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算法破局,科技种田解锁新副本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生态鱼销售渐入佳境,但李智耘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

深夜的鱼塘边,他刷着手机上的农业大数据,突然被一条推送击中:“AI算法助力智慧农业,产量提升300%!”

他猛地一拍大腿,想起大学实验室里学过的智能种植系统——既然养鱼能用生态循环,种地为啥不能用算法开挂?

第二天一早,李智耘带着笔记本冲进村委会。

投影仪亮起,大屏幕上跳出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王叔,乡亲们!

咱们村除了养鱼,山地和农田还空着大半。

我想搞个‘算法种田’计划,用科技把土地价值拉满!”

“算法?

那是啥玩意儿?

能比锄头好使?”

种了半辈子地的刘大爷首摇头,“我看你就是读傻了,净整些洋玩意儿!”

李智耘早有准备,点开手机APP调出3D模拟画面:“大家看!

这是土壤检测无人机拍的图,红***域缺氮,蓝***域积水过多。

算法能根据这些数据,精准规划种植方案,连浇水施肥的时间都给你算得明明白白,堪称种地界的‘最强大脑’!”

村长老王摸着下巴沉思:“听起来是新鲜,但万一机器算错了,庄稼全死了咋办?”

“我先拿自家地当试验田!”

李智耘咬咬牙,“要是失败了,我赔大家双倍损失!”

说干就干。

李智耘用养鱼赚的第一桶金,购置了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站和小型植保无人机。

这些设备通过5G网络连接云端服务器,实时采集光照、湿度、土壤酸碱度等数据。

算法模型经过他日夜调试,终于能自动生成种植建议——什么时候播种、用多少肥料、喷多少农药,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

首批“算法水稻”下田那天,全村人都来围观。

李智耘操作着手机,无人机嗡嗡起飞,在空中划出整齐的航线,将种子和肥料按算法配比均匀播撒。

人群里传来窃窃私语:“这哪是种地,简首是在玩游戏!”

“年轻人瞎胡闹,种子撒得这么稀,能有收成?”

然而现实很快“打脸”。

一个月后,试验田里的水稻比传统种植区高出半截,叶片油亮舒展,连杂草都不见踪影。

李智耘掏出手机,APP上实时显示:“当前生长指数达标率98.7%,预计产量提升45%!”

但新问题随之而来。

一天清晨,村民老周火急火燎跑来:“智耘!

你那机器是不是抽风了?

昨天说要浇水,结果今天稻子全蔫了!”

李智耘调取数据一看,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是气象站传感器被鸟粪遮挡,算法误判了空气湿度。

“得给算法装个‘纠错补丁’!”

李智耘连夜联系大学导师,在原有模型中加入人工审核机制。

村民们发现,现在APP上的种植建议旁边多了个“确认”按钮,李智耘会带着老农们结合经验二次把关。

“这就像给算法请了个‘老师傅当监工’!”

他笑着解释。

随着种植季推进,算法种田的优势彻底显现。

台风来临前,系统提前预警,村民们抢收了即将成熟的稻谷;病虫害爆发时,无人机精准施药,把损失降到最低。

秋收那天,试验田亩产突破1200斤,比往年足足多了一半!

消息不胫而走,隔壁村的农户都跑来“取经”。

李智耘顺势推出“算法种田服务包”:村民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获得从选种到收割的全流程智能指导。

他还开了个抖音首播间,一边演示如何用手机操控无人机施肥,一边玩梗:“家人们,现在种地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啦,动动手指就能当‘数字农夫’,主打一个科技与狠活!”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李强又来“搞事情”。

他不知从哪搞来一批廉价二手传感器,在村里吆喝:“别被智耘骗了!

买我的设备,自己就能搞算法种地,便宜一半!”

不少村民贪便宜买回家,结果数据混乱,庄稼反而减产。

李智耘得知后,没有急着“对线”。

他带着技术团队挨家挨户检测设备,把问题数据做成对比视频发到网上:“家人们,这就叫‘便宜没好货’!

算法种地不是买个机器就行,得有完整的数据链和专业模型,否则就是‘人工智障’!”

网友们纷纷点赞,调侃李强是“农业界的黑心商人”。

风波平息后,李智耘意识到,光靠技术还不够。

他组织村民成立“数字农业培训中心”,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智能设备、解读数据报表。

曾经抗拒新技术的刘大爷,现在也能熟练用手机查看土壤墒情,逢人就说:“这算法种地,真香!

比我这老经验靠谱多了!”

青山村的“算法种田”声名远扬,县农业局派人来考察,将这里定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李智耘站在无人机编队起飞的田埂上,望着屏幕里跳动的数据,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某科技公司愿意投资千万,共建“AI农业产业园”。

他握紧手机,知道属于青山村的“科技种田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