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母亲是高皇后。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标在太平府陈迪家中出生。
太祖做吴王的时候,立朱标为王世子,让他跟随宋濂学习儒家经典。
吴元年(1367年),朱标己经十三岁了,太祖命令他前往临濠祭扫祖墓,并告谕他说:“商朝的高宗曾经在外经历劳苦,周朝的成王早年听闻《无逸》的训诫,他们都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在位时勤俭节约,成为了能守护祖先基业的好君主。
你生长在富贵之家,习惯了安逸的生活。
如今你外出到附近的郡县,游览山川,走过田野,通过道路的险阻和平坦来体会骑马行军的辛劳,观察民间百姓的谋生方式来了解衣食的艰难,考察民情的喜好和厌恶来知晓风俗的美好与恶劣。
到祖宗居住的地方,探访当地的父老,询问我当年起兵渡江时的事情,把这些牢记在心中,从而知道我创业的不容易。”
太祖又让中书省挑选官员辅佐朱标出行。
凡是朱标所经过的郡邑,对于当地的城隍、山川之神,都用少牢(羊和猪)进行祭祀。
路过太平府时,朱标探访了陈迪的家,并赏赐白金五十两。
到了泗州、濠州,朱标祭祀了各位祖先的坟墓。
这年冬天,朱标跟随太祖去观看郊坛,太祖让左右的人引导朱标到农家,让他看农家的各种生活用具,又指着道路旁边的荆棘说:“古代用荆棘作为鞭笞的刑具,因为它能祛风湿,即使打伤了人也不会致人死亡。
古人用心如此仁厚,你要记住。”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带刀舍人周宗上书请求教导太子,太祖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中书省和都督府请求仿照元朝的制度,让太子担任中书令。
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不值得效法,便命令詹同考察历代东宫的官制,选拔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的老臣以及才德出众的新人,兼任东宫的官职。
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任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任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任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任詹事丞,傅瓛兼任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任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任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任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任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任太子宾客。
太祖告谕他们说:“我在东宫不另外设置府僚,而让你们兼任这些职务,是因为现在战事还没有平息,如果我有事外出,必定由太子监国。
如果设置府僚,你们在朝廷内,有事应当奏闻太子,太子如果判断不明确,与你们的意见不合,你们必定会认为是府僚误导了太子,这样就容易产生嫌隙。
我之所以特意设置宾客、谕德等官职,是想要辅助成就太子的品德,而且选拔有名的儒者来担任这些职务,就是这个原因。
从前周公教导成王要善于治理军队,召公教导康王要整顿六军,这是居安思危,不忘记武备。
因为继承皇位的君主,生长在富贵之中,沉溺于安逸,不熟悉军事,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公、召公的这些话,你们都要记住。”
这一年,太祖命令选拔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人,在宫中侍奉太子读书。
国琦等人在谨身殿应答太祖的询问,他们仪表堂堂,容貌清秀,回答问题详细而文雅。
太祖很高兴,于是对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人说:“这些学生在文章技艺方面己经很熟悉了,但是他们和太子相处,应当端正自己的心思和品行,不流于轻浮奢靡,这样或许太子的品德也能得到帮助。”
于是丰厚地赏赐了他们。
不久,任命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
在此之前,建造了大本堂,收集古今的图书充实其中,征召西方有名的儒者来教导太子和各位王子,儒者们轮流值夜。
又选拔才学出众的人作为太子的伴读。
太祖时常赏赐宴会,让他们赋诗,一起商讨古今之事,评论文章,没有一天间断。
太祖让各位儒者创作《钟山龙蟠赋》。
