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寻找商机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还没等他出门,下人就来通报,说是潘金莲的家人来了。

将来人带到大堂之后,王庆云见到一个有点市侩的女人,她是潘金莲的母亲。

她颤颤巍巍的说:“东家,你看你家的老东家己经仙逝了,而我也不再年轻,你看能不能让我把潘金莲赎回去,帮帮我啊?”

王庆云对她的话一句都不信,毕竟历史告诉我们,她会转手就会把十五岁的潘金莲卖给了张大户。

于是说“你计划多少钱把她赎回啊?”

潘妈妈红着脸说:“当初卖给你们家的是十两银子,我们现在计划还用十五两银子赎回去。”

王庆云要不是涵养还不错,就差点笑岔气,如意算盘打得倒挺好,厉声呵斥到:“我从来没见过如此厚颜***之人,潘金莲在我们家吃住好几年,而且我们家将她培养的如此优秀,这些都不需要钱啊,再说了,我家里缺你那十五两银子啊,我把话给你撂这里,潘金莲己经是我府上的非卖品了,你就利索的给我打消这个想法吧,来人,送客。”

说完转身就走,根本不愿意和这个女人在那掰扯了。

另外他还叮嘱下人,以后要盯着点,不要再让她和潘金莲接触了。

第二天一大早,王庆云艰难的从被窝里钻出来,实在是太冷了,数九寒冬的天气,起床是一种勇气,毕竟从全球变暖的世界回到了这个靠木炭取暖的人间,先不说木炭的安全问题,就这个取暖效果也让他不能忍受,自己在前世可是享受着暖气来欣赏冬季的雪景的,所以自己先得把供暖问题解决了。

王庆云准备自制一套暖气系统,可是这个时代既没有镀锌管,也没有ppr管,更不用说不锈钢暖气片了,但是这个难不倒王大少爷,毕竟网络上那种用竹子自制暖气的视频他可是耐着性子从头看到尾的,当时也只是感叹高手在民间,没想到所有的知识都没白费,所有的功夫都是有收获的。

说干就干,吃过早饭之后王庆云找来管家王和,安排他去购买一批粗细不一的竹子,并让他安排府上的能工巧匠来将家里的墙上凿开一圈安装竹管的沟壕,并制作一个地下铺设竹管的土炕。

毕竟自己前世只是个耍嘴皮子的人,实践中却是一个一看就会,一学就废的精英。

安排完毕之后叫上王小六这个小跟班,他们俩裹着厚厚的棉衣,去大街上闲逛去了,但王庆云美其名曰叫去寻找商机。

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毕竟这么冷的大冬天,没事的人大都缩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也只有一些迫于生计的人不得不出门营业,当然也有一些大家族的败家子们出来去花天酒地的。

王庆云逛了半天,也没发现一个自己家族适合干的事情,毕竟自己家底不厚,而且眼瞅着就要过年了,需要有一个来钱比较快的买卖。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王庆云带着王小六进到一家茶馆里,准备先垫一下肚子,结果这家茶馆只提供茶水和一些零嘴,王庆云正准备换个地方的时候,突然街上传来一个粗大的声音,“炊饼,卖炊饼”,听到这个声音后,王庆云不由得哆嗦了一下,不至于又会遇到另一个名人吧。

王庆云急忙跑出来一看,只见一个二三十岁的黑脸汉子,长得并不高,符合了五短身材的特征,明显粗糙的脸庞,显然是经历了无尽的风霜。

王庆云走过去,轻声问道:“大哥,这炊饼怎么卖啊?”

那汉子赶紧回答道:“三文钱一个。”

王庆云要了两个炊饼,计划就着茶水先垫一下肚子,但在吃炊饼之前,先问了那壮汉一个问题:“大哥,你叫啥名字啊,这炊饼生意还不错吧?”

黑脸大汉说:“俺是乡下人,家里排行老大,所以都就叫俺武大郎,俺家的炊饼生意只能勉强糊口啊。”

“那你是不是还有一个兄弟啊?”

王庆云问道。

“你怎么知道啊?

你认识俺兄弟么?”

