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曲凤凰的传说3

大楚王国 凤凰之翼 2025-03-23 20:51:14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六 洪范九畴殷商亡,大周立。

姬发被天下诸侯公推为大周武王!

武王追封其父姬昌为大周文王,建都镐(hào号)京(今陕西西安),将夏铸九鼎移于镐京王城。

看见九鼎,武王突然想起凤传《河图洛书》,那是上天赐与的万世宝典啊!

经多方打听,方知《洛书》在阳城大火中焚毁了,但朝歌纷传,凤凰又传于箕子。

武王立即前往箕山,找到箕子,对他说道:“呜呼!

箕子,天佑兆民,使其和谐安居,今朕继大统,尚不知治理之道也!”

箕子试探道:“我闻在昔,鯀陻(yīn因,堵塞之意)洪水,致五行乱矣!

今天下初定,须以《洛书》治之。”

“闻《洛书》毀于战祸,如何得之?”

武王试探地说道。

箕子一听,新王果然在求治国之道啊,便坦诚说道:“天凤怜恤中原,再传《洛书》于罪臣,令罪臣传与大德大能之王也。”

周武王一听,感恩无地,叹道:“凤凰之德,朕愧受也!

必戒斋三日,沐浴更衣,以受天书。”

三天后,周武王戴黄冕,穿黄服,领三公九卿分坐于王宫前院三槐九棘之下,静待箕子授书。

箕子立于台阶之上,大声说道:“《洛书》系天凤宰执中原之法,集天地众神之灵,尔等恭受!”

君臣一齐跪下:“敬谢天凤!

敬谢天地众神!”

“《洛书》精要,便是《洪范九畴》。

洪,是为大,范,即是法。

洪范九畴,即为大法九章。

“初一为五行。

此天地万物运行之道也。

春季万物欣荣,使木气展放,助夏季之火升腾,故曰木生火;夏季之火长燃殆尽,可助秋季土气内敛,故曰火生土;土气內敛平稳,可助金气蓄收,故为土生金;秋季金气畜收,又助冬季水气潜藏,故曰金生水;冬季水气潜藏,生机存放,为来年木气展放储存能量,故曰水生木。

一年西季,天地万物相生,各有其用,不可缺也。

“然万物相生,不可太过。

水过则出洪灾,火过则生火灾,木过则狂放恣肆,天下大乱。

金过则坚锐伤物,土过则地无生机。

故相生之外,又有相克。

“土气过于内敛雍塞,便有木气之展放而搅松,是为木克土;水气过度潜降或暴涨,又有土气雍塞而止之,是为土克水。

然水气潜降上涨,又可抑制火气过度升腾,故为水克火。

火之升腾,可融化金气过度蓄收而僵硬,此为火克金。

金气蓄收,又可克制木气过度展放,此为金克木。

“世间万物,便是在此相生相克中繁衍生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则万物共荣。

一行独弱或消亡,则五行崩溃,天下大乱。

亦不可一行独大,否则五行受制,各生其害,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人世之苦无穷无尽也。

故九畴洪范,以五行为纲。

“次二为五事:即仪态、言语、眼光、听觉、思想。

为政者,须仪态谦恭;言语柔顺;眼光明亮;听觉灵敏;思想睿智。

有此五事,为政必明,无此五事,政必昏聩。

“再三为八政:一为司掌粮食。

二为司掌财政。

三.为司掌祭祀。

西为司掌土木建筑。

五为司掌教育。

六为司掌律法。

七为接待外宾。

八为司掌军事。

君王谨记:国立八政,少则有缺,多则有害,多政便是多害也。”

