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缓缓睁开眼睛,发现太子以及众多嫔妃都在床边焦急地守候着。
太子见太宗醒来,急忙派人去传召魏征等人。
魏征匆匆赶到,快步走到御床前,欣喜地说道:“陛下,您可算回来了,平安回阳间了!”
太医也赶紧端上精心熬制的“定心汤”,太宗皇帝喝了下去,感觉身体渐渐有了力气,缓缓站起身来。
魏征关切地问道:“陛下,您在阴司的时候,可曾见到崔珏崔判官了?”
太宗皇帝微微点头,说道:“这次多亏了他的全力护持。”
于是,便将自己在幽冥之中的所见所闻,仔仔细细地向众人讲述了一遍。
众人听后,纷纷向太宗皇帝拜贺,随后退出了寝宫。
太宗皇帝身体恢复后,立刻传下旨意,宣召隐灵山的法师唐三藏火速进京。
传达旨意的使者领命而去,仅仅过了西五天,唐三藏就跟随使者来到了京城。
太宗皇帝命他主持修建水陆道场,目的是超度那些在阴司受苦的幽魂。
同时,太宗皇帝又下令取出一库金银,要归还给尉迟恭。
尉迟恭为人正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太宗皇帝再三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尉迟恭这才恭敬地拜谢,领命退出。
太宗皇帝在宫中调养了五六天,身体不仅完全康复,而且比之前更加健朗。
然而,意外突然降临,宫中的大盈库遭遇火灾,被熊熊大火焚毁。
魏征见状,向太宗皇帝进谏道:“陛下,天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宫中阴气郁结所致。
依臣之见,应当将先帝曾经宠幸过的嫔妃全部放出宫去,这样或许能驱散阴气,平息天灾。”
太宗皇帝觉得魏征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将先帝时期的宫女全部放出宫去,这次又有三千多人得以重获自由,一时间,宫廷内显得空旷了许多。
随后,太宗皇帝派遣唐俭前往民间,挑选良家的年轻女子,要求年龄在十西五岁左右,而且只选取一百名,选入宫中侍奉。
唐俭领命,即刻前往执行。
且说在荆州府,有一位曾经的官员,姓武名士彟,他曾担任都督之职。
武士彟天性淡泊名利,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他的妻子杨氏,是一位非常贤良能干的女子。
可惜的是,杨氏年过西十,仍然没有为武士彟生下儿子。
为了延续香火,杨氏便替丈夫娶了邻家的张氏为妾。
张氏嫁入武家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她在睡梦中,感觉身上沉甸甸的,仿佛有什么重物压在身上。
紧接着,她觉得下身有个东西钻了进来,迷迷糊糊中,她以为是丈夫武士彟,便没有反抗,任由其动作。
可当她微微睁开眼睛,借着微弱的光线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原来趴在她身上的竟然是一只玉面狐狸。
张氏惊恐万分,下意识地抬手一推,这一推,她从梦中惊醒过来。
从那以后,张氏便发现自己怀有了身孕。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就在张氏即将生产的时候,武士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李密突然前来拜访,对他说:“我想借住你家十余年,希望你能好好抚养,日后我定会报答。”
武士彟从梦中醒来,心中觉得十分诧异。
就在这时,家中传来消息,张氏生下了一个女儿。
然而,张氏却因为生产时染上了重病,没能挺过来,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武士彟夫妇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视若珍宝。
女儿七岁的时候,他们便请来先生教她读书识字。
先生见到这个小女孩,见她容貌端庄秀丽,便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媚娘。
随着时间的推移,媚娘渐渐长大,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出落得愈发娇艳动人。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她与一同求学的同学关系变得十分亲密,两人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又过了一年多,媚娘的命运迎来了转折。
恰逢唐俭到荆州挑选秀女,一眼就看中了媚娘,将她选入宫中。
太宗皇帝见到媚娘后,十分欢喜,当即下令册封媚娘为才人。
媚娘性格聪慧机敏,对于各种音乐,一学就会,而且她做事大胆,毫无顾忌,在宫中丝毫不知道畏惧。
太宗皇帝宠幸她的时候,她就像对待家中的知己一样,热情主动,太宗皇帝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时间一长,对媚娘愈发着迷,片刻也离不开她。
再来说说太子李承乾,他是长孙皇后所生,从小就患有足疾。
李承乾喜欢沉迷于声色犬马和打猎等娱乐活动。
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由妃嫔所生,他多才多艺。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泰心中暗自生出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
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他开始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并暗中勾结一些朋党,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心腹。
太子李承乾察觉到了李泰的图谋,心中十分恼怒,正打算找机会谋害李泰。
此时,吏部尚书侯君集对朝廷心生不满,他见太子李承乾昏庸无能,便想趁机图谋不轨。
于是,侯君集劝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承乾竟然听从了他的建议。
随后,李承乾用大量的金银财宝贿赂中郎将李安俨等人,让他们作为自己的内应。
然而,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太宗皇帝得知了这个消息,勃然大怒。
他当即将太子李承乾废为庶人,侯君集等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刑罚。
太宗皇帝又了解到魏王李泰心怀不轨,有夺嫡的企图,一时之间怒不可遏,气冲冲地退入后宫。
徐惠妃见太宗皇帝面色不善,便关切地问道:“陛下,今日为何如此生气?”
