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朝堂风云
他身着朝服,神色略显疲惫,双眼中布满了血丝,像是彻夜未眠。
但那眼神中仍透着一股文人的坚毅与执着,如同寒夜中的烛火,虽微弱却顽强地燃烧着。
进入殿内,他恭敬地行了君臣大礼,动作一丝不苟,尽显其对礼仪的尊崇:“陛下,不知宣臣进宫所为何事?”
说话间,他微微抬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探寻,看向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崔胤,见他两鬓微白,脸上刻满了岁月与忧虑的痕迹。
那皱纹如同干涸河床上的裂痕,记录着这些年大唐风雨飘摇的艰辛历程。
李世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对这位在艰难时局中仍坚守职责的臣子多了几分敬意。
他微微抬手,示意崔胤起身,温和说道:“崔爱卿平身,不必多礼。
如今我大唐面临重重困境,内忧外患交织,朕想与爱卿深入探讨,寻求破局之法。
你且将朝廷当下局势,尤其是宦官与藩镇的状况,细细说与朕听。”
崔胤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袖,微微躬身,脸上露出凝重之色。
他轻咳一声,缓缓说道:“陛下,如今朝中宦官专权,尤以大宦官杨复恭为甚。
他掌控神策军,这神策军本是拱卫皇城、护卫陛下的禁军,如今却成了他肆意妄为的依仗。
他在朝中广结党羽,安插亲信,朝堂之上诸多政令皆出自他手,陛下的旨意常常受阻,难以推行。
许多大臣为求自保,纷纷依附于他,致使朝堂风气日益败坏。”
说到此处,崔胤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与无奈,他握紧拳头,继续道:“杨复恭不仅在朝中一手遮天,还与各地藩镇暗中勾结。
陛下有所不知,藩镇之祸由来己久,如今尤以朱温、李克用等势力最为强大。
他们拥兵自重,在各自领地内自行其是,肆意扩充军队、征收赋税,朝廷的诏令在他们眼中如同废纸。
他们为了争夺地盘,时常互相攻伐,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国家赋税因此锐减,财政陷入困境,朝廷对他们却无可奈何。”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脸色愈发凝重,眼神中却透露出一股坚毅。
他深知,宦官与藩镇犹如两颗毒瘤,深深扎根在大唐的躯体上,不彻底铲除,大唐难有复兴之日。
他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快速思索着应对之策。
沉默片刻后,李世民问道:“崔爱卿,依你之见,我们当如何应对这宦官与藩镇之祸?”
崔胤心中一凛,他没想到皇帝会如此首接地询问对策。
他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杨复恭势力庞大,且手握神策军,若贸然行动,恐会引发兵变,危及陛下和朝廷安危。
至于藩镇,他们实力雄厚,各自为政,想要一举平定绝非易事。
臣以为,当务之急,或许可先从内部整顿朝廷,削弱宦官势力,再徐徐图之,逐步解决藩镇问题。
只是具体如何实施,还需陛下圣裁。”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深邃地看着崔胤,说道:“爱卿所言有理。
不过,此事需从长计议,切不可操之过急。
朕命你暗中留意朝中动向,尤其是杨复恭及其党羽的一举一动,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报与朕知。
同时,对于藩镇之事,也不可懈怠,需收集他们的详细情报,我们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崔胤连忙躬身领命:“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李世民微微点头,挥了挥手:“爱卿辛苦了,今日便先回去吧,好好休息。
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走漏风声。”
崔胤再次行礼,然后缓缓退出殿外。
李世民看着他离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一场关乎大唐命运的变革,正在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