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郁郁葱葱、深邃幽静的山林,而它也确实坐落在县城的上山区,一个海拔高度较高、坡度陡峭,西周环绕着巍峨山峰与幽深山谷的地方。
尽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但老林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条道路的交汇处,而显得格外热闹非凡。
在那个年代,老林不仅是周边乡村通往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许多人梦想启航的地方。
每当晨曦初现,车站便熙熙攘攘,满是怀揣着希望与梦想,准备外出打工的乡亲们。
他们中有些人,家离镇上遥远,需要翻越数座大山才能抵达,因此,镇上的几家旅馆总是客满为患,人们通常会提前一晚入住,以确保能赶上次日清晨的第一班车。
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成为了老林独有的风景线,也见证了无数家庭的辛勤与期盼。
小镇虽小,却五脏俱全,尤其是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火烧馍外皮酥脆,内里绵软,咬上一口,麦香西溢;米粉细滑爽口,搭配特制的酱料,味道鲜美无比;还有那油乾、油果子、馓子,每一样都是老手艺人的心血之作,承载着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传承。
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九零年代,这些小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让人在忙碌与疲惫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与甜蜜。
老林的街道,狭窄而充满生活气息,走在上面,几乎每一步都能遇到熟人。
无论是邻家的大婶,还是学校的老师,甚至是偶尔路过的外乡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归属感。
这种亲密无间的社区氛围,让小镇显得格外温馨,也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欢笑与友爱。
学校,是我小学生涯的核心舞台,而我的教师是与小镇机关幼儿园一起的。
通往学校的路,是一条长长的石阶,每一级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足迹。
那栋两层的教学楼,虽然外观略显陈旧,会让人担心它是否能挺过下一场风暴,但正是这样一栋“危房”,却陪伴我们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
二楼的阳台,每当有风吹过,便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我们,就在这样的摇晃中,学会了勇敢与坚持。
教室的屋顶,是我们又爱又怕的存在。
一些教师家属喜欢养鸽子,于是,屋顶便成了这些白色精灵的乐园。
鸽子们或悠闲地踱步,或振翅高飞,它们的欢声笑语,成了我们课间最生动的背景音乐。
然而,这份和谐也时常被打破。
有时,一阵风吹过,或是鸽子们太过活泼,屋顶的吊顶便会摇摇欲坠,甚至整片掉下。
鸽子屎、鸽子毛成了教室里的“常客”,而最令人惊喜(或惊吓)的,莫过于那些不请自来的小壁虎。
每当这时,教室里便会瞬间沸腾,女生们捂着耳朵,生怕小壁虎钻进耳朵里,而男生们则兴奋不己,追着这些小家伙满教室跑,有时甚至追到了厕所,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这样的场景,虽然有些狼狈,却也成为了我们小学生涯中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在老林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会了在简朴中寻找快乐,那份快乐我们现在再也不能拥有。
那些关于火烧馍的香气、关于石阶上的足迹、关于教室屋顶的“惊喜”,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我那段纯真而又美好的小学生涯。
如今,虽然时光己逝,但那份对老林、对那段时光的深深眷恋,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