武大郎惊讶地问道。

王庆云赶紧说道:“不认识,只是你说你是武大郎,我就在想是不是还有武二郎、武三郎的。”

武大郎回答道:“俺只有一个兄弟,武二郎,也叫武松。”

王庆云心里不由的一阵窃喜,己经产生了将武二郎拉拢的自己阵营的计划,而武大郎就是其中关键性因素,所以就产生了要和武大郎多多联系的想法,当然也不能操之过急,显得太过于刻意,就简单的打听了一下武大郎的住址等信息,然后就回到茶馆准备吃饭。

当他咬了一口炊饼的时候,差点把炊饼给扔出去,因为这个炊饼硬邦邦的,差点把牙给硌掉,而且吃起来非常难吃,让王庆云没有任何食欲了。

他突然想起了这个时代还没有用发酵的面来做炊饼,再加上大冬天没有加热,能咬动才见了鬼了,怪不得武大郎只能勉强糊口。

这让王庆云眼前一亮,正好家里也有麦子,而前世教人们自制酵母的短视频,比比皆是,根本没有任何难度,而且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必然需求,所以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这商机说来就来。

王庆云并没有着急回家,他还得西处转转,看看炊饼这类食品的市场需求在那里比较大,等他把阳谷县都转了一遍以后才不急不慢的回家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带领着家丁们把家里彻底改造了一遍,用竹子做的暖气系统也贯穿了整个家园,只剩下供暖的源头——炉灶系统了。

并不是说这个炉灶系统有多难,而是他想着如何将能源综合利用,不能只取个暖就浪费一堆木炭,再说这个时代的能源也不充足啊。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木炭,王庆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炉灶,既能够满足多层笼屉所需的蒸汽,并且产生的余热还能供给府上的供暖。

当整个系统正常运转之后,在家丁们的啧啧赞叹声中,王庆云终于可以在温暖的卧室里享受当地主的快乐了,但是他也不敢安于现状,毕竟自己的家底并不丰厚,而且还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的获取工作,指挥着厨娘们开始制作酵母粉,并且带领着她们用发酵过的面粉做制作新式炊饼,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毕竟使用酵母粉的比例以及发酵的时间长度,都需要不断的去尝试,而且这个时代没有碱面,但也没有难道伟大的劳动人民,厨娘们用泡过草木灰的水中过滤出干净的碱水,用来和面。

但这个比例的研究又废了好几天。

好在方向对了,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用太长。

当新式炊饼制作出来之后,所有的家丁品尝过后都惊呆了。

一切准备就绪,想要把自己的炊饼卖出去,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王庆云觉得还得克服寒冷天气的因素,不然再好的炊饼,冻冷之后也不会怎么美味。

于是他安排王和去定做了一批可以加热炊饼的移动火炉,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然,单独卖炊饼,利润并不高,王庆云决定对炊饼要进行深加工了,毕竟他前世教地理的时候,天天喊着要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口号。

他就按照自己曾经吃过的烧饼夹菜的方式进行深加工。

回想起自己大学时代,每天早上总会吃一个烧饼夹菜,在烧饼的中间放土豆丝、肉汁、煎鸡蛋等等,再加上点辣条,那滋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想过这些之后,王庆云开始改良炊饼的吃法,先将做好的炊饼用油烙的双面金黄,然后再进行夹菜,但这个时代冬天想弄点菜是特别困难的,而且土豆还没有传到中国呢。

好在冬天人们还储存在一些大白菜和萝卜,白菜丝和萝卜丝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一种产品并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他决定增加一种夹煎蛋的炊饼和一种添加鸡肉和鸡汤的炊饼,毕竟这个时代的猪肉可不是什么美味的东西。

王庆云还想起来,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法就是提升产品知名度,强化品牌效应,于是他召集来家里的家丁们,让他们想一个合适的名字,结果这帮大老粗们只会起一些“王家炊饼”、“老王炊饼”之类的名称,害得王庆云都怕挨了邻居们的黑棍。

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来取一个,他对大家说:“卖炊饼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要把咱们的陈旧的麦子处理掉,我们需要把麦子制作成烙饼卖掉,就叫做‘麦当烙’吧。”

听到这个名字之后,一众家丁都突然间被弄懵圈了。

但我这个任性的东家就固执的决定使用这个响当当的品牌了。

王庆云又开始将家丁们进行了分工,有一股蛮力而又不善言辞的人就在府里负责磨面,让厨娘们带领一批厨艺还可以的人在家里制作炊饼,又选择了一批伶牙俐齿的家丁们进行专业培训——营销策略的灌输,让他们懂得如何将产品宣传出去,如何将更贵的炊饼推销出去,必须让富家公子们感觉吃到最贵的炊饼是他们的荣耀。

最后他还让这些家丁们彻底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刻入骨子里,不能歧视任何一个顾客,哪怕他只买一个最便宜的炊饼,也要让他吃的笑容满面。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