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锋芒毕露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三章:锋芒毕露经此一役,秦小凯于边疆威名远扬,百姓传颂其英勇睿智,军中将士更是对其死心塌地。

而在朝堂之上,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的臣子们,见太子如此作为,也纷纷开始向其靠拢,秦小凯的势力愈发壮大。

然而,内阁的根基毕竟深厚,虽遭重创却仍在伺机反扑。

他们利用在财政赋税方面的掌控权,暗中使绊,试图扰乱秦小凯在边疆的战后重建与民生改善计划。

一时间,物资调配受阻,资金周转困难,诸多棘手问题纷至沓来。

秦小凯岂会不知内阁的阴谋,他一边召集自己的智囊团商议应对之策,一边亲自出面稳定军心民心。

他先是启用了几位被内阁打压的财政能臣,对大唐的赋税体系与财政收支进行全面清查梳理,挖掘出内阁多年来在其中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诸多证据。

随后,他绕过内阁,首接向皇帝奏请,设立了专门的财政监理机构,由自己信得过的官员负责,确保赋税合理征收与物资妥善调配,从而顺利推动边疆的各项建设。

在民生方面,秦小凯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他下令减轻边疆百姓的赋税负担,鼓励农耕与商贸,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并从内地引进优良的作物种子与先进的生产技术。

百姓们感恩戴德,纷纷投身于生产建设之中,边疆之地逐渐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秦小凯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认为,大唐欲要长久兴盛,需得培养众多贤才。

于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办官学,广纳民间学子,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学受教。

他还亲自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更增添了算学、天文、地理、律法、医术等实用学科,力求培养出全面发展、能为大唐各方面建设贡献力量的综合性人才。

为了鼓励教育,他设立了丰厚的奖学金制度,对学业优异者给予重奖,同时选拔优秀学生送往他国交流学习,以开阔视野、汲取新知。

文化教育革新随着官学在各地的蓬勃兴起,秦小凯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

他设立了分级教育制度,在地方郡县设有初级学府,主要教授启蒙知识与基础技艺,为学子们奠定根基;在州府则建立中级学院,课程更为深入,注重培养学子的独立思考与专业能力;而在京城的国子监,则是汇聚天下英才的高等学府,这里的教学与研究并重,不仅有大唐顶尖的学者授课,还时常邀请他国的贤能之士前来交流讲学,让学子们能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博采众长。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秦小凯大力提升教师的待遇与地位。

他规定,各级学府的教师需经过严格的选拔考核,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与教育热情。

教师们的俸禄丰厚,且享有诸多特权,如减免赋税、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礼仪规格等。

优秀的教师还会得到朝廷的嘉奖与晋升机会,这使得众多饱学之士纷纷投身教育事业,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在教材编写方面,秦小凯亲自督导,组织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的学者编撰全新的教材。

这些教材摒弃了以往一些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的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与趣味性。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除了讲述大唐的辉煌历史,还会介绍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色,让学子们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大势;在自然科学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实验与实例,让学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

秦小凯还积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他在京城设立了大型的文化交流馆,收藏了来自各国的书籍、文物、艺术品等,供大唐的学子与民众参观学习。

同时,他鼓励大唐的学者与艺术家走出国门,传播大唐的文化与艺术,也欢迎他国的文化使者前来交流。

在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下,大唐的文化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与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大唐国内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周边国家,进一步提升了大唐的文化影响力。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秦小凯也遇到了不少阻力。

一些保守的贵族与士大夫认为,他的改革举措过于激进,破坏了大唐传统的教育秩序与文化根基。

他们在朝堂上弹劾秦小凯,在民间散布反对言论。

但秦小凯不为所动,他坚信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为大唐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才能让大唐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向皇帝与大臣们阐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用实际成果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教育改革,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被淹没在大唐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

内阁见秦小凯在多方面的改革举措都卓有成效,心中愈发惶恐。

他们决定孤注一掷,在宫廷之中散布谣言,污蔑秦小凯意图篡位谋反,企图挑起皇帝对他的猜忌与不满。

皇帝听闻谣言后,果然心生疑虑,遂召秦小凯回宫述职。

秦小凯接旨后,毫不畏惧,即刻启程回京。

他深知此次面圣至关重要,于是精心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述职报告,内容涵盖了他在边疆的军政成就、民生改善、财政改革以及教育兴学等多方面的成果与规划,同时还附上了内阁阴谋篡位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忠心与清白。

进宫面圣之时,秦小凯昂首挺胸,举止从容。

他先向皇帝行了大礼,然后便开始有条不紊地陈述自己的述职内容。

从边疆的稳定局势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从军队的士气高昂到人才的培养储备,他皆以详实的数据与事例加以说明,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与对大唐的一片赤诚之心。

皇帝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色逐渐由疑虑转为欣慰。

待秦小凯陈述完毕,皇帝微微点头,说道:“太子这些时日在边疆辛苦了,所做之事皆为大唐之福泽。

至于那些谣言,朕自会明察秋毫,不会轻信。”

秦小凯闻言,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谢恩。

此次事件之后,秦小凯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愈发稳固,而内阁的声誉则一落千丈。

但秦小凯明白,与内阁的斗争尚未结束,他仍需步步为营,首至彻底铲除这颗危害大唐的毒瘤,引领大唐走向更为辉煌的盛世巅峰,进而实现他心中那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