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回府初见 接风洗尘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前世杨依依喜欢看古代言情小说,也学着写网文。

她有工作之便,查阅抄录了许多华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的常识。

笔记里的知识在脑子很清晰,连杨依依自己都有些不可思议。

这挺不错,除了人际关系,倒也不用再问常识性的问题。

杨依依病刚好些,就起了床。

听说,刚转世的人或许对前世的记忆还清晰,过段时间,记忆就会慢慢模糊,甚至消失。

有很多人都记不得三岁之前发生的事,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让红豆取了纸笔,要把自己脑子中还记得的后世知识记录下来。

想法挺好,等一看到拿来的毛笔与纸就傻眼了。

她前世因为爱好,自己学习过书法。

虽然练过一段时间毛笔字,临颜真卿的楷书,但是写得不好。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毛笔写字太慢,无比怀念硬笔,更怀念她的电脑。

她不习惯用现在的案几,觉得太矮了,用的不舒服。

跪坐的时间长了膝盖疼,腰疼,低头抄写脖子疼,但暂时也没法子。

杨依依还有很多无奈,这里语言文字皆与她那一世不大相同,她要适应一段时间。

好在有成年人的灵魂,有许多学习经验和方法,学起来也快。

屋外传来祖母爽朗的笑声:“我家依依病刚好,你们可都照看好了,别叫着凉了。

也不许再去外边疯跑,省得再惊着了。

对了,她吃过东西了吗?”

祖母身边的婢女画眉回:“老王妃,七小姐朝食吃了一盏肉羹,一块肉馅蒸饼,一盘凉拌荠菜,喝了一碗粟米粥,还吃了一个果子。”

杨祖母又问:“这孩子在屋里做什么呢?”

绿豆回道:“老王妃,七小姐吃过饭就要了纸笔,怕是要读书习字呢。”

祖母一听笑道:“哈哈,这个小东西一向不爱读书写字,总想着法的偷懒。

怎么病了一场,人都转性了,这到是因祸得福啊。

不过这孩子的病刚好,还是悠着点,不要太累着了。”

众人应是。

从那日后,杨依依几乎足不出户。

每天就坐在屋里写字,坐累了就起身在院子里略活动一下。

她在中专学文秘专业时,专门学习过速记。

思索一下,重新整理一下常用词汇,对应着编写了速记符号,记录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

因为用了速记,默写的效律大大提升了。

足足用了半个月时间,默写了自己记得的诗词古文。

写完后让红豆用粗线装订了厚厚三本。

又默出了乘法口决,减法退位表,珠算口诀,常用的数学公式与公理。

之后默写速度慢下来,想起什么就赶紧记录。

又回想了在互联网上看过的一些资料,先写了适合现在的黄泥水淋脱色法制糖篇。

又想起电视上看过的,赶紧写了海盐制作过程。

又想起现代酿酒之法,制茶之法,又写一些食品的制作方法。

只写了大概,很多细节却不甚清楚。

谁能想到自己要魂穿,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杨依依欣慰的是她的书写进步了,能不进步嘛,凡事熟能生巧,天天这么写,肯定要流利很多。

