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机缘巧入高门府
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一处府邸前。
只见这府邸气势恢宏,朱红色的大门高大厚重,上面的金色门钉在阳光下闪耀着华贵的光芒,门口的石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张牙舞爪,仿佛在彰显着主人家的威严。
张博正好奇地打量着,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
他转头望去,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公子哥策马而来。
那公子哥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腰间束着一条黑色玉带,上面镶嵌着一颗温润的玉佩,马鞍辔头皆是精美的皮革与金属打造,彰显着不凡的身份。
队伍在府邸前停下,公子哥翻身下马,目光扫到一旁的张博,见他气宇轩昂,虽衣着朴素却难掩一股英气,不禁心中一动。
“兄台是何人?
为何在此处徘徊?”
公子哥走上前,客气地问道。
张博连忙拱手行礼:“在下张博,初来洛阳,见此处府邸壮观,一时好奇,多有冒犯,还望公子海涵。”
公子哥微微一笑,道:“无妨。
我乃王衍之子王玄,这便是寒舍。
兄台若不嫌弃,可入内一叙。”
张博本就想多结识些晋朝权贵,了解朝堂局势,当下也不推辞,欣然应允。
进入府邸,穿过几道回廊,来到一处幽静的庭院。
庭院中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中间有一座精致的亭子,西周摆放着石桌石凳。
王玄请张博入座,又吩咐下人奉上香茗。
两人坐下后,王玄打量着张博,开口道:“张兄气质不凡,谈吐间似有见识,不知来自何处,所为何事来到洛阳?”
张博思索片刻,决定坦诚相告部分经历:“实不相瞒,在下本是一介布衣,自幼对天下局势颇感兴趣,听闻洛阳乃繁华之地,能人辈出,特来见识一番,期望能寻得报国之途。”
王玄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张兄心怀壮志,令人钦佩。
如今天下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
朝堂之上,各方势力争斗不休;边境之外,胡人屡屡犯边。
我等虽生于高门,也常为此忧心。”
张博心中一动,觉得机会难得,便顺着王玄的话说道:“王兄所言极是。
依在下之见,朝堂纷争内耗国力,而胡人之势若不加以遏制,必将成为大患。
当务之急,需整顿朝纲,凝聚力量,同时加强边防,提升军力。”
王玄微微皱眉,抿了口茶,道:“道理虽如此,但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利益盘根错节,谈何容易。
就说那应对胡人一事,朝中大臣也是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
张博沉思片刻,道:“以在下愚见,可实行屯田之策。
让士兵在边境屯田,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如此既能解决军粮问题,又能增强边境防御力量。
同时,可派遣使者深入胡人部落,利用其内部矛盾,分化瓦解,使其无法形成合力。”
王玄听了张博的一番言论,不禁眼前一亮,对他的见解大为赞赏:“张兄果然见识不凡,此策若能施行,必能对胡人起到遏制作用。
改日我定将张兄的见解告知家父,说不定能为朝堂应对之策提供新的思路。”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张博起身告辞,王玄热情相送,并表示希望日后能与张博多有往来。
此次与王玄的相遇,让张博看到了进入晋朝上层社会、施展抱负的机会。
张博回到住处,满心期待着王玄能将自己的建议转达给王衍。
然而,几日过去,却毫无音讯。
就在他有些焦急之时,突然收到王玄的邀请,再次前往王府。
进入王府,张博发现气氛有些凝重。
王玄见到他,面色复杂地说:“张兄,你的建议家父己看,本欲在朝堂提及,可近日朝中局势突变。
有大臣弹劾家父结党营私,家父自顾不暇,你之策怕是难有机会推行了。”
张博心中一沉,但很快镇定下来,道:“王兄莫急,此时更需冷静应对。
可收集证据,为令尊澄清。
至于我之策,可待局势稳定再提。”
王玄点头,道:“张兄所言极是。
如今也只能先救家父,还望张兄能助我一臂之力。”
张博拍了拍王玄肩膀,坚定道:“王兄放心,我定当全力相助,共渡此难关。”
随后,二人开始商议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