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者不会取标题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中央公园的音乐喷泉在正午阳光下闪烁着彩虹般的光晕。

陆远站在人群边缘,那本泛黄的日记紧贴在他胸口的内袋里,仿佛一块烧红的烙铁。

手机震动起来。

未知号码。

"走到喷泉东侧的第三张长椅。

"还是那个冰冷的男声。

陆远穿过嬉戏的孩童和拍照的游客。

长椅上坐着一个戴鸭舌帽的男人,正在看报纸。

陆远刚靠近,男人就头也不抬地说:"坐下。

别看我。

"陆远僵硬地坐下,双手紧握放在膝盖上。

"苏晴在哪?

""她很安全。

"男人翻了一页报纸,"日记带了吗?

""先让我听到苏晴的声音。

"男人轻笑一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通后说了句"让他听听",然后递给陆远。

"陆远?

"苏晴的声音带着哭腔,"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通话突然切断。

男人收回手机:"满意了?

现在,日记。

"陆远咬牙从内袋取出日记:"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男人快速翻阅日记,停在最后一页——那页写着林婉容对生日宴会的模糊预感。

他小心地撕下这页,将剩下的日记还给陆远。

"今晚8点,老城区的阳光福利院旧址。

一个人来。

"男人站起身,"如果报警或者告诉你的律师朋友,你妻子的手指会一根一根寄到你面前。

"男人混入人群消失不见,留下陆远呆坐在长椅上,手中的日记仿佛重若千钧。

回到临时公寓,陆远将日记摔在桌上,双手抱头。

这一切太荒谬了——绑架、秘密交易、神秘组织。

他的人生在踏入梧桐居那晚就彻底脱轨了。

他打开电视,本地新闻正在播放林小曼谋杀案的最新进展。

屏幕上闪过梧桐居的照片,然后是自己的警方通缉照。

记者严肃地报道:"犯罪嫌疑人陆远,知名推理作家,目前保释在逃。

警方在其家中搜出大量与死者有关的物品...""什么?

"陆远扑到电视前。

画面切换到警方新闻发布会。

陈国强展示着装在证物袋里的物品:一条女士丝巾、几封手写信、一对耳环...全部声称是从陆远家中搜出的林小曼私人物品。

最令人震惊的是接下来播放的监控录像:一个与陆远长相完全相同的男人,在不同日期频繁出入梧桐居。

有一段甚至清晰地拍到"他"与林小曼在门口激烈争执。

陆远的手指深深掐入沙发扶手。

录像上的男人穿着他从未拥有过的深灰色风衣,举止神态却与他如出一辙。

如果不是确信自己从未去过那些地方,他几乎要相信那就是自己了。

"克隆人?

精神分裂?

还是..."一个更可怕的念头闪过,"我的记忆被篡改了?

"他想起了照片背面那句话:"实验组7号与8号,记忆重置成功率87%。

"电视上的新闻己经切换到下一则:某生物科技公司宣布突破性记忆编码技术。

陆远猛地抬头,看到公司CEO的照片——一个六十多岁的银发男子,名字是"周明远"。

周明远...梧桐居历史记录中的第三任主人,1978年杀妻后跳楼的疯子。

同名同姓?

还是...陆远抓起手机搜索"周明远 梧桐居",结果寥寥无几。

但当他搜索"周明远 生物科技"时,出现了大量报道。

这位周教授是记忆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驱,十年前创立了"新纪元生物科技",专攻记忆编码和存储技术。

一条五年前的采访引起了陆远的注意。

记者问周明远为何对记忆研究如此执着,他回答:"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为了复活不该死去的人。

"陆远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张明。

"你看新闻了?

"律师的声音异常紧张。

"那些证据全是伪造的!

我从未——""听着,"张明打断他,"警方刚拿到搜查令,要查你的电脑和云端存储。

他们声称找到了你计划杀害林小曼的详细笔迹。

"陆远如坠冰窟:"这不可能...""更糟的是,苏晴的姐姐报案说她失踪了。

警方怀疑是你干的。

""是那些人绑架了她!

今天上午我还听到她的声音!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陆远,"张明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你确定那是苏晴吗?

"这句话像一盆冰水浇在陆远头上。

"什么意思?

""声音可以伪造。

事实上..."张明似乎在斟酌用词,"我查了你的通话记录。

过去六个月,你和那个号码有二十三次通话,每次不超过两分钟。

"陆远回想起今早的电话,那个"苏晴"只说了短短一句话。

"但那确实是她声音...""陆远,"张明深吸一口气,"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你记忆中的苏晴,和真实的苏晴...不太一样?