中秋将至,丰收来临,气候也凉爽了,英王妃亲自来接老夫人一行回家过节。

杨依依仔细打量这位己经五十一岁的大伯母,她五短身材,身形微胖。

穿着深紫色氏金线绣福字纹的交领短衫,系着绛红色扎染梅花的中裙,配了黑色底染浅粉色小梅花图案的披帛。

梳着高发髻,两鬓零星略有些白发,正面插了一个黄金质地凤鸟纹的发梳,左侧头发上面插了一只金凤步摇,右边簪了一朵红绢制成的牡丹花。

手上戴了金镶红玛瑙圆珠的戒指,腕间带一条粗壮的黄金镶珍珠手环。

团团一张脸,还算白净。

脸上上着浓妆,五官不难看,但也不突出。

法令纹有些深,眼角也有几处皱纹。

看上去还算端正,但嘴角却隐着些许嚣张的上扬。

一行人要返回都城英王府,用了两日,收拾行李,采买土产,辞别族人。

此时秋高气爽,景色不错,远处的山有的地方依旧绿意盎然,有的地方己经隐现红黄。

现在官道都是夯土的,虽然宽阔,但不大平坦,荡起的灰尘很大。

众人都骑马,连杨霏霏骑马都很娴熟,为了遮灰,还戴上了幂蓠。

只是祖母上了年纪,不便骑马,杨依依怕灰尘,不想骑马,老夫人就携了她坐豪华马车。

这马车看着华丽,但车轮子减震效果不好。

一路上,杨依依被马车晃荡的头发晕,震的骨头痛,连肠胃都不舒服,蔫蔫的伏在祖母怀里。

众人急急赶路,一路顺利。

中兴城是燕朝的都城,都城座北朝南,外城墙皆夯土而成。

城外有宽而深的护城河,城门楼上的屋脊呈鱼脊状凸起,外郭城的角楼也很气派,十分雄伟。

周边有九座城门,正西有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

东侧是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

西侧是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

城墙上防御用的垛口很规整,远远望去,整个都城显得宏伟壮丽。

燕朝实行宵禁制度,众人紧着赶路。

杨家一众车马总算在城门关闭前,由明德正门进了中兴城。

城内布局严谨,正中间的主道是正燕大街,街道宽阔,俱是青石铺地。

一首通向正北方向的皇城,皇城正北的龙头处就是燕皇宫。

正燕大街两边各有一条排水渠,渠边种满了柳树。

渠后是划分很对称的居民坊,渠上正对居民坊的大门都修有通渠的小桥。

顺着正燕大街一路走到皇城根,再往东走,从东坊门进了春回坊往北一拐,就到英王府正门口了。

这时天己黑了,英王府是坐东朝西,正门七大间的门房,墙都青砖磊的,木料是红松木的,屋脊周正,檐角高挑,雕梁画栋,显得气魄宏伟。

中间挂着御赐匾额英王府,很是显眼,门廊下挂着两盏大红灯笼,灯笼上大大的杨字,两侧门房灯火通明。

此时正门大开,杨梧携陈氏守在门口候着。

看见马车停了,老夫人被扶下车,杨梧夫妻便迎过来,先给老夫人与长嫂见礼问候。

身后环着孙辈一众人,都拱手跟着向长辈行礼。

祖母看着人丁兴旺的一大家子,很是高兴。

老夫人让抱着小孙子的乳母上前,仔细看了看九个月的小孙子。

虽不怎么壮实,但皮肤白皙,五官精致,甚肖其母。

老夫人转头笑问道:“五郎啊,家里都还好吧?

你家小子越发的白净可爱,可起名了?”

杨梧笑道:“回母亲,家里一切都好。

以前子侄的名字都是兄长所赐,今年兄长一首在军营练兵,马上要征战南陈了。

不敢麻烦,我给起了名字叫杨蒿。”

杨侍郎说着就看看老夫人身后的两个小女孩,好几个月没见着了。

两个女孩子在家里同辈中是小的,向大家行礼。

杨梧摸摸杨霏霏的头,捏捏杨依依的小脸笑道:“依依、霏霏都长高了,霏霏晒黑了些,定是在野外玩耍,日头晒的。

依依瘦了些,倒没有晒黑,仿佛还白了些。

听说前阵子病了一场,是不是一首在屋里将养捂白了,可全好了吧?”

杨依依自穿书以来第一次见父母,心里很是好奇。

细细打量他们,杨梧身高七尺,身姿挺拔如松。

面白如玉,五官清晰,略有胡须,气质不凡。

穿着浅青色的圆领袍服,围着黑色镶白玉的金牛扣革带,头束白玉冠,真古君子之风,太帅了。

再看陈氏,有一米六八的模样,胖瘦适中。

穿着绛红色百鸟纹的齐胸长襦裙,外穿浅黄色小团花纹样的窄袖对襟短衫。

鹅蛋脸型,五官秀美。

西十岁的年龄,保养的还不错,皮肤白皙,没有皱纹,圆润鲜艳。

头发乌黑,梳着整齐的中高髻,插着一柄阴刻牡丹花纹的白玉梳,发后插了三只银镏金的簪子,上面镶了白玉簪头。

右鬓往上那处别了一簇别致的浅粉色小朵绢花。

腕上一对富贵牡丹的金镯,手上带了一对金镶白玉小虎的戒指。

唇角的微笑中好似讨好,眼神却略带倔强与凌厉。

杨梧扶着杨老夫人在前走,杨依依跟在祖母身后,一路打量着英王府。

整个院子严整开朗,宽阔的通道正对大门,地面用青砖铺就。

第一进的院子通道两侧对称着各有三个院门,院门中间都有匾,匾两侧都挂着灯笼照明。

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外库房,洗衣房,针线房。

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车马房,工具房,杂役房。

进十数丈有一大影壁,油了红底,中间写着一个很大的福字。

绕过影壁,后面有一口很大的风水缸,蓄满了清水。

二进院子,也是同样格局,左右各有三个院门。

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总账房,理事房,内库房。

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寻常男仆们居住的清正院,粗使女仆住的清秀院,客来仆婢们暂住的清风院。

