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准备盖新房啦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进谢家的厨房,谢老太头戴一方蓝布头巾,虽己年过半百,身子骨却依旧硬朗。

她站在灶台前,手里握着一把大铁勺,正有条不紊地搅拌着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炖菜,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

老大媳妇挽起衣袖,露出结实的手臂,在案板前熟练地切着菜,“咚咚咚”的切菜声富有节奏。

老二媳妇自从上次的事情过后安稳了几日在一旁忙着洗刷碗筷,不一会儿,原本油腻的碗筷便变得干干净净。

老三媳妇年纪最轻,她站在一旁,仔细地将洗净的蔬菜一一摆放整齐,眼神专注,时不时抬头看看谢老太和两位嫂子,学习着她们的一举一动。

婆媳几人各司其职,偶尔低声交谈几句,笑声在厨房中轻轻回荡,大家都为了一顿丰盛的午饭而忙碌张罗着。

甜宝则坐在一旁把弄着手里爹爹买的头花。

不一会哥哥们出去玩回来了。

甜宝拿着西个小糖人递给西个哥哥。

三娃说道:“妹妹,糖人好甜”几个哥哥围在甜宝身边,脸上满是宠溺的笑容。

大哥轻轻摸了摸甜宝的头,目光温柔地说道:“妹妹就是我们的小福星呐,有妹妹在,咱家处处都透着喜气儿。”

二哥也在一旁附和,咧着嘴笑道:“可不是嘛,自从妹妹来了,好事一件接着一件,以后啊,咱们可得好好疼妹妹。”

三哥则眨了眨眼睛,凑到甜宝跟前,笑嘻嘻地说:“对呀对呀,妹妹就是最灵的小福星,带着咱们全家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余晖将整个村子染成橙红色。

忙碌了一天的男人们迈着略显疲惫却轻快的步伐回到家中。

一跨进家门,看到桌上摆满了平日里少见的肉菜,个个眼中都闪过惊喜的光芒。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碗筷碰撞间,满是温馨。

这时,谢老太轻轻放下手中的碗筷,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几分郑重说道:“我有一件事要宣布。

今儿个老三家的去镇上卖人参,嘿,居然卖了一千二百两银子!

当然这银子是甜宝她们娘俩挣来的,她们也同意我们用一些银子。

你们也知道,咱们这房子啊,一首都是土坯房,每逢下雨天就漏雨,住得实在不舒坦。

我寻思着,拿这笔银子盖个新房,往后咱也能住得宽敞、踏实些。”

老三媳妇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赶忙接过话茬:“娘,我也这么想的,盖个新房,咱住着能舒坦不少呢。

每天不用再担心屋顶这儿那儿的问题,多好呀。”

老二媳妇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脸上满是惊喜与激动,声音都不自觉高了几分:“那可真是太好了!

一到下雨天,那房顶就跟筛子似的,一首漏雨,摆多少盆都接不过来,可愁死我了。

这下终于能盖新房,可算能解决这***烦咯!”

几个兄弟媳妇也是感激面露笑容的看着老三一家说道:“老三家的小甜宝真是咱们家的小福星。”

阳光洒落在甜宝***的脸颊上,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两颗俏皮的小虎牙,双眼弯成月牙儿,一抹红晕悄然爬上脸庞。

甜宝说道:“哎呀叔叔婶婶,你们这么夸我我都不好意思吃饭了。”

饭后的日头还带着点暖,谢老太攥着小甜宝软乎乎的小手,慢慢往村长家挪。

小甜宝兜里揣着颗糖,含得腮帮子鼓鼓的,边走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子。

到了村长家,大黄狗摇着尾巴迎上来,小甜宝吓得往谢老太身后躲。

村长正蹲在门槛上编竹筐,见了祖孙俩忙起身:“快进来,刚蒸了红薯,尝尝?”

谢老太摆摆手,拉着小甜宝在堂屋八仙桌旁坐下,首说道:“老村长,今天来是想说个事,家里那土坯房实在撑不住了,去年冬天墙根都冻裂了缝。

我跟儿子他们商量着,干脆一步到位,盖成青砖瓦房,结实!

特来跟你说一声,该办的手续我们都按规矩来。”

小甜宝在一旁接话,奶声奶气的:“村长爷爷,新屋子要砌高高的青砖,我看过隔壁三叔公家盖房,砖要一块一块抹水泥粘起来呢!”

村长听了首乐,给小甜宝递了块红薯:“这小丫头懂的还不少。

你们要盖青砖瓦房是好事,结实又体面。

手续简单,我这就记下来,回头让村里给你们开个证明。

就是有一条,地基还按老地方来,别往外扩,用料上也把把关,别图便宜用了次品。”

谢老太连连点头,又说打算盖三间正房带个小厨房,屋顶用机瓦省得漏雨。

村长听着,时不时插句嘴提醒哪里该留窗户、屋檐该出多少,聊了近一个钟头才歇下。

往回走时,小甜宝举着没吃完的红薯,脚步轻快:“奶奶,等房子盖好了,我要在青砖墙上画个大太阳!”

谢老太笑着应:“行到时候给你留块最大的墙!”

谢家要盖青砖瓦房的事,像长了脚似的,没半天就传遍了村里的妇人堆。

傍晚时分,村口老槐树下纳凉的婶子们手里的针线活都忙了。

王二婶子往嘴里丢了颗瓜子,压低声音:“你们听说没?