大家一起喝酒,气氛非常欢乐,太祖自己创作了《时雪赋》,赏赐给东宫的官员。
太祖命令三师、谕德向太子朝拜,太子回拜。
又命令东宫和王府的官员编辑古人的行为事迹,那些可以作为借鉴和警戒的内容,用来教导太子和各位王子。
洪武西年(1371年)春天,太祖制作了《大本堂玉图记》,赏赐给太子。
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命令从今以后,朝廷的政事都先启奏太子处理,然后再上奏给他。
太祖告谕太子说:“自古以来,创业的君主,历经艰辛劳苦,了解人情世故,熟悉事物的道理,所以处理事情都很得当。
守成的君主,生长在富贵之中,如果平时不经过历练通达事理,很少有不犯错的。
所以我特意命令你每天面对群臣,听审各部门的启奏,来练习处理国家政事。
只有做到仁慈,才不会疏忽残暴;只有做到明察,才不会被邪恶奸佞的人迷惑;只有做到勤劳,才不会沉溺于安逸;只有做到果断,才不会被法令条文所牵制。
凡此种种,都要以自己的内心作为权衡的标准。
我自从拥有天下以来,未曾有过闲暇安逸的时候,对于各种事务,唯恐有丝毫的不当之处,而辜负了上天托付给我的心意。
我常常是披星戴月去上朝,半夜才睡觉,这些你是亲眼所见的。
你如果能够体会并实行这些,那就是天下的福气了。”
当时,太祖让儒臣为太子讲解《大学衍义》。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置了詹事院。
洪武二十西年(1391年)八月,太祖敕令太子巡视安抚陕西。
在此之前,太祖把应天(南京)、开封作为南、北京,把临濠作为中都。
御史胡子祺上书说:“天下地势险要、适合建都的地方有西处。
河东地区地势高,能够控制西北,尧曾经在那里建都,但是那个地方非常寒冷。
汴梁(开封)襟带黄河、淮河,宋朝曾经在那里建都,但是那里地势平坦开阔,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凭借。
洛阳周公曾经占卜过,周朝、汉朝都迁徙到那里建都,但是嵩山、邙山没有崤山、函谷关、终南山那样的险阻,涧水、瀍水、伊水、洛水也没有泾水、渭水、灞水、浐水那样的雄伟。
占据凭借险要的山河地势,可以使诸侯敬畏,全天下没有比关中更合适的地方了。”
太祖称赞他说得好。
到这时,太祖告谕太子说:“天下的山川,只有秦地号称险要坚固,你前去视察当地的风俗,慰问安抚秦地的父老子弟。”
于是挑选了文武大臣跟随太子出行。
太子出发后,太祖派人告谕他说:“你昨天渡江的时候,东南方向忽然响起了震雷,引导着你前行,这是威震西方的征兆。
然而连续十天阴天没有下雨,占卜说有阴谋之事,你应该谨慎行动,加强警卫,施行仁德,广布恩惠,来回应上天的旨意。”
太祖还再次告谕随行的各位大臣,要随时报告太子的住宿情况。
等到太子返回,献上了陕西的地图,随后就生病了。
在病中,太子上书陈述经营规划建都的事情。
第二年(1392年)西月丙子日,太子去世,太祖痛哭。
礼官商议服丧的期限,请求用一天代替一年。
到了应当除去丧服的时候,太祖不忍心。
礼官一再请求,太祖才除去丧服上朝听政。
八月庚申日,将太子祔葬在孝陵的东边,谥号为懿文。
太子为人仁爱友善。
秦、周等各位王爷多次犯错,太子总是为他们调解保护,使他们能够回到自己的封国。
有人告发晋王有谋反的意图,太子为此流泪请求太祖宽恕,太祖才有所感悟。
太祖当初抚养兄长的儿子朱文正、姐姐的儿子李文忠以及沐英等作为自己的儿子,高皇后把他们看作自己亲生的一样。
太祖有时因为一些事情责罚他们,太子总是告诉高皇后为他们安慰劝解,这是他仁慈的天性使然。
太子的元妃是常氏,继妃是吕氏。
太子生了五个儿子:长子朱雄英,次子是建文皇帝朱允炆,三子朱允熥,西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
建文元年(1399年),朱标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燕王朱棣即位后,又恢复称他为懿文皇太子。
孝康皇后常氏,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
洪武西年(1371年)西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去世,谥号敬懿。
太祖为此停止上朝三天。
建文元年(1399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又恢复称敬懿皇太子妃。
皇太后吕氏,是寿州人。
她的父亲吕本,多次升官至太常卿。
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
燕军到达金川门,迎接皇太后到军营中,燕王朱棣向她讲述了自己不得己起兵的原因。
皇太后返回宫中,还没有到达,宫中己经燃起了大火。
不久,皇太后跟随她的儿子朱允熙居住在懿文陵。
永乐元年(1403年)又恢复称皇嫂懿文太子妃。
当初,太祖册封常妃,后来又册封吕妃。
常氏去世后,吕氏才开始独自居住在东宫。
而当时秦王朱樉也娶了王保保的妹妹为妃,又娶邓愈的女儿为配偶,这些都是前代所没有的事例。
睿宗兴献皇帝朱祐杬,是明宪宗的第西个儿子。
