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提议卖文
“那有没有想过,如果在集市上亲自摆摊,把这些故事讲给人听,或许能多挣些?”
林瑶试探地问。
吴承恩愣了一下,摇摇头道:“这倒是从没想过。
我毕竟只是个文人,摆摊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林瑶听出了他的犹豫,心中却打定主意。
她笑着说道:“爹,您写的故事那么有趣,不如让我试试。
等人多了,或许还能卖更多的文稿呢!”
吴承恩看着林瑶充满期待的眼神,想起她是个孤女,性格却如此开朗积极,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暖意。
他点点头:“既然你有这个想法,就去试试吧,不过记得不要太辛苦。”
第二天,林瑶早早地起了床,将吴承恩写好的几篇短文收拾好,又在小院里找了一块旧布,做成一张简单的宣传旗,上面写着“奇文趣谈,听者有赏”。
她拖着小木箱,兴致勃勃地来到城里最热闹的集市。
她选了一个靠近茶摊的角落,铺开布席,将文稿整齐摆好,然后清了清嗓子,用响亮的声音喊道:“快来听奇文趣谈!
只需几文钱,就能听到最有趣的故事!”
开始时,人们只是匆匆路过,对她的喊声置若罔闻。
毕竟,吃不饱饭的生活让他们连娱乐的心思都没有。
然而,当林瑶开始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片段时,渐渐有人停下脚步,听得入迷。
“齐天大圣竟敢打上天庭?
还砸碎了王母的蟠桃宴?”
一个孩子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是啊,他可厉害了,不仅搅乱了天庭,还打得天兵天将满地找牙呢!”
林瑶眉飞色舞地说着,手势连连,惹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
听众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主动掏出几枚铜板,放到她面前的布席上,说道:“你这故事讲得有趣,值这几个钱!”
林瑶看着布席上积累起来的铜板,心里涌起一阵成就感。
她知道,自己的尝试成功了。
当林瑶回到小院,把挣来的铜板递给吴承恩时,吴承恩目瞪口呆。
他没想到,林瑶竟能靠自己的讲述,让这些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
“瑶儿,这些钱你辛苦赚来的,还是自己留着吧。”
吴承恩推辞道。
林瑶却摇了摇头:“爹,我住在这里,就该分担家里的开销。
这些钱够我们吃好几天了,您就放心用吧!”
吴承恩见状,心里对这个姑娘更添几分怜爱与欣赏。
他开始认真思考,是不是可以将更多的文稿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给百姓,让他们在困苦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些许乐趣。
就这样,吴承恩与林瑶的日子渐渐变得充实起来。
午后的阳光透过纸窗洒在书房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林瑶站在书架前,手指轻轻滑过一排泛黄的书籍,忽然被一本装帧略显破旧的书吸引住了目光。
“《警世通言》?”
她轻声念着书名,随手翻开几页,正是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
书页上的文字讲述了福禄寿三星下凡助人渡过灾难的故事,林瑶饶有兴致地读着,脸上浮现一丝笑意:“这些神仙故事,倒是有趣得很。”
正当她低头细读时,吴承恩端着一杯凉茶从外头走进来。
他见林瑶认真读书的模样,便放下茶盏,笑着说道:“瑶儿,这本书可有趣?”
林瑶抬头,笑着将书递过去:“爹,这里讲的福禄寿三星的故事,既有神仙,又有劝世的意味,真是别有一番趣味。
您看,这段‘得福禄寿三星助力,转祸为福’的描写,简首妙不可言。”
吴承恩接过书,扫了一眼,点点头:“确实,这些故事虽然简单,却能让人感受到一丝安慰。
像如今这等世道,人们苦得连笑都不敢笑了,多读点这样的故事,倒是能宽宽心。”
林瑶歪着头,看着吴承恩,忽然问:“爹,您最近在写的《禹鼎志》也是这样的神仙故事吗?”
吴承恩将书放在案头,坐下捻了捻胡须:“《禹鼎志》确是与神仙妖怪相关的。
传说大禹治水之时,曾以九鼎镇压妖魔,后来这些九鼎失散各地,留下许多奇闻。
我试图将这些传说编成一套故事,但苦于细节尚不完善。”
“妖怪?”
林瑶眼睛一亮,急忙凑过去,“爹,您说的大禹和妖怪的故事,不会只是镇压吧?
妖怪有时候也有自己的苦衷啊,比如为生存,不得己去害人。
若能将妖与人的关系写得复杂些,岂不是更有趣?”
吴承恩笑了笑:“瑶儿倒是聪慧。
这些妖怪故事的确不能简单写成善恶分明的传说,应该更有人情味。
既要写他们的可怖,也要写他们的无奈。
但若仅仅写妖怪和神仙,似乎还少了些味道。”
林瑶托着下巴,想了想,忽然说道:“爹,妖怪的故事和佛学、道学其实也有关联吧?
佛家讲因果报应,道家讲阴阳调和。
这些故事如果能加些因果的道理,或许更能打动人心呢!”
吴承恩闻言,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你说得有理。
妖怪未必生来便是恶,神仙也未必全然无私。
若能在故事里加入因果的纠缠,写出善恶的微妙变化,定能让百姓看得津津有味,也能从中感悟到些许道理。”
自那天起,吴承恩常与林瑶在书房中讨论。
林瑶偶尔会帮忙磨墨,偶尔则将自己从现代记忆中取来的小故事与吴承恩分享。
“爹,我记得有个故事,叫做‘画皮’——讲的是一个妖怪伪装成人,想要吃人的心。
这个故事虽然骇人,但也能让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恶。”
林瑶一边磨墨一边说。
“画皮……”吴承恩低声重复,眉头微微皱起。
他忽然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妖若画皮,人心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