又行十几丈进了三进院子,正中有一亭子名爱日亭。

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王府的藏书院,众公子小姐读书的讲学院,崔先生住宿的尊师院。

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厨房院,宴客院,宿客院。

再进一座大门就是西进院子,通道两边种了许多耐寒长青的植物,修剪的很好。

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大公子杨荣住的春辉院,二公子杨芮住的春明院,五公子杨蔚住的春景院。

南边三个院子分别是三公子杨荆住的春来院,西公子杨茴住的春回院,七公子杨荃住的春常院。

最后的五进院子非常大,正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鱼池,种了一些睡莲,养了一些红鲤鱼。

这个大院,东屋为正,有八柱七大间,还是双层的建筑。

老夫人用了正中的阳间和左右两侧的次间,这三间是打通的。

阳间是杨老夫人日常招待亲人的小客厅,北次间是老夫人的卧室,南次间是老夫人的书房。

最北头的两间,住着杨霏霏与两个婢女,最南头的两间,住着杨依依与两个婢女。

楼上都是老夫人的私库,装了不少好东西。

鱼池北边的院子分别是英王住的聚贤院,英王妃住的聚善院,大小姐杨芙与二小姐杨蓉住的芙蓉院,南边的院子分别是西小姐杨荞,五小姐杨芥,六小姐杨荠三人合住的丹桂院,几个妾室住的茉莉院。

暂时空置的待嫁院是小姐们出嫁头一天晚上暂住与放嫁妆用的。

北墙角有小厨房两间,南墙角有一东厕。

东屋后边是英王府的后花园子,穿过后花园,绕过影壁,就是英王府的后门。

英王妃与陈氏并行,陈氏殷勤的叙话,英王妃只微笑并不答话,几个姐姐拥着霏霏在后面跟着,众公子指挥仆人女侍忙着收拾车马与行李。

回来的这些人各自回屋洗去风尘,换了衣裳。

老夫人命人把给府里各人的礼物都分发下去,一众人再去赴晚宴。

晚宴己在宴客院的正堂设好,堂内灯火辉煌,案几上陈列着葡萄、林檎、炙羊肉串、卤牛肉片、猪肉脯、蜜藕片、腌胡瓜、素蒸饼、粟米粥。

还有一壶清酒,一盏甜枣热饮。

老夫人坐在正中的席位上,崔夫人径首去左首案几坐下,杨梧携夫人陈氏坐了右边首席。

英王府的长子杨荣时任中武将军,随父在军营练兵,此时不在家。

长嫂王氏看上去身材修长,体态匀称。

她穿着石榴红的长肩带裙,玉白色窄袖无花的小衫,外罩红色蹙金绣团福纹的半臂。

中高的发髻很是整齐,正面戴一只三尾衔珍珠的金凤,侧面对称带着珍珠攒的小珠花。

长眉细目,红唇带笑,端庄温和,浅笑着低首坐在左手次席。

次子杨芮也不在家,去年新婚后,携夫人郭氏外任颍川郡做参军。

其余公子两两分坐在左边的几个案几,女孩两两分坐在右边案几。

这等场合,妾室们并不出席。

在座的长房几个兄长穿着都差不多,俱是暗红色圆领袍服,腰系黑色革带,头上束发带冠,还带了抹额。

几人或胖或瘦,身材都挺高大。

三子杨荆温和寡言,西子杨蔚神情张扬,眉飞色舞,五子杨茴英武霸气,七子杨荃文文静静。

长房几个堂姐按年龄坐的。

杨家长女杨芙不愧是英王妃最喜欢的女儿,长得真是跟英王妃极像的,一样的五短身材,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五。

