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匠蹲在铁砧前,锤头砸在铜佛像脖颈处,铁锈簌簌剥落,露出底下斑驳的鎏金——这尊从城隍庙废墟挖出的佛像,此刻正压着1942年河南逃荒老人留下的赵家庄地址,铅笔字被雨水洇湿后又晒干,像道蜿蜒的伤疤。
一、锈蚀的记忆"日本鬼子投降了!
"巷口传来孩童的欢呼声,李铁匠却盯着佛像底座的莲花纹发呆。
那些花瓣尖端微微上翘的弧度,与1939年檀木匣上的刻痕惊人相似,尤其是第三瓣莲纹中央的凹陷,和楚楚襁褓里银锁片的月牙豁口严丝合缝。
他的手指抚过佛像背后的榫卯结构,突然触到凸起的刻痕:"民国二十八年春 赵记"。
媳妇端着野菜汤进来时,正撞见李铁匠用铁锥撬动佛像底座。
"他爹,这是......"她的声音突然哽咽,佛像内部露出的蓝布边角,分明是1939年裹着老六的襁褓布料。
李铁匠颤抖着取出夹层里的油纸包,里面是半块银锁片和泛黄的纸条:"此女系城隍庙后墙弃婴,望好心人收养。
"二、暴雨中的重逢暴雨突至,李铁匠抱着佛像冲进城隍庙废墟。
雨水冲刷着铜锈,底座内侧的暗格露出半截红绳——正是1936年二姐偷鸡蛋换来的红头绳。
雨水混着泪水滴在红绳上,晕开的血色里,他仿佛看见1939年那个雪夜,老六襁褓里的红头绳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哐当!
"佛像突然从怀中滑落,底座砸在断墙上,露出更深处的夹层。
李铁匠颤抖着伸手,摸到半块红薯干——那是1942年他坠崖时,用命换来的吃食。
红薯干上的牙印还清晰可见,只是被雨水泡得发胀,像朵永远开不败的花。
三、当铺的血色交易三天后,李铁匠抱着铜佛像走进"同德当铺"。
掌柜的老花镜在鼻梁上滑了滑,突然盯着佛像底座的莲花纹倒吸冷气:"这是赵员外家的镇宅之宝!
"他压低声音,"您可知赵员外家的闺女,正是1939年春天从城隍庙抱养的?
"李铁匠的手猛地攥紧佛像,铜锈簌簌掉落。
掌柜的从柜台底下摸出檀木盒,里面躺着另一半银锁片,锁片内侧刻着"淑兰"二字。
"当年赵员外收养女婴时,特意在锁片刻了名字。
"掌柜的声音发颤,"后来兵荒马乱,赵员外举家南迁,这锁片......"西、黎明前的抉择深夜,李铁匠在铁砧上重新刻下"归"字。
锤头落下时,1939年的风雪、1942年的饥荒、1945年的铜佛像,都化作火星溅入刻痕。
媳妇抱着楚楚的襁褓靠墙而坐,布料上的观音土痕迹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那是1942年李铁匠用命换来的半块红薯留下的印记。
"要是楚楚不认咱们......"媳妇的声音在夜里颤抖。
李铁匠的锤头顿在半空,1939年雪夜的月光突然漫上心头。
"不认就不认吧。
"他轻声说,"只要她活着,就好。
"锤头重重落下,"归"字在铁砧上迸出火花,像极了1942年雪夜,楚楚襁褓里檀木匣反射的微光。
五、锈迹中的真相李铁匠突然注意到铁砧"归"字旁边的刻痕,那里嵌着块铜锈,形状竟与银锁片的月牙豁口一模一样。
他颤抖着抠出铜锈,发现背面刻着"李记"二字——正是1911年奶奶从武昌逃难时,用剪子刻在檀木匣上的标记。
媳妇看着铜锈,突然想起1939年那个雪夜,李铁匠把老六遗弃后,在铁砧上刻下的"寻亲"二字。
她抚摸着铁砧上的刻痕,发现"寻"字的最后一捺,竟与"归"字的起笔完美衔接,仿佛这两个字本就是一体的。
"他爹,你看。
"媳妇指着铁砧,声音颤抖。
李铁匠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寻亲"与"归"字的刻痕在月光下连成一线,像条蜿蜒的路,首通赵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