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放牛娃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翌日清晨,在老妈“还不快点起床把牛追出去放”和可能到来棍棒教育的双重感动下,杨哲匆匆的离开被窝,洗漱一番便来到牛圈,拿开封闭圈门的几块木板,老黄牛便带着小牛牛一前一后的往大路上走去,路过菜园子时,小牛牛偷了一嘴大白菜,随即被正在院子里摘菜的老妈一个无情铁手来个狠的,吃疼的西蹄共用向老黄牛跑去,接着对杨哲一顿“放个牛都放不好”类似的言语输出,杨哲怯生生如小牛般赶紧逃离了现场,两牛一小孩就这样沿着晨间小路向着放牛林而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03年的农村,人吃牛嚼,牛吃的草也是一种不可多的资源,杨哲所在的小寨子周围固定放牛点就5个,要吃草的牛却超过30头,牛多草少,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分配就是个讲究活,自然就得有个放牛娃的“头”,是的,杨哲和4个小伙伴的头就是他的表哥,绰号“勇哥”(和其他寨子干架的时候真上),小伙伴门都特别的服气这个大哥,都听他的招呼,毕竟任何时候拳头就是真理不是。

“大家把牛牵到西垭树去放”,刚出寨子门口,几个小伙伴和牛牛门刚刚汇集,就听到了勇哥故作威严的声音想起。

于是乎,勇哥在前面带路,剩下的小伙伴和牛牛门一路跟着,不久就到了西垭树,这是一个放牛的好地方,为什么好,因为这里周围庄稼少,通道少,在勇哥的带领下,杨哲他们一群小孩哥将另外几个路口用树桠、刺条堵死,大家只需要守着唯一的出口、也是入口就行了,真正的做到牛放南山。

小寨子周围5个放牛点在勇哥的带领下,都对原始环境进行了改造,这也是杨哲佩服勇哥的地方,勇哥只比杨哲大2岁,但表现出的老成持重,思虑之深是远超同龄人的,这可能也是前世勇哥很成功的原因,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诚不欺我。

所有牛被赶进场地后,勇哥把大家召集起来安排今天早上的趣事,这是放牛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保持领导力、凝聚力最重要的方式,从小到大,杨哲他们几个放牛娃最是团结,放牛基本都在一起也归功于此。

“打蜂包”,也就是打马蜂,勇哥说这个“蜂包”现在成型了,可以够小伙伴们忙上一上午,于是大家开始分头准备勇哥安排的作案工具,杨哲本不想参与这幼稚的且高危的活动,但一想昨晚自己做的心理建设,忘掉一切,从头再来,好好体验人生,就释然一笑找工具去了,一般来说,“打蜂包”的方式有几种:硬刚型,常见为拿着树桠首接和蜜蜂拼刺刀,顺序为先干掉马蜂在弄蜂包,多数是对付小马蜂。

还有就是技巧型,比如封堵洞口、火烧等。

不多时,小伙伴们就到了“蜂包”所在地,这个是大型蜂本地俗称为“牛角蜂”,1针大包,超过5针就得上医院,还得跑着去,所以勇哥也很谨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由于“蜂包”是筑在石缝中,出口只有2个也不大,相对难度还是打过的众多“蜂包”中偏小的。

只见勇哥和杨哲手持树桠防备采蜜归来和临时出门的牛角蜂,4个小伙伴手捧稀泥巴(不知道用啥调和的)小心翼翼的靠近两个出口,在1.2.3的喊声后,同时将稀泥巴覆在洞口,至此,第一步成功完成。

紧接着,在勇哥的招呼下,大家把拾取的干柴拿过来就近堆放,并在其中一个较低的出口前开始点火,火焰升腾起来将出口包围后,杨哲拿着木棍将刚才封闭的出口撬开一个小洞,出口刚打开,蜜蜂就嗡嗡的往外飞,根本感觉不到来自火焰的威胁,蜜蜂扑火般不断被火焰吞噬,小伙伴们也配合默契,一个不断添加干柴,其余均手持树桠以备对漏网之蜂进行最后打击,时间不长,洞口再也没有蜜蜂飞出,很明显,这又是一次成功的“打蜂包”行动,接下来就到了分配战利品的时候了。

此时,勇哥手持木棍轻车熟路的靠近,将覆盖在出口的泥巴全部剔除,再沿着出口的路径慢慢撬开周围的泥巴,这是个技术活,可不能把“蜂包”弄坏了,不多时,一个比杨哲家大碗还大半圈的大“蜂包”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勇哥刨开周围的泥土,双手正准备去拿的时候,一只牛角蜂突然飞出,对着勇哥的手就扎了下去,勇哥也是狠人,顺手就将手锤向地面,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畏将可能是蜂后的牛角蜂首接带走。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打蜂包”活动,勇哥虽然左手起了个大包,但得到了“蜂包”,小伙伴们虽然没有得到“蜂包”,但是享受了一番“打蜂包”的乐趣,为童年增添了一缕快乐的记忆总是不错的。

在这个通讯全靠吼的现实中,怎样判定是到回家吃早饭的标准了,其实也简单,如果隔得不是太远,老妈在家里吼一嗓子便是,如果隔得远了,肚子饿了就回家便是,若是有好玩的项目耽搁了,晚点其实也无所谓,恰好今天隔得不远,所以来着老妈的声音便穿家的方向传来。

“小哲,吃饭了”,悠扬的喊声穿过空气,在山体之间来回反射,杨哲听不到具体说的啥,但也不会有其他的事,必然是让回家吃饭这事。

还好今天的老黄和小黄貌似也吃饱了,早己在一边悠闲的躺着反刍,还一边蒲扇着耳朵驱散蚊虫,很配合的的便踏上返家的路。

回家吃完饭后,杨哲还下地帮着老妈干了些农活,父亲在外打工,家里实际也没种多少庄稼,但是农村基本不会有闲的时候,地里总是有忙不完的活计,年复一年的让人望不到把农活做完的尽头。

所以杨哲真的很佩服父母这一辈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锄头举起、放下,又举起,把贫瘠的土地起垄、平整又起垄,就如同杨哲老家这里喜欢多生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的原因,男孩代表了劳动力,父亲告诉儿子,早点长大就有更大的力量,多下力赚钱,就能盖房子、娶媳妇,然后生孩子,还要多生男孩子,如是这般不断的循环往复, 每每想到如此,不论前世还是今生,杨哲都感到恐惧,这也是前世能走出这大山的动力。

下午的时候,勇哥举起依然肿大的左手指向麻湾洞,杨哲他们就在麻湾洞放牛,如此往复,一如前世。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