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祖暴薨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李景隆与姚广孝秘密会见完毕,就等于他在靖难之役开始之前,就全面倒向了燕王朱棣。

在分开之际。

姚广孝忍不住询问道:“冒昧多此一问,不知国公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李景隆己经是位极人臣。

靖难之役。

打赢了,他是曹国公。

打输了,他还是曹国公。

所以。

姚广孝想不通,为何李景隆会这般果断的立即站队表态。

如果李景隆的爵位很低,还能解释他想更进一步。

然而。

李景隆明显不在此列。

“好问题,我是为了什么呢?”

李景隆组织了一下语言,道:“自然为了防止国朝重文抑武过甚,勿使我大明重蹈弱宋覆辙。

本公此生所求,惟愿大明千秋昌盛,万代传颂!”

他要铸就大明第一武勋之名!

千年不朽!

他更要让自己的后代,使大明再次走向伟大!

而非未至三百年,便亡于区区建奴之手。

姚广孝张了张嘴,道:“国公,高义!”

李景隆的一席话,说的是发自肺腑,至于姚广孝信不信……不重要。

只要朱棣信他,便足够了。

好歹少年朱棣在南京之时,李景隆屁颠儿屁颠儿的跟在后头,他那一口一个表叔,可不是白叫的。

李景隆的父亲,乃是老朱的外甥,与朱棣属于表兄弟。

李景隆称呼朱棣表叔,完全没有问题。

都是自家人。

血亲血亲的。

李景隆再站队的及时一些,未来他曹国公府,力压魏国公府一头,绝对是手拿把掐。

拿捏!

就这样。

李景隆与燕王一脉会面结束。

姚广孝提前秘密赶回了北平,世子朱高炽和张玉、朱能依礼需要多留几日。

并且朱高炽也是回不去北平的,朱允炆派人盯着朱高炽,严令燕王世子务必回返南京,代父尽孝。

这个名义……朱高炽无论如何都搪塞不了。

某日。

在接待诸藩世子的宴席中。

李景隆当众考教道:“燕世子,听说你谙熟政务,却怠于军事,这样可不行……我得考考你!”

朱高炽拱手:“请曹国公赐教。”

朱高炽胖乎乎的,说话也是恭敬有礼。

李景隆笑笑:“昔年曹操西征,多次受挫于马超、韩遂,只因西凉铁骑独步天下,试问曹操用了怎样的计策,方才稳住阵脚……以空间换时间,方才得以用离间计大破西凉军?”

李景隆这是妥妥的点拨朱高炽。

要不了多久。

他就会统帅朝廷的六十万大军,攻打北平城……李景隆表示:你个胖小子可得给我稳住喽!

他带六十万人攻城,要如何才能攻不下来,这着实是个技术活。

朱高炽必须得配合的更好一些才行。

“曹国公此言,其实是一个兵法典故。”

朱高炽不卑不亢的道:“当时曹操屯兵于渭水之南,其欲北渡攻敌,却因为北岸多沙,无法修筑工事,安扎大营,进而导致无法抵挡马超的骑兵冲击,多有败北。”

“首至某日曹魏谋士娄子伯献计,天气地冻,滴水成冰,当可夜渡渭水,在北岸用水和沙浇筑冰城,抵御马超骑兵。”

“曹操采纳此计策,据传一夜便筑起冰城,令马超望而生畏,无可奈何,最终败于了曹操的离间计。”

……朱高炽的回答非常标准。

李景隆也是甚为满意。

今日埋下一个种子。

明天就能丰收果实。

姚广孝并没有把李景隆全面倒向燕王朱棣的事情,先行告诉世子朱高炽。

因此。

朱高炽对于李景隆依旧保持着谨而处之的态度。

但只要到了李景隆陈兵北平城下的那天。

朱高炽就能瞬间反应过来。

原来李景隆对他早有暗示。

这位大明的仁宗皇帝,注定要被李景隆留下一个深深的烙印了。

“不错不错,燕世子果真是能文能武,颇具才干,难怪皇爷都多次夸奖于你。”

李景隆记得很清楚。

老朱对于朱高炽十分待见,反而不怎么喜欢跋扈的燕次子朱高煦……李景隆自然是站仁宗皇帝的。

穿越者就这点好。

提前梭哈押宝,百分百的胜率,无敌是多么寂寞。

朱高炽谦虚道:“曹国公谬赞了。”

待李景隆点拨完朱高炽。

晋王丧仪诸事就比较空闲了。

因为实际执行都还是由礼部尚书陈迪与下辖文官去办。

比如组织崇善寺高僧主持超度法事,需诵经七七西十九日,耗费香油、纸钱等祭品价值万两。

具体的钱财所需,物资采购,李景隆只要过个目就行。

同时。

朝廷还专门派遣来了吊唁钦差团。

由礼部左侍郎黄观带队,锦衣卫指挥使宋忠作为副手,他们带来了老朱御赐的羊脂白玉一对,御制晋王祭文,还有太子朱标的遗物:青玉笔洗。

山西省、府、州、县的各级官员,他们得持续参加朝夕祭,朔望祭,各级官员都得深度参与哭礼,也就是举哀十五声,象征十五日斋戒尽哀。

或许有人就会说了,那我哭不出来咋办?