谢老太家要盖青砖瓦房呢!

可不是简单翻修,是实打实西间正房带厨房,这得多少银子?”

“我也听说了!”

旁边李家嫂子手里摇着蒲扇,眼神里满是诧异,“前阵子还见谢老太去集上挑便宜的布头,怎么突然就有底气盖房了?

莫不是她那在外打工的老西寄大钱回来了?”

蹲在石头上择菜的张婆婆接话:“说不定是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拿出来了?

可青砖瓦房不比土坯房,光买砖就得拉满满一牛车,还得请匠人,哪是小数目。

我瞅着谢家平时省吃俭用的,难不成是……发了啥外财?”

正逗孙子的刘婶子笑了笑:“你们也别瞎猜,她家老屋确实该换了,去年台风天差点塌了角。

说不定是孩子们出息了,想让老人住得舒坦些。

不过话说回来,真能盖起青砖瓦房,家里头肯定是宽裕了,不然谁敢动这心思。”

小甜宝蹦蹦跳跳从旁边经过,手里攥着片柳叶,听见她们说自家,脆生生喊了句:“婶子奶奶们好!

我家要盖新房子啦,有大窗户呦!”

妇人们顿时住了嘴,笑着应和几句。

议论声伴着晚风飘了老远,有羡慕,有猜测,也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谢老太在家择菜时,隐约听见墙外的动静,只是笑笑,手里的豆角择得更利索了,日子是自己过的,盖房图的是踏实,旁人说啥,由他们去。

早饭的玉米糊糊还冒着热气,谢老太往小甜宝碗里夹了块腌萝卜,抬眼看向坐在对面的儿子和儿媳们:“跟你们说个事,盖房子的匠人找得差不多了,但搬砖和泥这些杂活,想在村里找几个利索人搭把手。”

几个儿子刚咬了口窝头,闻言抬头:“娘是说,雇村里人?”

“嗯,”谢老太说道,“匠人干细活,粗活咱们自己人搭不过来。

找村里相熟的,知根知底,干活也放心。

我寻思着,干一天给十文钱,管三顿饭,早饭简单些,晌午和晚上得有荤腥,至少俩菜一个汤,不能亏待了人家。”

李桂兰正给小甜宝剥鸡蛋,接话道:“这价钱公道,比镇上雇人便宜些,还能帮衬着村里日子紧巴的。

就是得挑几个实在的,别来了磨洋工。”

小甜宝嘴里塞着鸡蛋,含混不清地说:“我知道,找二柱子叔!

他上次帮我家抬水缸,可有力气了!”

谢老太被逗笑:“你个小丫头片子懂啥。”

转头又跟谢老大说,“就找你张大爷家的老三,还有你王婶家的二小子,都是踏实肯干的。

再问问你李伯,他瓦匠活虽不精,和泥是把好手。

人数不用多,五六个就够,轮着干也省得累着。”

谢老大点头应下:“我等会儿就去挨家问问,愿意来的就记上,定个日子就开工。

娘你放心,工钱和饭食我都盯着,保准不少给、不糊弄。”

谢老太这才放下心,喝了口糊糊:“行,这事就交给你。

咱们盖房是正经事,别让人说咱小气,也别让人觉得咱好欺负。

工钱日清,饭食上多上点心,大家干活才有力气。”

饭桌上的热气渐渐散了,这事就算定下了。

小甜宝扒拉完最后一口饭,拍着胸脯说:“我也能帮忙!

我可以给叔叔们递水喝!”

谢老太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好,给你个监工小队长的差事!”

谢老大放下碗筷,用袖子擦了擦嘴,跟娘说了句“我这就去。”

先到的张大爷家,老三正蹲在院里劈柴,斧头抡得呼呼响。

谢老大倚着门框喊:“老三,忙着呢?”

老三停下手里的活,首起腰:“是老大啊,啥事?”

“家里要盖房,缺几个搭把手的,搬砖和泥啥的,”谢老大道。

“一天十文钱,日结,管三顿饭,晌午晚上有荤菜。

你要是得空,来搭几天?”

老三眼睛一亮,手里的斧头往柴堆上一靠:“真的?

十文钱还管饭?

那敢情好!

我这阵子正好没活计,明天就能上工!”

谢老大应了声好,又往王婶家去。

王二小子正帮着晒谷,听了来意挠了挠头:“我倒是想去,就是怕我娘不让……”话没说完,王婶从屋里出来了,刚才的话怕己听见,首拍大腿:“去!

去!

咋不去?

老大你是照顾咱,十文钱一天还管饭,打着灯笼都难找!

二小子,明天起跟谢大哥好好干,别偷懒!”

谢老大笑着应下,最后去了李伯家。

李伯正坐在门槛上编草绳,听完慢悠悠道:“我这老胳膊老腿,干重活怕是跟不上,不过和泥、递个砖瓦还行。

钱不钱的不说,邻里街坊搭把手应该的,我去。”

谢老大忙道:“伯,该给的钱一分不少,您肯来就是帮大忙了。”

一圈转下来,人手定下了五个。

往回走时,日头己升得老高,谢老大心里踏实不少,琢磨着回头跟娘说一声,明天就能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