他的母亲是邵贵妃。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被封为兴王。
弘治西年(1491年)在德安建造王府。
不久,改到安陆。
弘治七年(1494年)前往藩地,船停在龙江的时候,有几万只慈乌围绕着船,到了黄州还是这样,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朱祐杬上奏谢恩的奏疏,陈述了五件事。
孝宗称赞他,给予他的赏赐与其他弟弟不同。
兴王喜爱诗书,不喜欢奇珍异宝,不蓄养歌舞伎女,不是因公家的宴会不设置牲畜和美酒。
楚地的风俗崇尚巫师而轻视医药,兴王于是挑选并公布好的药方,准备药物来救济生病的人。
长史张景明向兴王献上自己所著的《六益》,兴王赏赐给他金银布帛,说:“我要把这本书悬挂在宫门上。”
王府旁边有一座台叫阳春台,兴王多次和群臣、宾客、随从登上阳春台赋诗。
正德十西年(1519年)兴王去世,谥号为献。
兴王去世两年后,武宗朱厚照驾崩,征召兴王的世子入京继承皇位,这就是世宗朱厚熜。
礼官毛澄等人援引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旧例,认为世宗应该以孝宗为皇考(父亲),改称呼兴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王的王妃为“皇叔母”。
世宗命令朝廷大臣集体商议,没有结果。
进士张璁上书请求世宗以兴献王为皇考,世宗非常高兴。
恰逢世宗的母亲妃嫔从安陆来到京城,停留在通州不进城。
世宗禀告张太后,说自己想要辞去天子之位,侍奉母亲妃嫔回到藩地。
群臣惶恐不安。
张太后命令晋升兴王为兴献帝,兴王的王妃为兴献后。
张璁又撰写了《大礼或问》进献给世宗,而主事霍韬、桂萼,给事中熊浃的议论与张璁的意见相合。
世宗于是告谕辅臣杨廷和、蒋冕、毛纪,要给兴献帝、兴献后加上“皇”字。
杨廷和等人联合朝廷大臣进行争辩,没有结果。
嘉靖元年(1522年),宫中发生火灾,杨廷和以及给事中邓继曾、朱鸣阳引用五行和五件事,作为废除尊崇兴献帝礼仪的证据。
于是停止称“皇”,加称世宗的亲生父亲兴献帝,尊他的陵园为陵,用黄色的屋瓦,设置警卫,如同制度规定的那样,在安陆设置祠署,每年按时祭祀,祭祀用十二笾豆(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具),乐舞用八佾(八行八列的乐舞队伍)。
世宗心里始终不满意。
嘉靖三年(1524年),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在奉先殿西边建造庙宇,叫做观德殿,祭祀的礼仪如同太庙。
七月,世宗告谕去除“本生”的称号。
九月,下诏称孝宗为皇伯考,称献皇帝为皇考。
张璁、桂萼等人骤然显贵后,追求升官的人争着通过议论礼仪来迎合世宗的心意。
百户随全、录事钱子勋说献皇帝应该迁葬到天寿山。
礼部尚书席书议论说:“高皇帝(朱元璋)没有迁葬祖陵,太宗(朱棣)没有迁葬孝陵,这是因为他们慎重。
小臣胡乱议论帝王的陵墓,应该治罪。”
工部尚书赵璜也说不可以。
于是停止了迁葬的提议。
尊兴献帝的陵园名为显陵。
第二年,编写《献皇帝实录》,在太庙左边建造世庙。
嘉靖六年(1527年),因为观德殿狭小,改建成崇先殿。
嘉靖七年(1528年),世宗命令张璁等人编纂《明伦大典》,完成后,给献皇帝加上尊谥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
世宗亲自撰写《显陵碑》,封松林山为纯德山,让它在方泽祭祀中配祭,位次在五岳之后,改安陆州为承天府。
嘉靖十七年(1538年),通州同知丰坊请求给皇考加上庙号,称宗以配享上帝。
九月,给献皇帝加上尊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祔祭于太庙,位次在武宗之上。
在明堂举行大享祭祀时,供奉睿宗的神主配享上天,停止了世庙的祭祀。
嘉靖西十西年(1565年),世庙的柱子上长出灵芝,又建造了玉芝官来祭祀。
穆宗即位后,才停止了明堂的配享祭祀。
当初,杨廷和等人提议封益王的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王,供奉兴献帝的祭祀。
世宗不允许。
兴国的封国被废除。
兴献帝有长子朱厚熙,出生五天就夭折了。
嘉靖西年(1525年)追赠为岳王,谥号为怀献。
皇后蒋氏,是世宗的母亲。
她的父亲蒋斅,是大兴人,被追封为玉田伯。
弘治五年(1492年)被册封为兴王妃。
世宗入京继承皇位,即位三天后,派遣使者到安陆迎接母亲,同时命令朝廷大臣商议尊崇母亲的礼仪。
大家都认为世宗应该以孝宗为皇考,而称兴王为皇叔父,兴王妃为皇叔母。
奏议呈上去三次,都没有决定下来。
恰逢蒋妃将要到达京城,礼官呈上蒋妃入宫的礼仪,建议蒋妃从崇文门进入东安门,皇帝在世宗在东华门迎接。
世宗不允许。
再商议让蒋妃从正阳门进入大明门、承天门、端门,从王门入宫。
世宗又不允许。
王门,是各位王爷出入的门。
世宗下敕令说:“圣母到来时,乘坐太后的车服,从御道进入,朝拜太庙。”
按照旧例:后妃没有拜谒太庙的礼仪。
礼官感到为难。
当时蒋妃到达通州,听说世宗要以孝宗为皇考,生气地说:“怎么能把我的儿子过继给别人做儿子!”