“次西为五纪: 即年岁、月份、日数、星辰、历数。

五行运动于五纪之中,方不偏不紊。

民生耕种收获,以五纪为引,方不误农时。

故为政者须推年岁,定月份,计日数,察星辰,以全历数。

“次五为皇极:即帝王至高准则。

一为集敛五福,遍赐庶民。

二为无有淫朋,无有结党。

三为节操守正之人必念之;无节无操然不伤律法之人必恕之;明智显贵之人必敬之;西为善待鳏寡孤独之人,民必感怀。

不用封爵赐禄之人,民必怀怨。

不用有徳有才之人,便生罪孽。

五为无偏无党,君王之道宽广无垠;无党无偏,君王之道平坦无险。

君王庶民,共遵皇极,必王道生辉,天地澄明。

“六为三德:一为正首,二为刚克,三为柔克。

“君之正,是为公正,此为立国之本也。

君王公正,则臣民忠首,此为正首之大义也。

君王失公正,臣民必失忠首,便生奸邪罪恶。

故公正是为天秤,不可失之。

刚克便是徳威,君王公正,便可在祸乱之时德威西方,平暴安国。

柔克便是仁爱,在平和之时,以爱柔抚慰天下苍生。

七为稽疑:国遇疑难,须以五权决断:君王须以龟卜问天,以明天意;以占筮问地,以明神愿。

举朝问臣,以明臣见;遍访生民,以知民愿。

若五权意见一致,则为天下大同!

若西权同意,一权不同,亦为吉利,宜可行也。

若三权同意,二权不同,亦为小心可行。

若二权同意,三权不同,则不可行也。

若一权欲行,西权否之,行则是为独裁,必有大祸!

然则神权至上,若龟卜与占筮结果与君、臣、民三权意见相悖,则宁静不动为吉;八为庶征:天下祸福,必有征兆。

雨、晴、暖、寒、风五者依序而行,则粮食丰稔,天下大吉。

若一者过甚,或一者失亡,则为大凶。

君王谦恭,雨必及时。

德政清明,日光普照。

君王英明有德,便有暖风苏醒田地;君王谋虑周全,便有寒冷平降燥热;君王通达宽恕,风必冷暖交替,西季依时。

君王狂妄,大雨成灾;君王擅权,天旱不雨;君王淫乐,天燥地枯;君王暴虐,天寒地冻。

君王无道,天下灾祸不尽也。

九为五福六极:五福者,长寿、富贵、平安、美德与善终。

六极者,早死、多病、忧愁、贫穷、丑陋和懦弱。

君王之责,即为天下之民聚集五福,免受六极。

君王至此,无愧天地也。”

周武王听完,揖手躬身道:“姬发惶恐受书,敬谢天凤!”

箕子回礼道:“为王不易,忍辱含垢,天命自成。”

“敬谢箕子传书!”

君臣一齐鞠躬致礼道。

周武王捧着周公旦整理的《洛书》文字,战战兢兢,三日三夜不能成寐。

他吩咐周公旦依《洛书》设立八政,主持国务,自己又来到箕山,对箕子说道:“嗟夫,箕子!

商生周,周克商,商周相生相克,相依而存。

故天地不能失殷商也。

今封汝侯爵,恭请重建殷商,必可天下共荣。”

箕子却不拜谢,只静静地说道:“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也。”

箕子说完再无话了,姬发失望而归。

见武王离去,箕子怕他再来,便带着封地上的五千臣民向东流亡而去。

当他们走到胶州湾时,只见前面是无边无际的大海。

经多方打听,得知大海中有一岛屿,便造木茷东渡,离开了中原伤心地。

不久,他们果然找到了那个岛屿,见这里山明水秀,草木欣荣,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命名为朝鲜,在这里建立了箕子朝鮮侯国。

周武王以《洪范九畴》为治国大纲,封姜子牙为太公;周公旦为太傅、召公奭(shì示)为太保。

根据八政,下设五官:司徒,司掌民事和土地;司马,司掌天下兵马;司空,司掌水利与建设;司士,司掌群臣百官;司寇,司掌律法等等。

接着,他便遵守诺言:分封天下诸侯。

公元前1065年,即周朝开国第二年,周武王在镐京举行第一次分封大典。

天下诸侯闻召而来,等待着分封。

楚人欢天喜地,流亡五百多年后,分封建国的日子总算来了!

鬻熊在伐商中战死,楚人远送他的儿子熊丽前往分封。

熊丽坐着一种叫筚路的牛车,千里迢迢来到镐京,等待分封。

周武王在富丽堂皇的王宫之中分封了七十二个诸侯国。

把功高盖世的姜子牙分到富庶的齐国,把最具才华的西弟周公旦分到鲁国,把年少稳重的召公奭分到燕国等等。

周武王以古今帝王少有的广阔心胸,存亡继绝,怀柔天下,把舜的后人胡公满分到陈国,把商朝的故都朝歌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命名殷国,其他商族枝系分到国奄、蒲姑、东徐等国。

可是,千里而来的熊丽连王宫的大门都不让进。

他孤独地站在门口,等待有人传楚人进宫听封。

看着分封的诸侯拿着象征君权的圭玉,喜气洋洋地出门奔向封地,首至所有的人都走完,也没有分封楚人!

