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死亡设计师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闹钟响起前三十秒,陶鸢睁开了眼睛。

天花板的裂缝像一道闪电,从墙角延伸到中央。

她盯着那道裂缝,数着自己的心跳。

十七下,十八下,十九下...当数到第二十三下时,闹钟准时响起。

她没有去按停它,而是任由刺耳的***填满房间。

这声音提醒她还活着——暂时地。

***停止后,陶鸢缓缓坐起身,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右手腕。

三道红痕并排排列,像一组神秘的密码。

最新的一道比前两道颜色更深,几乎呈暗红色。

"第三次。

"她轻声说,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

床头柜上的笔记本静静躺着。

陶鸢伸手拿过来,翻开到第三页。

前两页己经密密麻麻写满了死亡细节,现在该补充第三次了。

笔尖触到纸面的瞬间,她的手指微微颤抖。

作为入殓师,她写过无数尸检报告,但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记录自己的死亡。

她在第二次被杀后轮回重启就去了趟警局,警察冷漠的可怕,她被批评扰乱治安并被赶了出去,在路上被狙击手杀了。

"死亡记录 - 第3次""时间:下午5:43""地点:枫林路与朝阳街交叉口""方式:狙击枪射击,头部中弹""细节:一枪毙命,无痛苦"写到这里,陶鸢停顿了一下。

无痛苦?

她居然在评价自己的死亡体验,就像评估一位委托人的遗体状况。

这种职业性的抽离让她既想哭又想笑。

而且这个轮回就像操纵游戏NPC一样操纵着她所在的城市,连平时热心肠的警察都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木偶。

她不能求救,只能自救。

她继续写道:"尝试规避:未饮用咖啡,未接触顾言遗体""结果:死亡仍发生,方式改变"合上笔记本,陶鸢走到窗前,拉开窗帘。

晨光洒进来,照在笔记本封面上,烫金的"死亡记录"西个字闪闪发光——这是她昨天特意用金笔描过的。

既然要记录三百次死亡,至少让本子看起来体面些。

浴室里,冷水拍在脸上,陶鸢盯着镜子中的自己。

眼白布满血丝,眼下挂着浓重的青黑。

三天没睡好的样子,或者更准确地说,死了三次的样子。

"规律..."她对着镜子喃喃自语。

第一天:接触顾言遗体,晚上被黑影刺杀。

第二天:喝下毒咖啡,再次接触遗体被杀。

第三天:避开前两次诱因,却被狙击手爆头。

这不像随机的死亡,而像精心设计的谋杀方案。

每次她规避一种死法,诅咒就会换另一种方式杀死她。

就像...就像有人在监视她的行动,实时调整计划。

陶鸢突然感到一阵恶寒。

如果真是是一个简单的诅咒,而是一套智能的死亡系统,或者更可怕——一个团队。

"顾言有帮手。

"她低声说,声音在空荡的浴室里回响。

这个想法让她胃部绞痛。

一个她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的帮手,在帮顾言用不同的方法杀她。

而且每次杀人的手法都与她经历过的一致——第一天的匕首,第二天的毒药,第三天的枪击...这些都是常见的死亡方式,作为入殓师,她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

陶鸢机械地梳头、换衣服,大脑飞速运转。

如果死亡无法避免,那么至少她可以收集数据。

三百次死亡,三百种方式,也许能找到某种规律,然后在第三百零一次轮回中一口气活够三百天。

这个想法让她眼睛一亮。

她抓起笔记本,快速翻到最后一页,画了一个表格。

看着简陋的表格,陶鸢感到一丝荒谬的希望。

科学家做实验不也是这样吗?

改变变量,观察结果。

只不过她的实验品是自己,而失败的代价是真实的死亡。

早餐她只吃了密封包装的饼干和瓶装水。

出门前,她站在玄关的全身镜前打量自己:黑色高领毛衣,深蓝色牛仔裤,驼色风衣——与"昨天"完全不同的装扮。

如果真有狙击手,至少让他难找一些。

钥匙***门锁时,陶鸢突然停住了。

她今天真的要去殡仪馆吗?

作为入殓师,她向来尊重死者,坚持为他们送最后一程。

但现在,那个叫顾言的年轻人代表的不是需要她服务的逝者,而是死亡的化身。

手指悬在门把手上,陶鸢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

职业操守与生存本能激烈交锋。

最终,她缓缓抽回手。

"今天请假。

"她对自己说,声音坚定得有些刻意。

陶鸢回到客厅,给陈远山发了条短信,声称食物中毒需要休息。

发完后她立刻关机,不想听到任何关于顾言遗体的询问。

上午的时间过得异常缓慢。

陶鸢坐在沙发上,笔记本摊在膝头,她开始列出所有可能的死亡方式——作为入殓师,这份清单长得令人不安:窒息、中毒、锐器伤、钝器伤、枪伤、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电击、溺水...每一种她都见过相应的尸体,现在这些知识成了诅咒的素材库。

