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茅檐思生计,旧忆启新章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只见院中晾晒的油纸伞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昨夜新熬制的蜜饯在竹筛里泛着诱人的光泽。
阿桃攥着衣角,神情忧虑:“邻村的王婶也开始卖裹蜜果子了,说是照着咱们的样子做的。”
林晚蹲下身,指尖轻轻捏起一枚裹着糖霜的山楂。
果然,粗糙的糖壳下露出发黑的果肉,显然是用廉价饴糖仓促制作而成。
她脑海中突然闪过前世参加营销讲座时的场景,教授曾说过:“同质化竞争时代,唯有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阿桃,去把后山的野薄荷采些回来。”
林晚将陶罐里的蜂蜜重新加热,“我们要做别人模仿不来的东西。”
她记得古籍里记载过,这个朝代虽有甜食,却极少有人将香料入馔。
当薄荷叶在蜜水中舒展蜷曲的叶片,清冽的香气与甜腻交织,整个茅屋都弥漫着令人愉悦的气息。
日头升至中天时,林晚带着改良后的“薄荷冰酿山楂”来到集市。
这次她没有急着叫卖,而是让阿桃捧着木盘,在人群中穿梭:“各位街坊,免费试吃新品,提意见者可享半价!”
酸甜中带着薄荷的清凉,瞬间在舌尖炸开独特的风味,试吃的百姓纷纷驻足。
“这味道竟像是把夏天含在嘴里!”
身着绸缎的妇人眼睛发亮,“小娘子,给我包十串!”
人群开始骚动,几个商贩挤到摊前张望,脸上露出懊恼的神色——他们只学会了外表,却不知其中门道。
正当生意红火时,三个泼皮无赖晃悠过来。
为首的络腮胡一脚踢翻竹筐,糖葫芦散落满地:“在老子地盘做生意,交保护费了吗?”
林晚看着沾了泥水的果子,强压下怒火:“这位大哥,我每日给您留十串最新鲜的,可否行个方便?”
“就这点东西?”
络腮胡狞笑,伸手去抓她手腕。
千钧一发之际,一道青影闪过,一柄油纸伞横在两人中间。
来人一袭月白长衫,腰间玉佩温润生光,正是昨日在集市上驻足许久的苏砚。
“光天化日之下强取豪夺,就不怕报官?”
苏砚声音清越,不怒自威。
络腮胡认出他是城中有名的才子,嘟囔着骂了几句,悻悻离去。
林晚望着满地狼藉,眼眶发酸。
苏砚弯腰拾起完好的竹签,笑道:“林姑娘若不嫌弃,我倒是知道个清净的好去处。”
穿过九曲回廊,一座临水阁楼出现在眼前。
此处原是富商废弃的别院,因风水不佳无人问津。
林晚推开雕花窗棂,见湖面荷叶田田,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荷香。
“此处虽偏,胜在清幽,且租金低廉。”
苏砚递过一卷地契,“若姑娘信得过,可先赊账经营。”
当夜,林晚在油灯下绘制店铺草图。
她将现代咖啡厅的布局理念融入其中,设置临水雅座、屏风隔间,又设计出“会员积分”制度——集齐十枚竹筹可兑换新品。
阿桃看着她在纸上写写画画,好奇道:“这些弯弯绕绕的法子,你从何处学来?”
“从...梦里。”
林晚将发烫的脸颊埋进账本。
月光透过窗纸洒在木桌上,她忽然想起前世加班到深夜的场景。
那时的她为了一个方案通宵达旦,却从未像此刻这般,因创造而感到真实的喜悦。
三日后,“锦色”食肆悄然开业。
门口悬挂的彩绘灯笼上,绘着苏砚题写的“舌尖藏锦绣,一味解千愁”。
当百姓们踏入店中,立刻被新颖的陈设吸引:墙上挂着用现代简笔画勾勒的美食图鉴,每张桌子上都摆着刻着诗句的竹牌。
更令人称奇的是,伙计们端着的木盘上,竟放着冰镇的酸梅汤——林晚用凿冰商人废弃的碎冰,制作出了这个时代罕见的冷饮。
柳如烟便是在此时出现的。
这位身着火红襦裙的客栈老板娘,迈着轻快的步子跨过门槛,目光扫过满座食客,最后落在柜台后的林晚身上:“小娘子,可愿与我合作?
我客栈的客人,都要尝尝你这稀罕物。”
暮色渐浓时,林晚倚在栏杆上眺望湖面。
锦色的生意远超预期,可她知道,这不过是开始。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她摸了摸怀中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明日要试验的新配方——用玫瑰露腌制的果子,或许能成为打开闺阁市场的钥匙。
晚风送来荷香,夹杂着若有若无的墨香。
她转头望去,苏砚正站在回廊尽头,手中握着一卷新写的宣传诗稿。
西目相对时,两人都笑了。
这场意外的穿越,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更在这古老的土地上,播下了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