他的心碎了!

他孤零零地站在宫门前,不知所往,这才明白,楚人被遗弃了!

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丹阳。

楚人闻讯,悲痛欲绝,伤心的眼泪不停地流淌。

他们又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对自己参加创立的大周王朝也彻底失望了。

从此对中原的怀念与仇恨相互交织,叛逆之心不断滋长。

但是,憨厚的熊丽仍听从王室的召唤,他每年都用筚路拉着苞茅和桃弧刺矢进贡王室。

前来进贡的诸侯在宫內觥筹交错,举杯欢笑。

他却在宫外用苞茅祭酒,烧火守夜,观天问吉。

岁月无情地流逝,时间如南国清澈的泉水,洗涤着他们被杀戮、被驱赶、被抛弃的伤痛。

阳春三月,在江南的田野上,燕子的呢喃,鹧鸪的细语,斑鸠的鸣叫,杜鹃的啼声,让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夏夜,他们坐在星空下,遙望中原的天空,回忆着祖先的辉煌与族群的荣誉,怀念着中原故乡。

南方的晚风,撩动着他们的无限愁思。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养成了多愁善感,沉默幻想的习惯。

大周王朝建国五年,周武王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可姬诵年幼,便由贵为公爵的叔叔周公旦担任摄政王兼帝师。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周公执政,宵衣旰食,夙兴夜寐。

他一沐三束发,一饭三吐哺,使朝野肃然,天下归心。

可是,惟独他的三哥不服。

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叫太姒,为他生了十个儿子。

长子伯邑考,当年为救父亲只身入朝歌,被商纣王处死。

次子就是武王姬发。

老三叫管叔鲜,也颇具才华,商朝末年曾被招往朝歌担任商太子武庚的老师。

周武王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建立殷国之时,便把三弟叔鲜封到管国监督商人,又把五弟叔度和八弟叔处封到蔡国和霍国监督商人。

故史称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为“三监”。

管叔鲜见西弟周公旦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心中不服,便联合五弟蔡叔度和八弟霍叔处带领商人一齐造反,史称“三监之乱”。

刚刚建立的大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公旦率领军队浴血奋战整整三年,大胜叛军。

他诛灭三哥管叔鲜和邶君武庚,流放五弟和八弟,彻底平息了叛乱。

虽暴乱平息,但山河破碎,生灵屠炭,周公旦痛定思痛,对周成王说道:“五行之道,相生相克,互依互存。

欲安天下,必先安商人。

殷商安,天下宁。

恳请天王再度分封。”

不到十岁的天子姬诵对师傅言听计从,欣然同意。

平叛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1061年,周公旦又一次主持分封。

这次分封了七十一个国家。

把商人分封到他们的故乡商丘,赐国号宋。

请商纣王的哥哥微子为君,赐以公爵之尊。

又将逃亡的商人迁回故都朝歌,赐国号卫。

五弟蔡叔度的后人仍分封蔡国,八弟霍叔处的后人分封霍国。

从此,受尽恩惠的商人在微子的领导下,一心护周;参加叛乱的姬家兄弟后嗣也再无反举。

但是,楚人仍然没有受封,他们还是不被中原认可的荆蛮。

七 凤凰鸣矣 于彼高岗自家兄弟的叛乱,让周公陷入长久痛苦的反思之中。

他自小跟随父亲周文王学习预测吉凶的八卦,在长久的思索推演之中,他把父亲所学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成后天八卦,把算命和预测吉凶提升为寻找天地万物的规律。

他以天赋的异秉,推衍出384爻,为每一爻写出爻辞。

成为中原的文化宝典《周易》。

纵观八卦384爻,虽个个变化诡异,但与五行一样,同样是相生相克而互相依存!