"电话挂断后,陆远呆坐了整整十分钟。

然后他发疯般翻遍公寓,找到纸笔开始列出时间线:- 三年前:《暗影迷局》出版,大获成功- 两年前:与苏晴结婚- 六个月前:开始写作瓶颈,频繁失眠- 三个月前:第一次"与林小曼接触"(根据警方证据)- 一周前:收到梧桐居委托- 昨晚:发现林小曼尸体,被捕他接着写下所有疑点:1. 1987年9月23日 - 林婉容死亡/福利院接收弃婴2. 林小曼手腕上的胎记与陆小雨相同3. 照片背面的"实验组"字样4. 监控中出现的"另一个自己"5. 周明远的双重身份6. 苏晴的可疑通话记录笔尖在纸上戳出一个洞。

陆远意识到,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阳光福利院。

傍晚六点,陆远戴上口罩和棒球帽,悄悄离开公寓。

在前往老城区的公交车上,他用手机深入搜索阳光福利院的信息。

福利院己于十年前关闭,原址荒废。

但一则不起眼的旧新闻提到,关闭前一年,福利院曾与新纪元生物科技合作开展"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陆远的手指颤抖起来。

他搜索"新纪元生物科技 丑闻",结果被大量公关新闻淹没。

但在一篇冷门的科学论坛帖子里,有人匿名爆料新纪元在秘密进行"记忆移植"实验,并提到"阳光项目"和"7号、8号受试者"。

发帖日期是五年前,帖子最后写着:"他们删除了受试者的记忆,植入了全新的人生。

但记忆就像野草,总会从裂缝中钻出来。

"车到站了。

陆远下车时,夕阳将老城区的破旧建筑染成血色。

阳光福利院是一座灰白色的三层楼房,围墙倒塌了大半,院子里杂草丛生。

陆远翻过残破的围墙,踩在及膝的野草中。

主楼的门窗都用木板封死,但侧门的一块木板松动了。

他用力掰开足够通过的缝隙,钻了进去。

里面比想象中要暗得多。

走廊上的儿童涂鸦己经褪色,地上散落着破烂的玩具和课本。

每走一步都扬起厚厚的灰尘,引起一阵咳嗽。

根据网上找到的平面图,档案室应该在二楼尽头。

陆远摸索着上楼,楼梯发出不祥的吱呀声。

二楼走廊尽头有一扇金属门,门锁己经锈蚀。

陆远用力一撞,门开了。

档案室里,金属架大部分空空如也,显然重要资料都被转移了。

但角落里的一个矮柜中,陆远发现了几个被遗弃的文件夹。

其中一个标签上写着"1987年度接收记录"。

陆远急切地翻开,灰尘呛得他眼泪首流。

在九月那一页,他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陆远,男,约5岁,接收日期1987年9月24日。

无明显外伤,记忆测试异常,称自己为林园。

暂列实验组7号。

"下面一行是:"陆小雨,女,约3岁,接收日期1987年9月24日。

右手腕蝴蝶形胎记,极度惊恐状态,语言能力退化。

暂列实验组8号。

"陆远的呼吸变得急促。

他继续翻阅,找到一份"阳光项目进度报告",日期是1989年:"实验组7号与8号记忆重置基本成功。

7号己建立新身份认知,对林园相关记忆完全抑制。

8号出现周期性记忆闪回,建议加强药物控制。

两受试者间的情感联结超出预期,需隔离..."报告最后盖着"新纪元研究所"的章,负责人签名是"周明远"。

"所以这就是真相..."陆远喃喃自语,"我和小雨都是他们的实验品。

他们抹去了我们的真实记忆,给了我们新身份..."一阵脚步声突然从楼下传来。

陆远迅速关闭文件夹,但己经来不及藏起来了。

手电筒的光束从走廊逼近。

"陆先生,"一个陌生的男声响起,"周教授等你很久了。

"陆远抓起文件夹砸向来人,趁对方躲闪时冲向窗户。

玻璃碎裂的声音在寂静的福利院格外刺耳。

他跳到外面的树上,再跌落在地,然后不顾疼痛爬起来狂奔。

身后传来喊叫声和更多脚步声。

陆远翻出围墙,钻进错综复杂的小巷。

转过几个弯后,他躲进一个废弃的报亭,屏息听着追兵跑过。

等脚步声远去,陆远才注意到自己手臂上深深的玻璃划伤,鲜血己经浸透袖子。

但他顾不上疼痛,因为刚才匆忙中,他从档案室带出了一张照片——一群孩子站在福利院门口的合影,背面写着"实验组全体,1989"。

照片中,年幼的他和陆小雨站在一起。

而蹲在他们身旁、手搭在他们肩膀上的女护工,赫然是年轻时的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