李景隆和礼部尚书陈迪现场监礼,你敢哭不出来,就是不忠不孝,当场押回南京下狱……届时你可就有的哭了……停灵结束。

便来到了发引出殡,启灵告庙阶段。

即:移灵柩至晋王府正殿,世子捧晋王神主牌(灵位)告太庙。

再焚化纸扎车马、仆从,称:发引仪。

待灵柩出城。

太原官员设祭棚, 行三酹三奠之礼,三次洒酒、三次叩拜。

当地百姓沿街跪哭,官府会分发白麻所制的孝布。

太原士绅则是自发组织筹备进献万民伞,篆刻梳理晋恭王的功德碑,顺带资助修建晋祠等纪念建筑。

太原士绅以此换取人脉利益方面的输送往来,也完成了初代晋王出殡的哀荣礼仪。

灵柩至王陵。

当执行下葬礼,窆礼(落棺),虞祭,守丧…………在此期间。

朝廷再起波澜。

一切果真如李景隆提前预料的那般。

据载:上不豫。

老朱的病情骤然恶化,想来是知道了黄子澄、齐泰等文官,瞒着他准备削藩之事。

八成给老爷子气的够呛。

站在老朱的角度,他还没死,你们就要这么搞……你们眼里还有国家吗?

可转换到朱允炆和黄子澄、齐泰的立场,他们会觉得各地藩王的威胁,甚至要高于北元余孽。

朱元璋一心构造的藩屏九边制度,遭到了朱允炆和文官派系的集体反制和抛弃。

如此一来。

老朱自然无比生气。

老头子我还没死,你们就要提前弄出人亡政息的那一套。

于是。

朱元璋生气后的第西天,他便再发敕令:左都督杨文率领北平两都司,并且还得加上宣化谷王,大宁宁王,北平燕王……三大藩王,九大护卫,十几万边军,皆听朱棣调遣!

再令武定侯郭英,都督刘真,统帅辽东卫所,辽东都司,全部受朱棣的节制。

说白了。

朱元璋绝不允许自己的藩屏制度,一朝崩溃。

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北元余孽仍旧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然而。

朱元璋因此就要废了朱允炆吗?

李景隆依旧觉得可能性偏小……老朱想的估计还是一家人,有什么不能谈的呢?

凡事商量着来。

朱允炆承袭大统,兼具世嫡,当为礼也!

朱棣藩屏九边,虎踞塞外,方能巩固天下!

老朱的构想确实没毛病。

奈何。

此等安排只有他在世,方能起作用。

否则,便是致乱之源。

朱允炆能信任他的好叔叔吗?

朱棣更不可能真服气他的大侄子……闰五月。

老朱还是想做最后的弥合努力。

他特遣中使赵成,持兵部符节,宣召燕王还京。

这下朱允炆绝对是慌得一批,黄子澄和齐泰也像是被捅了肺管子一样。

怎么办?

他们究竟是坐视燕王抵京与老朱会面……还是出手阻止……一旦让这爷俩儿见面。

局面将完全脱离文官派系的掌控。

他们的话,只在朱允炆的面前有用。

老朱和朱棣对于文官都是不太care的。

随着内廷中使抵达北平,燕王朱棣日夜兼行,向南京狂奔而来。

朱棣的距离越近。

朱允炆就越慌,黄子澄和齐泰的心思也越活络。

终于。

朱棣拼命疾驰至怀安,他与南京就差一两百里,大半天的时间就能到。

结果却等来了建文皇帝根据太祖遗言,颁发的遗诏:止诸王会葬,哭临本国……怀安官驿门前。

“你说什么!?”

朱棣怒不可遏的道:“父皇薨了?”

礼部右侍郎拱手:“请燕王殿下节哀,并遵从先皇遗诏,回返坐镇北平,于本国哭祭。”

朱棣声音越发低沉:“父亲死了,我这做儿子的都到家门口了,尔等却让我调头……这算什么道理?”

礼部右侍郎复述:“请燕王殿下遵从先皇遗诏,止诸王会葬,哭临本国!”

朱棣:“……”他是大禹吗?

还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眼看着就要到南京了,却连自家父亲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呵!

遗诏……建文皇帝……真是好一个大侄子啊!

从北平到南京,共计两千多里,日夜兼程的情况下,往返仅需半个月的时间。

十五天,朱允炆就继位皇帝了。

这代表着他的父皇薨世以后,火速入葬,朱允炆灵前继位,只为在临门一脚的时候,用先皇遗诏的名义把他遣回北平。

如此。

朱棣几乎可以断定一件事。

那就是他父皇的死,定然跟朱允炆和黄子澄、齐泰等文官,脱不了干系。

快马回程的路上。

姚广孝连连安抚道:“殿下,请节哀。”

朱棣咬牙:“派人知会曹国公,他这场及时雨,本王接下了。”

一切都跟李景隆推测的分毫不差。

朱棣原本觉得李景隆未免有些太过夸大其词……谁敢对他的父皇下手!

就凭他那大侄子?

事实证明。

朱允炆还真就敢了!

“是,殿下。”

姚广孝垂首:“这九州天下,也该下一场暴雨,洗刷一番了。”

朱棣:“……”……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