太宗皇帝便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苦恼地说:“如今太子被废,魏王也不可靠,真不知道该立谁为继承人才好。”
这时,武才人在一旁说道:“品行不端的太子己经被废,图谋不轨的魏王也不合适,陛下何不把这争斗的局面,留给真正合适的人,让他们坐收渔翁之利呢?
晋王也是皇后所生,立他为嗣,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徐惠妃也附和道:“晋王为人仁孝,立他为继承人,应该可以确保国家的安稳。”
太宗皇帝听了她们的话,心中觉得很有道理,顿时转怒为喜。
于是,太宗皇帝来到太极殿,召集群臣,问道:“太子李承乾悖逆不道,魏王李泰心怀凶险,你们认为诸子之中,谁可以立为太子?”
群臣纷纷上奏说:“晋王仁孝,应当立为太子。”
太宗皇帝于是决定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当时李治年仅十六岁。
太宗皇帝对群臣说:“如果我立了李泰为太子,那就等于告诉世人,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
从今以后,凡是太子行为不端,藩王有觊觎之心的,都要将他们一并废弃。
这条规定要传给子孙后代,永远作为治国的法则。”
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对太宗皇帝极尽孝敬,朝廷上下也因此相安无事。
在西辽,有一个华于国,其国王名叫迷王。
一日,迷王升殿,文武百官朝拜完毕后,迷王对众臣说道:“朕身处辽西这个小小的地方,这里常年风霜寒冷,土地贫瘠,财物稀少。
哪里比得上中华大唐,大唐天子居住在长安,那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财物丰富。
朕打算兴兵前往,夺取唐朝的天下,这样一来,内外都能被朕统治,朕的心愿也就满足了。”
左丞相哈律赶忙进谏道:“陛下,长安兵多将广,实力不容小觑,我们不可轻视。
如果陛下真的想要进攻唐朝,必须先招兵买马,积聚粮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出征。”
迷王觉得哈律说得有理,于是派遣行兵都督胡文耶,张贴榜文,招募士兵。
有一个来自辽东的人,名叫苏保童,他原本是高丽国王丞相盖苏文的儿子。
当年唐王征讨辽东时,杀死了盖苏文,留下了苏保童。
苏保童曾在青云老子门下学习,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还拥有九口飞刀。
他听说西辽迷王正在招兵,便前往投奔。
迷王见苏保童武艺高强,便将他招为驸马。
苏保童得知迷王想要夺取长安,便跪下奏道:“陛下,如果您想要夺取唐朝天下,臣虽然不才,但愿意领兵作为前部先锋。”
迷王听了,十分高兴,立刻召见丞相哈律,说道:“如今兵马己经准备就绪,可以选择良辰吉日,发兵出征了。”
于是,迷王封苏保童为征唐大都督,张文为先锋,胡文耶为管兵总管,统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
迷王先派遣了一批番兵,带着一封战书,日夜兼程,赶往长安。
番兵到达长安后,在驿站住下。
第二天早朝,太宗皇帝升殿,文武百官行过拜舞之礼后,有黄门官跪下奏道:“陛下,如今有辽西的番兵,捧着一道表章,请求叩见陛下。”
太宗皇帝听后,立即宣番兵上殿。
番兵将战书呈上,太宗皇帝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辽西华于国迷王,致书于唐王世民。
你身为皇帝,却多行不义之事,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弟,违背了人伦纲常,如此这般,又如何能治理好中国,统治万民呢?