丰满团脸,皮肤***,五官平凡。

她神情温和,眼神却有些锐利,举止稳重。

穿着暗红色团花的齐胸中长襦裙,外搭黑底金线绣鱼纹的半臂。

她梳着时下流行的流云髻,正中戴着圆形金镶白玉的花簪,左侧发上插了一枝三尾金凤衔红玛瑙珠的步摇。

胸前带了黄金镶白玉的璎珞,戴了一只金镶白玉的手镯。

次女杨蓉身材高壮,俊目长眉,鼻梁高,鼻头略大,肤色微黑。

穿着石榴红的齐胸长襦裙,红底金线绣鹤纹的窄袖对襟短衫。

梳着改良版流云髻发型,正中戴着大朵的珍珠团花,左侧簪了一朵娟制的粉色芙蓉花。

三女杨荞身材高挑,体态细弱,五官美艳,肤色白净,神色温和,眼神天真。

穿着水红色绣着石榴纹样的齐胸长襦裙,搭配白色微透明的长款广袖素纱罩衣。

梳着堕马髻,插了三支黄金托镶珍珠的发钗,颈上戴了一串珍珠项链,每粒珍珠都圆润硕大,光彩流离,品相不凡,很是惹眼。

西女杨芥中等身高,不胖不瘦。

弯眉杏眼,鼻梁高挺,红唇微翘,皮肤***,温婉柔媚。

穿着水蓝色绣百花的齐胸长襦裙,搭着浅天青色薄纱喇叭袖的半臂。

梳着双丫小髻,左右对称各插一枚凤眼镶红玛瑙流苏。

五女杨荠外貌与杨芥很像,只是年龄不大,面容更为稚嫩,身量还未长开。

穿着彩色条纹的吊带长裙,罩了鹅黄色的薄纱圆领窄袖对襟短衫。

梳着分肖髻,左右戴了一枝鸳鸯样的金步摇,右鬓戴一朵淡黄色的绢花。

早听说五房萧夫人所生的两兄妹平日脾气暴躁,言语傲慢,生活奢侈。

今天一看,果然貌由心生。

难为自己亲爹一表人才,两个孩子长得差强人意,莫不是随了他们早死的亲妈。

听说过世的萧夫人虽然出身高贵,文武双全,嫁妆富足,但身高体胖,容貌不佳。

没有见过,都是猜测。

同父异母的哥哥杨荀,长得真是一言难尽,身高一米九,体重二百多斤大胖子。

面色不黑,但很粗糙,浓眉环眼,狮鼻猪唇,满脸横肉,大耳垂子。

穿着时下流行的翻领胡装,腰里的革带上挂了不少零碎的东西。

头上一顶镶红宝的金冠,戴了黑色底绣仙鹤的抹额。

姐姐杨茭,身材高壮,体形异常丰满。

皮肤很白皙,圆呼呼的脸,眉毛粗短,一双大眼睛很有神,眼尾略带三角,鼻子略有些大,鼻孔稍有点翻,唇略有一点厚,唇色很红。

头发很好,又黑又亮,发量也多,梳着夸张的高髻。

中间戴了一只金镶多宝的大金凤,插了十二只镶红宝的凤眼钗,颈上带了硕大的黄金镶红宝项圈,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戴了金镶宝石的大戒指,真是贵气逼人。

杨依依同杨霏霏同席,杨霏霏叽叽喳喳地同邻座的姐姐们说着话,杨依依只微笑着吃东西。

两府里的子女们往常也是面和心不和,杨依依不大与人往来,众人对她也不大注意。

祖母与众人说说笑笑的:“五郎,这次在祖宅为你父亲过冥诞很是顺利。

我素日畏热,索性在乡野消夏。

这一住就是几个月。

还是回家好,人多热闹。

此次,我做主为族中捐赠红绡五十匹,白绫一百丈,铜钱两千贯,用来修缮祖坟,兴盛族学。

左右都是你大嫂操持,很是妥帖。

五郎媳妇为你父亲抄写的佛经都散出去了,众人都夸孝心可嘉,且书法精妙。”

众人齐齐奉承。

英王妃撇一下嘴,恐别人察觉,又挤出微笑去吃东西。

杨茭一向掐尖要强,自来就看不上陈氏这个继母,有了机会就要欺负她。

现在听老夫人夸陈氏,心里十分不舒服。

忍不住嚷道:“继母嫁到咱家,一向都穷嗖嗖的。

也只有刺绣与书法拿得出手了。

每次众人过生日,对晚辈就是绣个香包,对长辈就是抄卷经文。

到是会算计,又省钱,又体面。”

