气中迸溅着鲜红的血色,而她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尖叫,便堕入无尽的黑暗……接着,她醒来,却发现自己重生在一个饥寒交迫的身体里。
林瑶的身体原主,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可怜姑娘,自幼流浪在街头,靠捡拾残羹度日。
几天前,她因饥饿晕倒在路旁,眼看就要被冻死。
然而,在这个明代淮安贫瘠而多灾的年代,死去的人并不稀奇——街角、庙宇、城门外,早己见惯了尸体的轮廓。
“这样的命运,居然也轮到我来承受……”林瑶的心一沉,感叹着原主的短暂人生。
她不禁想起,明代正值饥荒战乱,许多百姓为了一口饱饭抛弃家园、流离失所,甚至铤而走险。
这世道的苦楚,令人压抑得喘不过气。
她拍了拍额头,试图梳理混乱的思绪。
然而,那些突如其来的记忆、脑海中孙悟空挥棒时的决然,以及自己为何会被打死重生的谜题,却像散乱的拼图一般,始终无法拼合完整。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林瑶叹了口气,轻轻靠回床头,想着先将身体养好,再去思考这些超乎寻常的问题。
在林瑶沉思时,一旁的书案上,烛火微微跳动。
书房里只有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
此刻,吴承恩正伏案疾书,神情专注,仿佛忘却了身旁的一切。
他看似瘦弱的身影,却透着一股文人的坚韧。
吴承恩是偶然路过街角时救下林瑶的。
他虽不是大富之家,但一向心怀慈悲。
见林瑶饿得奄奄一息,便将她带回了自己简陋的小院,并拿出仅存的米粮熬了一碗稀粥。
此刻,他放下笔,转头看向林瑶。
见她眉头微蹙,似是刚刚从梦中惊醒。
他柔声说道:“姑娘,既然你身体虚弱,就好好躺着歇息吧。
这些事情留给明天做也无妨。”
林瑶抬起头,勉强一笑:“谢谢吴先生费心。”
说完,她将薄被轻轻盖上,闭上双眼,沉沉睡去。
书房再次归于寂静,唯有烛火和吴承恩笔下的字句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年代的疾苦。
天刚亮,鸡鸣声响起,小院被一片柔和的晨光笼罩。
林瑶睁开眼,感觉身体略有些力气了。
她推开木门,来到院中,看到一口老旧的水井。
她挽起袖子,费力地摇动辘轳,将一桶清水缓缓打上来。
林瑶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自嘲地笑了笑:“来到这里,总不能白吃白住吧。”
她点燃了柴火,用水煮粥,又切了几片吴承恩买来的咸菜。
灶台边,清晨的炊烟袅袅升起,小院里多了一丝生气。
不多时,饭香弥漫开来。
书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吴承恩走了出来。
他神情有些疲惫,显然是熬了一整夜。
但看到林瑶在忙碌,神色间却露出一丝惊讶。
“姑娘,你身体刚恢复,不必做这些粗活,这些事我来便好。”
吴承恩上前想取走她手中的水桶。
林瑶却往后退了一步,坚决道:“吴先生,我原本就是个无父无母之人,幸得先生救命,便让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好歹也算报答一二。”
吴承恩见无法说服她,只好作罢。
一碗热腾腾的粥端上桌,两人对坐。
林瑶忍不住尝了一口,稀粥虽清淡,却比她过往吃过的任何东西都要美味。
吴承恩见她吃得香,也终于忍不住问道:“不知姑娘姓甚名谁?
家住何处?
为何不回家呢?”
林瑶放下勺子,神色暗淡下来,缓缓说道:“吴先生有所不知,我叫林瑶,原是一名孤女,自小无父无母,在街上寻些杂活糊口。
前些日子,因实在无计可施,才饿倒在街头……”吴承恩听罢,沉默片刻,轻轻叹息:“林姑娘也是个可怜人。
既然没有住处,就暂且在这里住下吧。
我虽家境贫穷,但靠卖些文稿也能赚些小钱,供两人吃住还是可以的。”
林瑶抬头,眼里有些惊讶。
她没想到这个素未谋面的文人竟然如此宽厚,甚至愿意接纳她这个无依无靠的流浪者。
她眼眶微微湿润,低声说道:“谢谢先生……谢谢爹!”
说完,她露出一个真挚的笑容,还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胸脯:“以后家里的活就交给我吧,爹只管写好文章,等赚了钱,我再帮您卖出去!”
吴承恩见状,嘴角也泛起一丝笑意,却仍叮嘱道:“这段时间,你身体还未恢复,不要过于操劳。”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几个铜板,递给林瑶:“这些钱你先拿去买些衣物和生活用品吧。
等我写好文稿,拿到书肆换些银钱,再多添置些东西。”
林瑶接过铜板,攥在手心,感受到微凉的金属质感。
这些钱虽然不多,却是她重生后第一次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资支援。
她心里明白,吴承恩家境并不富裕,这几枚铜板是他能拿出的极限。
“爹,这钱我一定用在刀刃上!”
林瑶抬起头,郑重地说道。
吴承恩看着她认真又兴奋的模样,笑着摇了摇头:“你开心就好,不过记得别乱花,家里还要靠这点积蓄过活呢。”
林瑶点头答应。
她将铜板放入衣袖中,心中却开始盘算:自己不能一首依赖吴承恩,必须想办法减轻他的负担,甚至帮他多赚些钱才行。
吃过早饭,林瑶换上吴承恩给她找来的旧布衣,第一次迈出了小院的门槛。
淮安的街市与她印象中的嘉靖二十一年不相同。
泥泞的道路两旁是低矮的草房和砖屋,有些房顶还破了洞,用稻草随意覆盖。
商贩的吆喝声在街头此起彼伏,却显得有气无力。
摊子上摆着干瘪的菜叶、粗劣的陶碗,甚至还有一堆发霉的米。
林瑶走在人群中,感受着这个明代小城的气息。
街上行人多是衣衫褴褛,神色疲惫。
她看到一个老妇蹲在墙角,用颤抖的手翻捡破烂的菜叶,还有几个小孩抱着瓦罐,用汤勺刮着早己见底的米糊残渣。
“这就是这片土地的现实……”林瑶低声自语,心里有些发酸。
她走到一处布摊,挑了两块质地粗糙的布料,用吴承恩给的铜板买了下来。
剩下的钱则换了些米和几颗鸡蛋。
虽然是廉价食材,但她觉得,至少可以为他们的简陋生活增添些滋味。
回到小院,林瑶将买来的东西一一放好。
看着吴承恩埋头写作的背影,她走到书案前,忍不住问:“爹,你这些文稿,都是写完后首接卖给书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