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探荒山,意外发现
身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饥饿感更强烈,催促着他赶紧行动。
李秀莲己经起来了,正在灶房里忙活,看到他起身,连忙递过来一个布包:“娃,这里面是剩下的红薯干,你带着路上吃。”
布包沉甸甸的,林砚知道这几乎是家里所有的存粮了。
他攥紧布包,点了点头:“娘,我中午就回来。”
“路上小心,别往深山里去。”
李秀莲反复叮嘱,眼眶红红的。
林砚应着,拿起墙角一把破旧的柴刀——这是家里唯一像样的工具,刀身锈迹斑斑,刀刃也钝了。
他磨了磨,勉强能用,然后揣上红薯干,朝着村后的荒山走去。
青石村背靠的这座山叫“乱石坡”,顾名思义,山上多是石头,土层薄,草木稀疏,除了些低矮的灌木和杂草,几乎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
村里的人除非迫不得己,很少会上山,一是没什么可采的,二是山路崎岖,容易出事。
林砚却不这么想。
他学的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对植物、土壤有着天生的敏感。
他记得课本里说过,越是贫瘠的土地,越可能生长着适应力强的植物,说不定就有能吃或能用的。
他沿着蜿蜒的山路往上走,脚底下是碎石和枯草,硌得草鞋里的脚生疼。
山上的风很大,吹得他单薄的衣裳猎猎作响,冷得他缩了缩脖子。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周围的植物渐渐多了起来,有低矮的蕨类,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
林砚仔细观察着,时不时蹲下身翻看土壤,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这里的土是典型的沙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难怪长不出好东西。
“难道真的什么都没有?”
他有些泄气,啃了块红薯干补充体力。
就在这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石缝里有一抹深绿。
走近一看,是几株藤蔓植物,叶子呈心脏形,下面结着几个拳头大小的块根,表皮粗糙,带着土黄色。
“这是……”林砚眼睛一亮,他认出这东西了——是红薯!
虽然比他在现代见过的红薯小了不少,形状也更不规则,但那叶子和块根的形态绝不会错。
他激动地蹲下身,用柴刀小心翼翼地刨开周围的石头和泥土,把块根完整地挖了出来。
“真的是红薯!”
林砚捧着那几个沉甸甸的块根,心里一阵狂喜。
红薯耐旱、耐贫瘠,产量高,淀粉含量丰富,正是解决温饱的绝佳作物!
他记得历史上红薯是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的,而看这具身体的记忆,现在应该是类似宋朝的时代,显然还没有红薯——这简首是老天爷送给他的礼物!
他赶紧在周围搜寻,又找到几株红薯,挖出来一数,竟然有十几个,加起来足有两三斤重。
他用带来的破布把红薯包好,心里踏实了不少——至少今天家里能有顿像样的饭了。
有了收获,林砚信心大增,继续往山上走。
他知道,光有红薯还不够,得找到能换钱的东西,给林老实治腿,还得准备过冬的粮食。
山路越来越陡,杂草也越来越深。
突然,他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像是草药的味道。
顺着香味找过去,在一片背阴的石壁下,他看到了几株叶片狭长、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
“是紫苏!”
林砚又惊又喜。
紫苏不仅可以入药,能治风寒感冒,嫩叶还能当蔬菜吃,去腥提味,在现代是很常见的香料。
更重要的是,他记得镇上的药铺收草药,紫苏虽然不值钱,但积少成多,总能换点钱。
他小心翼翼地把紫苏连根拔起,抖掉泥土,放进布包里。
接着,他又陆续发现了蒲公英、艾叶、薄荷……都是些常见的草药,虽然不贵重,但总比空着手强。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太阳升到头顶,林砚饿得肚子咕咕叫,便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拿出红薯干啃起来。
他看着山下的青石村,几十户人家像撒在地上的豆子,零星分布在山坳里。
“光靠挖草药和红薯,只能解一时之困。”
林砚自言自语,“要想真正让家里好过,还得从土地上想办法。”
他想起村里的梯田,土层薄,又没有水利设施,全靠天吃饭。
要是能改良土壤,修个水渠,再种上高产的作物……正想着,远处传来几声吆喝,是村里的人在喊吃饭了。
林砚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看着布包里的收获:红薯、紫苏、蒲公英……虽然不多,但足够让他看到希望。
他扛起柴刀,往山下走去。
阳光洒在他身上,给瘦弱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边。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但他不再像昨天那样茫然了——脚下的土地,手里的作物,就是他在这个时代扎根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