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私塾奇思引波澜
那声音透过雕花窗棂,在静谧的庭院中回荡,似与枝头鸟儿的晨鸣相互应和。
先生手捧书卷,在屋内踱步,其步伐沉稳而有节奏,目光不时扫过座下孩童,似在监督,又似在寻觅可造之材。
先生身着一袭深灰色长袍,头戴黑色方巾,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却也增添了几分儒雅之气。
徐渭坐在角落,眼神游离于书本与窗外庭院之间。
窗外,一只蝴蝶翩跹而过,那斑斓的翅膀在日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同一幅流动的织锦。
徐渭的心思瞬间被勾走,他盯着蝴蝶的轨迹,仿若看到了一幅灵动的画卷在天空展开。
蝴蝶时而高飞,时而低旋,似在与清风嬉戏,又似在向徐渭展示自由的魅力。
“徐渭,你来背诵昨日所学之《诗经・关雎》。”
先生的声音突兀响起,打断了徐渭的遐想。
那声音在屋内回响,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徐渭猛地回过神,站起身来,挠挠头道:“先生,那雎鸠鸟儿在河中小洲上咕咕叫着,甚是欢快,君子瞧着淑女,心里定是像我瞧见那蝴蝶般,满是欢喜……” 他边说边比划着,全然不顾先生愈发阴沉的脸色。
他的眼睛明亮而灵动,仿佛藏着无数未被发掘的奇思妙想,双手在空中挥舞,试图描绘出心中那独特的画面。
“胡言乱语!
重背!”
先生怒喝,手中戒尺在桌上敲得啪啪作响。
戒尺与桌面的撞击声在屋内回荡,让其他孩童也不禁一凛。
徐渭缩了缩脖子,只得重新开始。
可没背几句,又走了神,将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念成了 “参差花草,左右玩之”。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眼神中却仍透着一丝迷茫,似乎不明白为何这些文字如此难以驯服。
“徐渭!
你今日是怎的了?
如此不用心!”
先生气得走到他面前,举起戒尺。
戒尺在空中扬起,带起一阵微风,似乎在预示着即将落下的惩罚。
徐渭却突然眼睛一亮,指着先生的衣袖说:“先生,您这袖口的花纹,好似我昨日在池塘边看到的水纹,弯弯绕绕,可有意思啦!”
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完全忘记了即将到来的惩戒。
先生被他这一打岔,气得一时语塞,半晌才道:“放学后你留下,把《关雎》抄写十遍!”
先生的语气中透着无奈与恼怒,瞪了徐渭一眼后,转身继续授课。
待到放学,同学们陆续离去,徐渭独自坐在桌前,对着书本唉声叹气。
他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心中满是抵触。
这时,好友阿福偷偷跑进来,悄声道:“徐渭,别愁啦,咱出去玩会儿,这抄写明日再做也不迟。”
阿福的眼睛闪烁着狡黠的光芒,脸上挂着调皮的笑容。
徐渭犹豫片刻,终究还是抵不住诱惑,跟着阿福跑到了后院。
后院有一口废弃的古井,井口周围长满了青苔,绿意盎然。
青苔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你说这井下会不会藏着什么宝贝呢?”
徐渭趴在井口,探头向下张望。
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试图穿透黑暗,探寻井下的秘密。
“说不定有呢,也许是前朝的古画,或者是装满金银财宝的箱子!”
阿福兴奋地应和着。
他的双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己经看到了那些宝藏。
两人正说着,突然听到一阵脚步声,原来是先生前来查看徐渭是否在认真抄写。
见此情景,先生怒不可遏:“徐渭,你竟敢公然违抗师命,还在此处玩耍,明日叫你父亲来!”
先生的脸涨得通红,声音因愤怒而变得高亢。
次日清晨,徐鏓来到私塾,听闻先生的告状,脸色铁青。
他身着一袭蓝色长袍,身姿挺拔,但此时却散发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他向先生赔罪后,拉着徐渭回到家中。
“逆子!
你为何如此不思进取?
徐家的声誉都要被你败坏了!”
徐鏓怒声斥责。
他的眼神中透着失望与愤怒,双手紧紧握拳,似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徐渭低着头,小声说:“父亲,我只是觉得那些书本里的东西太死板,外面的世界有趣得多。”
他的声音微弱,却带着一丝倔强,双脚在地上不安地挪动着。
“荒唐!
你若再这般胡闹,日后莫想再踏进私塾半步!”
徐鏓说完,拂袖而去。
他的袍袖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带起一阵风,仿佛也带走了徐渭心中的一丝希望。
杨氏见父子俩闹僵,心中焦急,她拉过徐渭,轻声劝道:“渭儿,你父亲也是望子成龙,你要听话些。”
杨氏的眼神中满是怜惜,她轻轻地抚摸着徐渭的头,试图安抚他的情绪。
徐渭虽心中委屈,但也明白母亲的苦心,只得点头应下。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但还是努力忍住不让泪水落下。
几日后,私塾里来了一位新同窗,名叫李明。
李明出身名门,衣着华丽,一袭锦袍上绣着精美的图案,举止优雅,还带着几本珍贵的孤本典籍。
他的出现,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惊叹。
“哇,这书里的插画好精美!”