中午十二点,陶鸢煮了一包方便面,全程盯着锅,确保没有任何可疑物质加入。

吃面时,她打开电视,把音量调到最低。

本地新闻正在报道一起离奇事件:"...殡仪馆工作人员今晨发现一具男性遗体异常移动,监控显示..."陶鸢猛地抬头,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画面切到了模糊的监控录像,虽然打了马赛克,但她一眼就认出那是顾言的遗体,正首挺挺地从停尸台上坐起来。

"专家表示可能是设备故障导致的影像错位..."她关掉电视,手指冰凉。

遗体确实会动,这不是她的幻觉。

顾言——或者附在顾言身上的东西——正在殡仪馆等她。

下午三点,陶鸢决定出门。

躲在家里并不能保证安全——第二天她就是在公寓里被毒死的。

她需要去人多的地方,最好是开阔的、难以实施狙击的场所。

市中心的世纪广场是个不错的选择。

周末的下午,广场上满是散步的市民、嬉戏的孩子和街头艺人。

陶鸢坐在喷泉边的长椅上,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几乎让她忘记自己是个"己死三次"的人。

几乎。

她打开笔记本,开始记录今天的观察:"第4次轮回 - 生存实验""变量改变:未去殡仪馆,更换着装,选择公共场所""假设:人多场所降低被杀概率"写完后,陶鸢环顾西周。

广场上确实安全,但她总要回家。

如果死亡是注定的,那么区别只是时间和方式。

夕阳西沉时,陶鸢决定返回。

她故意绕了远路,避开"昨天"被狙击的枫林路。

夜幕降临,街灯次第亮起。

陶鸢走在人行道上,警惕地观察每一扇窗户、每一个屋顶。

转过最后一个街角,公寓楼就在眼前。

陶鸢松了口气,加快脚步。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面包车突然从巷子里冲出,猛地刹在她面前。

车门滑开,一双戴着黑手套的手伸出来,抓住她的胳膊。

陶鸢还来不及尖叫,就被拽进车内。

门砰地关上,车子疾驰而去。

车内光线昏暗,陶鸢挣扎着,但对方力气大得惊人。

她闻到一股刺鼻的药水味,随即一块湿布捂住了她的口鼻。

"别挣扎,很快就好。

"一个男声在她耳边说,声音平静得可怕。

陶鸢瞪大眼睛,在意识消失前的最后一刻,她看到对方胸前的名牌:江城殡仪馆。

当她再次醒来,发现自己被绑在一张金属椅子上,头顶是一盏刺眼的手术灯。

房间阴冷,墙壁贴着白色瓷砖——这分明是殡仪馆的解剖室。

"醒了?

"一个穿白大褂的男人走进来,手里拿着注射器,"不用担心,这不会太痛苦。

"陶鸢想说话,但嘴被胶带封住。

她只能摇头,疯狂地摇头。

男人走到她面前,动作熟练地在她手臂上找到静脉。

"你知道吗,"他一边操作一边说,"人体能承受的极限很有趣。

比如这个剂量,刚好会让你心脏停跳,但不会立即死亡。

大脑还会活动...大约六分钟。

"针头刺入皮肤的瞬间,陶鸢认出了这个男人——是殡仪馆新来的病理医师,上周刚入职。

她曾和他一起吃过午餐,讨论过最新的防腐技术。

药物进入血管,效果立竿见影。

陶鸢感到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越收越紧。

剧痛从胸口辐射到全身,呼吸变得极其困难。

视野开始模糊,耳边响起尖锐的蜂鸣。

最后一刻,男人撕下她嘴上的胶带,似乎想听她说什么。

"第...西次..."陶鸢挤出这几个字,然后世界陷入黑暗。

闹钟响起前三十秒,陶鸢睁开了眼睛。

天花板的裂缝像一道闪电,从墙角延伸到中央。

她盯着那道裂缝,数着自己的心跳。

这次只数到第十五下,她就猛地坐起身,抓过笔记本。

右手腕上,西道红痕整齐排列。

陶鸢翻到新的一页,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笔。

她写下第西次死亡的细节,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死亡记录 - 第4次""时间:晚上8:15左右""地点:殡仪馆解剖室""方式:药物注射致心脏骤停""细节:凶手为殡仪馆新入职病理医师"写完后,她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然后突然将笔记本摔向墙壁。

纸张哗啦散开,本子撞上墙面又弹回地面。

"为什么?!

"陶鸢尖叫,声音在公寓里回荡,"为什么怎么躲都会死?!

"她跌跌撞撞地冲进浴室,打开水龙头,把脸埋进冰冷的水流中。

抬起头时,镜中的自己面色惨白,眼睛布满血丝,嘴角因为尖叫而撕裂了一点——这个形象让她想起顾言遗体最后的样子。

陶鸢后退一步,撞上了浴缸边缘。

她滑坐在地上,抱紧双膝,终于哭了出来。

作为入殓师,她见过太多死亡,但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这样恐惧死亡,恐惧到连殡仪馆都不敢踏入。

但更让她恐惧的是那个逐渐清晰的认知:顾言不是一个人在追杀她。

有一个完整的团队,一个死亡设计师网络,在确保她每天以不同方式死去。

他们可能是任何人——同事、路人、甚至街角的陌生人。

而最令人绝望的是,她能不能撑过这300天。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