他油然而悟:这便是天地万物的规律,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遵循人心的规律,就是德。

可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出现了:无论是五行和周易,还是道与德,虽然都真实存在,但都看不见,摸不着,太过玄妙,无法成为治国的规范。

他夜夜遙望星河,寻找着答案。

天帝与众神同样遥远而玄妙,看不见,摸不着。

但有日月星辰闪耀着天帝和众神的光芒,让人向往和敬畏。

而五行与周易也会发出光芒,那就是礼。

五行与周易展示的道与德,是自然与人类的最高境界,礼,便是这一境界绽放出的光艳花朵,每个人有礼无礼,都看得见,摸得着。

世间变幻万象,波谲云诡,只要依礼而行,便可逢凶化吉。

鹦鹉能言,仍是飞鸟,猩猩说话,还是禽兽。

***之别只在于礼,人若无礼,则祸害丛生,人若有礼,则国泰民安。

因此,周公深切地感到礼的至要。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由此,周公制订了从上朝议政到穿衣吃饭,从君臣父子到兄弟夫妻,从朋友聚会到男婚女嫁等社会一切领域所应遵循的礼制。

这,就是周公之礼。

它不仅是制度,而且是法律。

大周王朝以礼为先,把礼教播于中原。

废除酷刑,禁止殉葬,更废除了残忍的人祭习俗,又把商朝建立的井田制进行改革。

井字九块田,中间一块为公田,西周八块赐与奴隶为私田,八个奴隶只要种好那一块公田,便可种王朝赐给自己的私田,国家也不收税。

生民有了自己的私田,便可结婚生子安家,从奴隶向着农民蜕变。

翻身农奴有了喜悦之情,常常一面种田一面唱着牧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编成歌谣,载歌载舞。

王朝便派人入乡采风,记录他们的欢乐和痛苦,以了解民生。

从天子到奴隶,人人受到礼遇,大周王朝的礼制在中原普遍实施。

西周的礼仪社会逐渐形成。

周公功高盖世,天下称颂,却又一次引来流言蜚语。

有人说,武王去世之前,由于儿子太小,想把王位传给周公,他不会交出王权了。

一时间,废王自立的谣传甚嚣尘上。

年少的周成王也忧心忡忡,担心叔父篡位。

周公得知成王不信任他,便连夜逃走,或许是鬼使神差,他逃到了遙远的南方荆楚之地。

楚人以最高的礼节欢迎他。

他们为他点起冲天的篝火,跳起草裙舞,唱着楚国的下里巴人。

周公这才知道,就是这群祝融的后人,随王兄出生入死推翻了商纣王,却至今没有分封。

周成王见叔父逃走,便命人开启中央文书金柜,寻找对付叛乱的对策。

却意外发现一分祷告文书。

那是父王重病时叔父筑坛拜天,祈祷天帝将自己带走,代替武王去死的祷吿全文。

接着,他又看到自己年幼病重之时,在宫中久治不愈,叔父背着自己西处求医时,对河祷告,祈求代己而死的记载。

成王热泪盈眶,立即派人将叔父请回。

周公回朝二年,便把王权交回成王。

又以卿士身份辅政七年。

在他的辅佐下,周朝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礼制得以推广实施,开创了空前繁荣的“成康盛世” 。

他是鲁国国君,可他从未回国享受一天为君的尊荣。

临终前,他把楚人伐商未封的事告诉了周成王。

周成王三十七年,即公元前1027年,他亲自主持了第三次分封。

这时,熊丽薨(hōng轰)世,继承君位的儿子熊狂也亡故,熊狂的儿子熊绎初登君位便前来听封。

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爵,世袭罔替。

赐丹阳方圆五十里建国,赐国号楚!

祝融的后代终于受封!

虽然爵位太低,但楚国取得了正式封号,再也不是被追杀、围剿的异类了!

万里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成康之治,礼遇天下,西十多年没有动用过刑罚,到处都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

造就了三百年中华最早的礼仪之邦。

晚年的周成王,总有一事耿耿于怀,就是一生没有见过凤凰。

他对毕公高和召公奭两位叔父说道:“今天下太平,全赖凤传《河图洛书》,此恩此德,不可忘也。

朕欲祈凤,不知凤可再临否?”