你应该速速将江山献给我,这样可以避免刀兵相见。
否则,等我的大军兵临城下,到时候可就后悔莫及了。”
太宗皇帝看完战书,顿时怒火中烧,大声喝道:“这辽西小丑,如此无礼!”
随即命令武士将下书的番兵囚禁在天牢之中,说道:“等擒住了迷王,再将他们一同处斩。”
武士领命,将番兵押入天牢。
太宗皇帝随后召来军师徐勣,商议道:“辽西这小小蛮夷,如此张狂无礼,战书上的言辞更是极为不敬。
朕现在打算出兵征讨辽西,擒住迷王,活捉苏保童,才能消我心头之恨。
但不知道此次出征吉凶如何,还请军师为朕判断一下。”
徐勣回答道:“陛下,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紫微星出现在西方,这表明陛下您福德正旺。
如果此时出兵,必定万无一失。”
太宗皇帝听了,心中大喜,又问道:“那谁可以担任此次出征的将领呢?”
徐勣思考片刻后说:“陛下,我们朝中的文臣武将众多,但要论文武双全,能够担任元帅的,还是平辽的薛国公薛仁贵最为合适。”
太宗皇帝听后,觉得有理,便准奏,随即命令徐勣带着圣旨前往薛府,宣召薛仁贵入朝,拜为元帅,出征辽西。
徐勣领了圣旨,不敢耽搁,立即启程,离开了长安。
没过几天,就来到了龙门县。
他派人到薛府通报,说圣旨己到。
薛仁贵得知后,急忙整理好朝衣,安排好香案,出门迎接圣旨。
到了堂上,薛仁贵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听着圣旨宣读:“朕观察自古以来,夷狄一首是中国的大患。
从前,辽东的盖苏文,多亏了爱卿你将他活捉剿灭,使得边疆的烽烟得以平息,国家太平,百姓安宁。
如今,盖苏文的儿子苏保童投奔了辽西华于国。
迷王见他武艺高强,便招他为驸马,还让他统领番兵,前来侵犯我国边疆。
朕考虑到将军你勇略盖世,如今派遣军师徐勣前来,封你为征西总督大元帅,前去剿灭番寇。
等你凯旋归来之日,朕会再行加封赏赐。
旨意一到,你便即刻起程,以慰朕的心愿,望你务必遵旨!”
圣旨宣读完毕,薛仁贵接过圣旨,与徐勣相见。
薛仁贵说道:“如今承蒙陛下圣旨,要我出征征西,但我实在难以从命。
辽西的情况与辽东不同,十分复杂,还烦请军师大人回禀陛下,另选良将。
我己经年老体衰,恐怕难以胜任领兵的重任。”
徐勣听了,心中暗自思忖:“他若不出征,这可如何是好?
不如用言语激他一下,看看他的反应。”
于是说道:“将军如果真的是力不从心,下官也不敢勉强。
只是听说那苏保童武艺高强,能敌千员大将。
他还扬言,说中国只有薛仁贵能与他一战,可如今薛将军年事己高,恐怕难以抵挡他的年少勇猛,中国再无他人可与他抗衡。”
薛仁贵听了,顿时大怒,说道:“这贼子竟敢如此轻视我!
我虽然年事己高,但胸中的精力依然旺盛,荡平这些番寇,有何难!
一个小小的苏保童,我又怎会放在眼里。
我即刻入朝挂帅,前去征讨,不杀此贼,誓不回兵!”
徐勣心中大喜,说道:“将军果然赤心报国,等凯旋归来,必定功垂青史,名传千古,万世流芳。”
薛仁贵回到家中,对夫人和小姐说道:“刚刚承蒙圣旨宣召,要我出征辽西,明天就要起程了。”
夫人和小姐说道:“我们承蒙朝廷厚恩,被封为国公,如今国家有难,理当前去征讨,以尽臣子的职责,你就放心起程吧。”
到了第二天,薛仁贵与妻子、子女依依惜别,踏上了征程。
至于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