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春寒(1986年春)

淮杨麓 南城下雪 2025-04-28 11:16:18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元宵节刚过,杨惠在教室后排打了个喷嚏。

粉笔灰混着煤炉的气息在空气里漂浮,她搓了搓冻僵的手指,继续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周的进货计划。

窗外的梧桐树还没发芽,远处的麦田却己经泛出绿意,像是春天藏在泥土里的密码。

“惠明小卖部”的招牌在镇东头挂了起来,这是杨惠用寒假赚的钱租的门面,只有六平米,却让她拥有了第一个固定经营场所。

周明远用木工课学的手艺做了货架,还在墙上钉了块小黑板,用彩色粉笔写着“代售邮票 代寄信件”——这是他根据《市场调研》里的“增值服务”想出来的点子。

开学第一天,班里转来个叫陈芳的女生,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书包上补着补丁。

杨惠注意到她总是躲在角落,午饭只吃馒头就咸菜,便主动把自己的饭盒装过去:“我带太多了,帮我分担点。”

傍晚关店时,陈芳突然红着脸递来一叠鞋垫:“谢谢你,我会帮你看店的。”

三月的倒春寒来得猝不及防,杨惠在进货路上淋了雨,发起高烧。

母亲守在床头,用浸过井水的毛巾给她擦手心:“别太拼了,妈宁可你当个普通姑娘。”

她望着屋顶的报纸顶棚,想起前世躺在ICU的母亲,插着管子说“对不起,没给你攒够嫁妆”——这一次,她要让母亲知道,女儿的未来,不需要依附任何人。

退烧后第一天开门,杨惠发现货架上的文具少了一半,陈芳蹲在地上哭:“有个男人说要买东西,结果抢了就跑……”她摸着小姑娘发抖的肩膀,突然想起前世在城中村被偷手机的夜晚。

不同的是,这次她没有哭,而是带着陈芳去派出所做了笔录,还在黑板上写下“本店己联网联防”——其实连电话都没装,但威慑效果显著。

周明远听说后,从家里搬来父亲的旧算盘:“以后记账用这个,计算器容易坏。”

他教陈芳打算盘,小姑娘学得很快,不到一周就能准确算出找零。

杨惠发现,这个时代的商业,需要的不仅是头脑,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像陈芳每天放学后来看店,用鞋垫抵工资,比任何合同都更可靠。

西月,县一中组织春游,杨惠在山上发现了野生金银花。

她想起母亲说过,晒干的金银花能入药,便带着全班同学采摘,最后卖了三十块钱,给班里买了个新篮球。

教导主任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第一次主动提出:“勤工俭学可以继续,但别耽误升学率。”

期中考试前,杨惠接到了县城百货大楼的合作邀请。

采购科科长摸着她带来的明星海报:“小姑娘挺有想法,不过我们要抽30%的提成。”

她翻开账本,算出成本和销量:“如果我们供货,您可以把海报放在文具区,带动笔记本的销量,这样综合利润率能提升15%。”

科长惊讶地看着这个穿着补丁衬衫的高中生,最终同意了20%的分成。

签约那天,杨惠特意穿上母亲新做的蓝布衫,领口的蒲公英绣得更精致了。

她在百货大楼的镜子前站了很久,看见自己眼里有光,那是前世在首播间打赏时从未有过的坚定。

路过家电区时,她盯着展台上的蝴蝶牌缝纫机,突然想起母亲熬夜做衣服的样子——等赚到钱,一定要给家里买一台。

回到镇上,周明远正在给陈芳补数学课:“二次函数就像抛物线,你的人生才刚开始,顶点还在前面。”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头,杨惠突然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不仅是生意,更是在编织一张网,让每个努力的人都能抓住向上的绳索。

五月,杨惠的父亲杨建国成了小卖部的“送货员”。

他用攒了三年的工分换了辆二手三轮车,每天往返县城送货,车把上挂着杨惠买的电子表——这是镇上第一块能显示日期的手表。

父亲摸着表盘说:“我闺女比公社的会计还厉害。”

春末的雨夜,杨惠在柜台里做账,周明远冒雨跑来,怀里抱着用塑料布裹着的书:“县城图书馆进了新书,《企业管理概论》,我借了半个月。”

两人凑在煤油灯下看书,雨声敲打屋顶,陈芳在里间趴在算盘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粉笔灰。

杨惠翻到“人力资源管理”章节,突然说:“等我们考上大学,小卖部交给陈芳和叔婶打理,每月给他们发固定工资,再按利润分成。”

周明远抬头,看见她睫毛上沾着灯花:“你真的打算考省外的大学?”

“北京的财经大学,”她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那里有最前沿的商业资讯,有全中国的机会。”

雷声在远处滚过,周明远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个公司架构图,两个小人旁边写着“杨惠”“周明远”,下面是“销售部”“财务部”“研发部”。

窗外,金银花的香气混着泥土味飘进来,杨惠突然想起穿越那天的阳光——原来所有的重生,都不是为了逃避过去,而是为了给那些被辜负的时光,一个郑重的拥抱。

这一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春天会来,花会开,而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雨滴在玻璃上画出蜿蜒的痕迹,像极了命运的轨迹,而她知道,只要握着知识和勇气的笔,就能在这张时光的织锦上,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