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经济改革
街道上,人们的笑容多了起来,市场里的商品也日益丰富。
然而,正当人们以为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悄然浮现——黎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似乎突然停滞,如同行驶在平坦道路上的车辆,动力渐渐缺失。
面对这一棘手的状况,墨安忧心忡忡。
这天,他把财政部长林天远紧急叫到了办公室。
办公室内,气氛略显凝重,墨安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率先打破沉默:“林天远,你看如今黎国经济发展受阻,再这样下去,之前的努力都可能白费,咱们得想办法彻底扭转这一局面。”
林天远推了推眼镜,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总政,依我之见,我们可以从企业端寻找突破口。
目前,国内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创新与拓展的积极性。”
墨安停下脚步,身体前倾,眼神中透露出急切:“具体说说看,该怎么激活企业的动力?”
林天远坐首身子,认真地阐述起来:“首先,我们要大力鼓励国内企业自主开办工厂,尤其是那些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工厂。
同时,积极拓展对外贸易,让我们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为了让企业有更充裕的资金用于发展,减免企业所得税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这样一来,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就能更有精力去进行技术研发、扩大生产规模,极大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墨安微微颔首,认可了林天远的观点,但随即又想到了另一个关键问题:“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仅凭自身力量很难生存,该如何帮扶?”
林天远早有准备,立刻回应道:“对于这类企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如果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可向国有银行申请大额免息贷款,最长可申请三年期限。
这笔资金可以帮助它们更新设备、引进人才,从而渡过难关。
而且,银行方面也会对这些企业进行跟踪指导,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墨安点点头,对林天远的周全考虑表示肯定,但他深知,要全面激活经济,还需要更多的举措。
于是继续追问:“还有其他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吗?”
林天远清了清嗓子,接着说:“国家可以启动大型公益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工程等。
这些项目不仅能改善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大量工人事业的问题。
大量劳动力投入到这些项目中,既能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又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推动本地特色支柱企业发展。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并培育这些特色支柱企业,能够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对于引进的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我们要给予一定政策优惠,适度减免企业所得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来黎国投资兴业。”
墨安听后,面露赞许之色:“行,就按你说的推进,尽快落实这些改革方案。
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然而,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大型公益项目和企业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部分工人的利益受到了冲击。
在黎国中部的工业城市安明市,一家原本效益不错的国营工厂,因改革后企业转型方向调整,大量工人面临岗位变动和薪资降低的问题。
某天清晨,数百名愤怒的工人聚集在工厂门口,高举着写有“还我工作”“保障权益”的标语牌,大声***。
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挥舞着手臂,声音嘶哑地喊道:“我们在这工厂干了几十年,现在说变就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另一名年轻工人也激动地附和:“说好的改革是为了发展,可我们却要失去饭碗,这算什么改革!”
***的声浪迅速蔓延,工人们开始向市政厅行进。
街道上,交通陷入混乱,汽车的鸣笛声、工人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
市政厅前,警察严阵以待,但工人们的情绪依旧高涨,不断有人上前与警方理论,现场气氛剑拔弩张。
消息很快传到了墨安耳中。
他立刻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神色严肃地说:“改革是为了黎国的长远发展,但绝不能以牺牲工人的利益为代价。
我们必须尽快拿出解决方益,妥善处理这次***事件。”
在墨安的指示下,政府迅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前往安明市与工人代表进行谈判。
工作组耐心倾听工人们的诉求,承诺会重新评估改革方案中涉及工人权益的部分,为受影响的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和转岗机会,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经过数小时的协商,工人们的情绪逐渐平复,同意给政府时间落实解决方案。
这次工人***事件,给墨安和整个改革团队敲响了警钟。
在后续的改革推进过程中,他们更加注重政策的平衡性和人文关怀,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民众的利益。
随着一系列调整和完善措施的实施,改革逐渐步入正轨,黎国经济如同复苏的大地,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工厂里机器轰鸣,街道上车水马龙,市场上热闹非凡,人们的生活也因为经济的繁荣变得更加富足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