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本历法书引发的“农事风波”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引子:一个皇帝的烦恼,一位文臣的“噩梦”话说在那个遥远的夏朝,天高地远,民风淳朴,百姓靠天吃饭,朝廷靠地收税。

当时正值太康在位,这位皇帝虽然不算是个昏君,但也算不上是个明主。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懒。

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看谁家的牛长得肥、谁家的地种得好。

至于国家大事嘛……他总是说:“我爷爷治水那么辛苦,我也该享点福了。”

然而,问题来了。

由于没有统一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各地农民种田的时间参差不齐,有的地方春分下种,有的地方秋分才翻土;有人按月亮算节气,有人靠鸡叫定晨昏。

结果年年不是旱灾就是涝灾,粮食产量一落千丈,百姓怨声载道,朝廷税收也跟着缩水。

眼看国库日渐空虚,大臣们终于坐不住了。

“陛下,我们得搞一部统一的农业历法!”

“对啊陛下,再这样下去,咱这朝堂怕是要改名叫‘乞丐局’了!”

太康一听,顿时拍案而起:“好!

那就编一部历法书,让全国百姓都能按时耕种,丰收不断,国库充盈,朕也好安心享福!

太康这时大手一挥,立马命令范晔去编写,范晔一听,这可头大了,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问题是他不敢呀,那可是天王老子,正在这时,范晔忽然想起了陆家村的陆长空,那可是一位活神仙呀,只见他二话不说,向太康推荐了陆长空,并往天上吹捧了一番陆长空。

哈哈,陆长空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于是,一道圣旨传下:“即日起,命文臣陆长空编写《夏小正》,以正农时,以利民生,钦此。”

就这样,我们的主角——陆长空,被一脚踹进了这场“农业革命”的风暴中心。

一、临危受命,陆长空成了“农业专家”接到圣旨那天,陆长空正在书房里研究《山海经》,手里拿着一根竹简,嘴里念叨着:“夔,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嗯?

这到底是不是龙?”

突然,宫中使者闯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你即刻前往翰林院,负责编撰农业历法《夏小正》!”

陆长空一听,差点把竹简当飞镖扔出去:“啥?

让我写历法?!

我连自己哪天起床都记不清!”

但他不敢抗旨,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婶听说儿子要编历法,激动得眼泪首流:“我家长空终于要做大官啦!”

陆铁柱则默默擦锄头:“早知道就让他学种地好了”。

二、从零开始,农业历法怎么写?

来到夏朝皇宫后,陆长空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比《山海经》还要难啃的骨头。

因为——没人知道该怎么写历法。

是的,你没听错。

整个皇宫里,连个会看星星的人都没有,更别说懂天文历法的专家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平时写写奏折、抄抄典籍还行,真要他们编历法,那可真是赶鸭子上架。

陆长空看着满屋子的竹简和空白的卷轴,忍不住仰天长叹:“古人诚不欺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没办法,既然任务己经接下,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他决定先去民间调研,看看老百姓是怎么安排农时的。

三、深入田间,陆长空变身“种田达人”为了编写《夏小正》,陆长空脱下官服,换上粗布麻衣,亲自下乡考察。

他走访了数十个村庄,白天帮农民耕地插秧,晚上借宿在茅屋草棚,甚至还在猪圈旁边睡过觉。

有一次,他在一家农户家里吃饭,问主人:“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播种时间的?”

老农想了想,认真地说:“看天、看地、看鸡叫。”

陆长空:“……”还有一次,他请教一位老农:“你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老农神秘一笑:“看蚂蚁搬家。”

陆长空:“……”虽然这些方法听起来有点“玄学”,但陆长空并没有嘲笑他们。

相反,他把这些经验一一记录下来,并结合自己的观察,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原地区的农时规律。

他发现:正月动土,二月犁地,三月播种;西月养苗,五月除虫,六月灌水;七月收割,八月晾晒,九月储粮……他还整理出了不同作物的最佳种植季节,以及如何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事活动。

慢慢地,《夏小正》的雏形开始成形。

西、历法初成,却遭质疑连连几个月后,陆长空带着厚厚一摞竹简回到夏朝皇宫,准备向太康呈报成果。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皇宫的老学究们看了他的初稿后,纷纷摇头:“这哪像历法?

分明是一本《农家日记》!”

其次,有位官员表示反对:“历法必须有神意,怎能只讲农事?”

最离谱的是,有个道士居然说:“这本书里没有占星术,也没有符咒,完全不符合‘天人合一’的理论!”

陆长空听完,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我只是想让大家别错过播种时间,怎么搞得像修仙秘籍一样复杂?”

不过,他也明白,在这个时代,历法不仅是科学,更是政治工具。

它不仅要指导农事,还要体现皇权天授,顺应天意。

于是,他只好一边保留实用内容,一边加入一些象征性的“天象”描述,比如:“正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西月,麦秀两岐,雷电乃作。”

“七月,鹰化为鸠,蟋蟀在野。”

这样一来,既照顾了实用性,又满足了“神秘主义”需求,总算通过了审核。

五、《夏小正》问世,百姓受益,朝廷满意最终,这部由陆长空主持编写的《夏小正》正式颁布全国。

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一年的十二个月该如何安排农事,还附带了气候预测、动物行为、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堪称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

百姓拿到这本书后,纷纷表示:“原来种地也有讲究!”

、“以前瞎忙一年,现在按书上的做,收成多了不少!”

朝廷也高兴了,因为粮食产量提高了,税收增加了,国库终于不用再“吃土”了。

太康皇帝看完报告后,满意地点点头:“嗯,不错,陆爱卿果然有才!

赏黄金十斤,加封‘农政大夫’!”

李婶听说儿子升官发财了,激动得首念佛:“阿弥陀佛,我家长空终于出息了!”

陆铁柱则依旧淡定:“早知道他就该回来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