徐渭看到李明的书,忍不住凑上前去。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书中的插画,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
“你喜欢?
我可以借给你看,但你要答应我,不能弄坏了。”
李明大方地说。
他的脸上挂着友善的笑容,眼神中透着真诚。
徐渭如获至宝,捧着书便读了起来。
书中的内容与先生所授大相径庭,多是些奇闻轶事和独特的见解。
书中讲述了古代文人的奇思妙想、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别样解读。
“先生,为何书上说这世间万物皆有灵,可我们在私塾里却只学些圣人之言呢?”
徐渭在课堂上突然发问。
他的声音清脆响亮,在屋内引起了一阵骚动。
先生一愣,皱眉道:“此等邪说,不可轻信。
我等当尊崇圣贤之理,不可被这些旁门左道迷惑。”
先生的表情严肃,眼神中透着对这种观点的排斥。
“可我觉得这些也有道理呀。”
徐渭小声嘀咕着。
他的眼神中透着疑惑,不明白为何先生如此坚决地否定这些有趣的想法。
下课后,徐渭与李明聚在一起讨论书中内容。
“我觉得这天地间的奥秘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先生所教的那些。”
徐渭一脸认真地说。
他的眼神坚定,双手在空中挥舞,试图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没错,我家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书,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看。”
李明点头赞同。
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期待着与徐渭一起探索更多的知识。
然而,他们的谈话被一位嫉妒心强的同窗听到,悄悄向先生告了状。
“徐渭,你又在传播歪理邪说!
即日起,你到后排角落去坐,与其他同窗隔开!”
先生严厉地惩罚了徐渭。
先生的声音在屋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徐渭心中满是愤懑,但又无可奈何。
他收拾好书本,默默地走到后排角落。
他的眼神中透着失落与不甘,但也有着一丝不屈,仿佛在暗暗发誓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坐在角落,看着其他同窗认真听讲,心中愈发觉得孤单。
他看着窗外的天空,思绪飘远,想象着自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去探寻那些被先生和书本所禁锢的世界。
一日,先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论君子之道》。
其他同窗都在冥思苦想,按照先生平日所教的套路书写。
他们眉头紧锁,手中的笔在纸上缓缓移动,努力拼凑着符合先生要求的语句。
徐渭却另辟蹊径,他写道:“君子之道,不在整日诵读经典,而在心怀善意,能与花鸟鱼虫为友,能洞察天地之妙。
如那蜜蜂,虽微小,却勤勤恳恳,采花酿蜜,此亦为君子之行……” 他的笔触流畅,文字间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和独特的见解。
先生批阅作文时,看到徐渭的文章,先是一愣,随后摇头叹息:“此子想法虽独特,但离经叛道,难成大器。”
先生的眼神中透着惋惜,在徐渭的作文本上重重地批了几句评语。
尽管先生不认可,徐渭却并未气馁。
他依然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探索着,与自然亲近,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夏日的午后,天气炎热,私塾里闷热难耐。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先生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声音也渐渐变得沙哑。
学生们也都昏昏欲睡,有的趴在桌上,有的眼皮首打架。
徐渭偷偷拿出一把自己制作的小竹扇,扇面上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蝉。
那蝉的翅膀透明而轻薄,仿佛在扇动间就能飞走。
他轻轻扇动扇子,微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
“徐渭,你又在搞什么小动作?”
先生发现了他的异样。
先生的眼神中透着不满,目光紧紧地盯着徐渭。
“先生,这天气太热了,我想凉快凉快。”
徐渭无辜地说。
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脸委屈地看着先生。
“上课怎可如此随意?
把扇子交上来!”
先生命令道。
先生的语气不容置疑,伸出手等待着徐渭交出扇子。
徐渭不情愿地把扇子递给先生,先生看着扇面上的蝉,心中一动,但还是板着脸说:“下不为例!”
先生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但很快又被严肃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渭在私塾里的 “事迹” 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在同窗间传开。
有人觉得他是个怪人,有人却暗暗佩服他的勇气和独特想法。
在课间休息时,同学们聚在一起,时常会谈论起徐渭的奇言怪行。
“徐渭那天说鸟儿的歌声比我们背书好听多了,你们说是不是很奇怪?”
一个同学笑着说。
“是呀,不过他的那些想法倒也挺有趣的。”
另一个同学回应道。
而徐渭,依旧在这充满束缚的私塾环境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自由天空。
他在课余时间,会独自跑到庭院的角落,观察花草的生长,倾听昆虫的鸣叫,或是仰望天空中变幻的云朵。
他的奇思妙想如同点点繁星,在沉闷的学习氛围中闪烁着微弱却顽强的光芒,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周围人的认知,悄然孕育着一场思想的变革。
他就像一颗埋在传统土壤中的种子,努力挣扎着,试图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