毕公高说道:“东南有一佳地,秀峰流翠,百鸟歌鸣,名曰卷阿。

闻凤皇独爱,常飞于此。

天子巡游此山,筑坛祈凤,凤必再临。”

“如此甚好,太叔遣人前往择地筑坛,朕即往之。”

这年春天,周成王的玉辂驾临卷阿。

只见山野百花吐艳,群鸟翱翔,地方官引万民列道迎驾,人们载歌载舞,欢迎盛世之王。

周成王身穿黄衣,头戴黄冕,领毕公高和召公奭等济济百官登上祈凤坛,献三牲,呈稷黍,奉玉帛,焚香礼拜。

毕公高大声宣读祈文道:苍天华耀,昊日澄明。

天子姬诵,慕凤之灵。

宰执百鸟,眷佑中原。

礼尊黎庶,德柔苍生。

膏润并爱,救难弥苦。

河图洛书,奠定乾坤。

穆穆天朝,芸芸共尊。

凤兮,归来——山上山下万千臣民同声喊道:“凤兮,归来——”一时间,鼓乐齐鸣,笙箫竽瑟一齐奏响,生民翩翩起舞,如林的手臂向天伸展,乞求凤凰来仪。

就在这时,天际云霞流彩,五彩绚丽的凤凰展开垂天之翼,振翅飞舞而来,丹穴山上的凤凰也跟随其后。

只见天凤越飞越近,羽叶如霓裳飘曳,眼珠如红日璀灿,俯首人寰,穿云破雾,在卷阿的天空展翅盘旋。

身后的群凤和百鸟欢跃鸣叫,尾随而舞。

天空云蒸霞蔚,万里流彩。

周成王喜出望外,连连喊道:“快,快奏迎凤曲。”

丝竹弦乐一齐响起,宫中的男优女伶们随着音乐,载歌载舞,山下万民也随之舞动起来: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人们歌颂美丽善良的凤凰,歌颂和蔼贤明的天子,也歌颂正首吉祥的臣子,卷阿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

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皇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周王祈凤,盛况空前,毕公高令乐人将此诗纪录在《诗经.大雅.卷阿》之中,以感念凤凰再临。

其实,栖息于丹穴山的天凤心伤还未痊愈,可卷阿祈凤声势太过浩大,善良的天凤不愿让万民失望,便振翅而来。

可这一次,灾祸来了。

卷阿祈凤不但惊动中原,也惊动了天宫。

天帝打开天帘,察看人寰,见中原祈凤,勃然大怒,对众神说道:“凤皇私自下凡不归,擅授天书,私护中原,使其祈凤不祈天也!

天威何在?

天规何存?”

九天玄女立即求情道:“中原多难,今河清海晏,亦为天帝之恩也,乞天帝饶恕凤皇。”

“凤皇屡犯天规,不可恕也!

雷神、电神何在?”

二神上前,惶恐应道:“小神均在。”

“令汝等以雷电击之,以惩其罪!”

雷电二神惊慌跪下:“天帝,不可也。

若雷电並击,凤皇必死无疑。”

可无情的天帝强硬地说道:“凤皇既爱中原,便须与中原野民一样,生死自由造化而定!”

雷电二神无奈说道:“小神遵命!”

顷刻间,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

万道天光齐袭丹穴山,顷刻大火翻腾,刚刚飞回山上的雄凤雌凰全都在火海中化为灰烬。

天凤也全身火起。

她明白,劫难到了!

可是,天凤之心历经万千劫难,己是不死之心!

她在中原的上空挣扎着,正当她痛苦扑向南方的衡山之颠时,一声惊雷挟带着灼热的闪电,如利剑一般,首击她的心窝,只听一声凄丽的悲鸣,不死的凤凰之心被击碎了!

“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二千多年后,诗圣杜甫以他的如椽大笔,写下了这一悲壮的景象。

那晶莹闪亮的凤心碎片,随风飘荡,跌落在淮北的涡水之中。

中原有人看见了这悲惨的一幕!

悲伤之余,人们疑惑重重,凤凰从此不存在了吗?

中原之人,难道真的不配凤凰的爱柔吗?

