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粮食产量也较高,其水稻种植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朱棣永乐年间的大臣们听闻后世年收大米 23 亿石这个数字时,他们的心中犹如掀起了惊涛骇浪。
户部尚书夏原吉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皇上,这23 亿石?
是西洋那边的数学吗?
难道用我朝的数量是23万万石吗?
这简首是闻所未闻的天文数字!
如今我朝岁收虽也算丰盈,但与此相比,实乃天壤之别。
若真能如此,百姓何愁饥馁,国家何愁不兴!”
兵部尚书金忠捋着胡须,眉头紧锁,思忖道:“如此庞大的粮食产量,想必是农业之术有了翻天覆地之变。
若吾朝能得此妙法,边疆军粮供应岂不是再无后顾之忧,军事力量必能更加强盛。”
杨荣则面露沉思之色,心中感慨:“后世能有此成就,定是制度、技术、人力皆有超越吾朝之处。
吾等当以此为鉴,为当今之治探寻更优之策。”
解缙这位大才子,此刻也是心潮澎湃:“如此丰收之景,不知是怎样的盛世方能造就。
吾等在当下,更应殚精竭虑,为后世奠定坚实之基。”
而一向谨慎的胡广,心中虽震撼不己,但也保持着几分怀疑:“此数是否确凿?
若真能成真,那必是无数贤能之士努力之果,吾等万不可懈怠,以免愧对子孙。”
众大臣们交头接耳,惊叹、疑惑、向往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他们的心头。
他们望着朱棣,期待着这位英明的君主能对此发表一番见解,也盼望着能从这惊世之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朱棣得知后世年收大米 23 亿石这个消息时,他那威严的面容上先是闪过一抹震惊,随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心中暗自惊叹:“后世竟能有如此丰硕之成果,吾朝虽也励精图治,然与此相较,差距甚巨。”
朱棣深知,粮食乃国家之根本,如此巨大的产量意味着百姓生活的富足与国家的昌盛。
他不禁联想到自己在位时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所做的种种努力,诸如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等举措。
“莫非后世有更为精妙的农耕之法?
还是在土地管理和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
朱棣心中揣测。
同时,他也感到了一份责任和压力。
“朕当以其为目标,更加勤勉治国,力求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我大明能朝着此等繁荣迈进。”
朱棣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统治下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他还想到,若能知晓后世达成此成就的具体方法,或许能为当下的决策提供宝贵的借鉴。
“朕必要召集众臣,共同探讨此事,汲取其中可用于今时之智慧。”
朱棣目光坚定,心中燃起了更强烈的斗志,期望能让大明在自己的治理下不断进步,向着那看似遥不可及的丰收盛景靠近。
来人,记录天幕所说的每一个字。
众人齐齐抬头看向天幕。
-华夏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此外,管辖的海域面积(包括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约为473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种计算方式,华夏的海陆总面积约1433万平方公里。
华夏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华夏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 海陆位置:华夏处在世界最大的大洲——亚洲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西南面距印度洋不远。
- 经纬度位置:- 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度30分),最南境在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跨纬度约49度多。
从南到北,全国(除青藏高原高寒区外)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南)温带、中温带和寒(北)温带等6个温度带。
- 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40分),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跨经度60多度,东西时差在4小时以上。
在世界标准时区中,华夏国土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目前除新疆***尔自治区外,统一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
华夏的粮食种植分布-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肥沃,以黑土地为主,适合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
例如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高,水稻品质优良。
-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
该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同时也种植玉米、高粱等作物。
例如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小麦产量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 长江中下游地区:涵盖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
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也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
例如湖南、湖北等地,有着“鱼米之乡”的称号。
-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一年多熟,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热带水果等。
- 西南地区:包含西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
地形复杂,有山地、高原等地形,粮食作物种植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产区,如茶叶、中药材等。
例如西川是粮食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有这么多的粮食,那么可以养活多少人,今天的华夏民族有人口14亿,那么这些14亿的老百姓每天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每天会吃掉多少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