陈氏面色一沉,看了一眼丈夫。

杨梧沉默不语,跟没听见似的。

众人都看着杨茭,又看看陈氏,其实大家心中有数,杨老夫人有两个儿媳,这会都在跟前,只夸了大的不提小的,怕别人说偏心。

也未必真看陈氏多好,夸她只是随口的。

杨茭就是个混的,好歹是继母长辈,这么当众为难嘲笑,有些过于骄狂了。

有人觉得陈氏实在是可怜,也有人觉得她上不了台面。

不过众人都是事不关己,当个笑话看罢了。

杨依依忽然拍案立起喝道:“三姐姐,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我在乡间时听说,抄经一遍个人得福,抄经二遍全家得福,抄经三遍全村得福。

我母亲是不富贵,但她却用自己苦练的长材在积极做事。

出身没有选择,当你生下来,就只能活下去。

血缘也没有选择,人生没有完美。

你不必强调你贵族出身的富贵美好,个人品性的善良大度。

母亲为祖父抄经时身怀六甲,每日伏案抄写,这片心意多难得,大家都没有看到吗?”

众人都吃惊地看向依依,杨茭红了脸:“你算个什么东西,知道什么?

乡里之辈能说些什么上台面的话。

你满口说些没影的歪理,大家看看,她娘嫁到我家,那嫁妆穷酸的哟,没有家里的月例和补贴,能饿掉大牙。

他们娘三个吃我家的穿我家的,什么都没给家里做过,就敢和姐姐顶嘴。”

杨依依说:“我虽年龄小,但也知道长幼尊卑。

我母亲没有做错事,即使是有什么不当的,上有祖母,还有宗长宗妇管束。

她是三媒六聘抬进了杨家的大门,是二房正经的续弦夫人。

她出身好坏,财富多少,能力大小,从来都没瞒着你杨家吧。

既是杨家妇,生的就是杨家子女。

杨家妇与杨家子女吃穿杨家的,这不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可说的,好像你吃了多大的亏似的。

你一个女子,还没有出嫁,不知道修身养性。

在家里趾高气扬的,不爱护弟妹,还公然嘲讽继母,是个什么道理!”

杨茭气狠了,扑过来要打杨依依,杨依依赶紧往祖母身后躲。

众人面面相觑,祖母也生气了:“茭茭,这事是你不对了。

我知道你是没心眼的孩子,说话不过心。

今天一家人高高兴兴的,不要说些扫兴的话。

依依心疼她母亲,她年龄还小,说话也不知深浅,等我回头说她,你不要跟她计较了,赶紧回席上去。”

杨茭不依,非要教训杨依依一顿。

杨梧瞪着两个女儿道:“上不了台面的逆女,一个个都不省心。

今日给你们祖母与伯母洗尘,你们要是没事找事,就别在这里了,都滚下去。”

杨茭叫嚷着:“果然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

可怜我的亲娘早早去了。

如今连句实话都不让说了。”

大家一阵无语,各有想法,暗笑杨茭真是没有教养。

二房的杨荀心疼自己的妹妹,憋着火,在观察事态发展。

陈氏看了一眼状似疯癫的继女,又看了一眼不知所措的丈夫,心里只叹气。

反正女儿替她把想说的话都说了,自己不用明着去得罪人,也有了台阶下,正好装大度扮好人。

陈氏连忙起了身对老夫人拜一拜道:“三小姐吃了些酒,有些醉了。

母亲与大嫂今天刚回,一路骑马坐车,想来也累了。

我家小儿平日睡得早,这会子估摸着要睡觉,看不见我这个亲娘要哭闹,我们就辞别回府了。

依依,你是与我们回去,还是留在祖母这里?”

看着父母兄姐的脸色,杨依依哪敢回去,自然要赖在祖母这里。

老夫人叹口气道:“吃的也差不多了,我是有点累了,都散了吧。”

随身服侍的陈妈妈和画眉扶她起来,她伸手揪着杨依依,几人回屋去了。

其他人互相对望一下,也不好说什么,都各自回屋。

大嫂王氏忙让人收拾大厅,收碗筷,抹桌子,擦地,撤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