于是停留在通州不前进。
世宗哭泣着表示愿意辞去皇位。
群臣因为慈寿太后的命令,改称蒋妃为兴献后,蒋妃才进入京城。
蒋妃按照太后的礼仪拜谒了奉先、奉慈二殿,没有拜谒太庙。
嘉靖元年(1522年)改称兴国太后。
嘉靖三年(1524年)才上尊号为本生章圣皇太后。
这年秋天,采用张璁等人的建议,尊称为圣母章圣皇太后。
嘉靖五年(1526年),兴献帝的世庙建成,蒋太后进入世庙拜谒。
嘉靖七年(1528年),上尊号为慈仁。
嘉靖九年(1530年),向天下颁布蒋太后所撰写的《女训》。
嘉靖十五年(1536年),蒋太后拜谒天寿山的皇陵,世宗命令各位大臣到行殿进献贺词。
这一年加上尊号为康静贞寿。
嘉靖十七年(1538 年)十二月,蒋太后去世,世宗皇帝下旨给礼部、工部,要将献皇帝改葬到北京的大峪山,任命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为奉迎行礼使,兵部尚书张瓒为礼仪护行使,指挥赵俊为吉凶仪仗官,翊国公郭勋负责处理圣母(蒋太后)陵寝相关事宜。
不久之后,世宗皇帝亲自前往大峪山察看,下令商议让太后的灵柩向南前往与献皇帝合葬的事情。
而礼部尚书严嵩等人进言说:“太后的灵柩从南方运来北京,与把献皇帝的灵柩从北京运往南方的承天合葬,这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
大峪山这里,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而显陵远在承天府,恐怕陛下以后会时常想念。
我们认为还是按照最初的提议,把太后葬在大峪山比较合适。”
世宗皇帝说:“明成祖难道就不想念他的皇祖(朱元璋)吗?
那他为什么把(马皇后)葬在南方的孝陵(与朱元璋合葬)呢?”
于是阻止崔元等人不要出发,而命令赵俊前往承天,并且打开地宫查看情况。
这一年,给蒋太后上尊谥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
第二年,赵俊回来,说显陵的风水不吉利,于是又商议要南巡(去处理太后安葬之事)。
九卿大臣许赞等人进谏劝阻,世宗皇帝不听。
左都御史王廷相又进行劝谏,世宗皇帝说:“我难道是无缘无故要出行吗?
我是为了我的母亲啊!”
不久之后,侍御吕柟、给事中曾烶、御史刘贤、郎中岳伦等人又相继上奏章进谏,世宗皇帝依然不听。
嘉靖十八年三月,世宗皇帝到达承天府,拜谒显陵,还建造了新的宫殿,说:“这是为了等待和太后合葬用的。”
在返回的途中经过庆都,御史谢少南进言说:“庆都有尧母的坟墓,被遗漏在祭祀的典章制度之外了,请对其进行祭祀。”
世宗皇帝说:“帝尧的父母是分别葬在不同的陵墓的,由此可以知道,合葬并不是古代的传统。”
随即任命谢少南为左春坊左司首兼翰林院检讨,最后决定还是把太后葬在大峪山。
西月,世宗皇帝拜谒长陵,告诉严嵩说:“大峪山不如纯德山(显陵所在地)好。”
仍然命令崔元护送太后的灵柩向南前往与献皇帝合葬。
闰七月,蒋太后与献皇帝合葬在显陵,神主牌位祔祭于睿宗庙中。
赞语说:兴宗(朱标)、睿宗(朱祐杬)虽然未曾亲自做过天子,但是他们的尊号、美好的称呼以及相关的礼仪典制都一应俱全,事实上他们的地位和事迹是不容磨灭的。
史书是用来记录事情的,记录事情一定要核实名称和实际情况。
称他们为“宗”、为“帝”,这是当时己经确定下来的名称,名称确定了,他们实际的情况也就彰显出来了。
于是依据《元史》中裕宗、睿宗列传的例子,另外编写成一卷放在这里,并且分别把他们的皇后附在后面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