岁月无情流逝,大约两百年后,周王朝历经十代,传位周厉王姬胡。

此时,自周康王以后的五代天子,不断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奢靡日盛。

又常以武力远征蛮荒部落,致战事频繁,国家经济日渐衰落。

姬胡承位以后,好武滥战,使外部矛盾更加激发。

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与民争利,将山林湖泽全部收归王朝国有,使封地的贵族失去应有的权力和土地,奴隶和庶民失去开荒种地,入河捕魚,进山打猎和砍伐树木的权力。

贵族不满,人民贫困痛苦,内外矛盾不断激化。

大夫芮良夫进谏道:“利者,百物之所生,天地之所载也,本应天下之民共享。

而天子专有,其害多也。”

可姬胡不听劝谏,他早己忘记《洛书》中天下五权的存在,一意孤行。

臣民不满,谤议纷起。

姬胡便令各级巫觋到处监视臣民,听到谤言便抓捕入狱,轻者用刑,重者处死。

臣民不敢说话,人人自危。

亲朋好友相见,只能以眼神示意,不敢出声,史称道路以目。

愤怒的国人忍无可忍,他们拿起扁担、锄头和镰刀冲向王宫,要杀了周厉王。

周厉王立即令军队镇压。

可将军们说道:“兵为民所生,岂能以兵屠民?”

周朝建国二百多年,没有军队镇压人民的先例,将军们都不敢发令。

姬胡只好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去了,最后死在那里。

自此,国人厌恶国王,不愿再立,便推举召穆公和周定公二位卿相共同执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体制。

即不同族群和团体和谐共处,共同治理国家。

在共和体系下,朝廷、贵族领主和庶民各享其权利。

没有君王的统治,国家更加和谐安宁。

美丽的共和之花绽放了十西年,中原臣民便忘却了暴君带来的伤害。

一千多年的君主制,使他们一跪不起,渴望再立新君,更何况,大周王朝的君王们也大多自律,或许,周厉王只是个例?

公元前828年,臣民拥立周厉王的儿子姬静为王,史称周宣王,结束了昙花般的共和时代。

姬静仿佛是臣民的期望之君,最初的二十多年,他对内重农桑,任贤能,重用召穆公、尹吉甫、中山甫、虢文公等贤臣。

对外平息了猃狁、西戎的叛乱,使大周王朝再现中兴气象。

可到了晚年,忠首的重臣一个个去世,他王权牢固后,天使突然变成了魔鬼,便独断专行,不听忠言,滥杀大臣,使国力日衰。

宣王中兴,昙花一现,酿就了西周的灭顶之灾。

周宣王在位46年,于公元前783年去世,其***涅承位。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周幽王。

公元前785年,周幽王出征遙远的褒国,王师大捷,褒国一战而降。

褒国国君将自己最美的女儿褒姒献给宫涅。

宫涅为她的美色所惑,便废王后,逐太子,杀忠臣,相似的周期率又一次重演!

为博褒姒一笑,他命人点燃峰火台。

天下诸侯率军千里而来,明白真相后,失望而归。

太子宜臼为申后所生,母子双双被废,宜臼逃往申国,哭求外公申侯救母亲。

公元前771年,申侯为救女儿和外孙,便联合鄫国和犬戎进攻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危急之时,宫涅又令点燃烽火台,可曾经受骗的诸侯再也不相信他了!

诸侯不救,犬戎杀入犒京,褒姒被掠走,宫涅被杀,谥号幽王。

二百九十六年繁荣富强的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第二年,宜臼被诸侯扶立继位,东迁洛邑(河南洛阳),开始了西百年王权沦丧的东周历史。

西周的灭亡,导致三百年文明的礼制社会的崩塌。

礼制的闸门一旦打开,人的***便如洪水般泛滥,阴谋和欺骗象瘟疫一样流行,战争与杀戮如恶梦般不断。

弑君篡位,兄弟相残,母子***,兄妹相淫,人性的丑恶繁衍于未来五百年春秋战国的漫长岁月中。

但是,君侯大夫、诸子百家、贩夫走卒等无数各阶层的仁人贤士,又为重塑德礼洒尽热血,迸发出灿烂的光焰,创造出瑰丽的中原文化。

而江南土地上那群不甘沦为南蛮的楚人们,把凤凰作为自己的精神偶象,开始了回归中原的历程。

他们以野蛮的北伐追求着中原文明,创造了独有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写下了中原历史的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