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星辰为证对话之书中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冬天,是从图书馆书架深处的一本旧书开始的。

那本书叫《星辰的遗迹》,封面是深蓝色的,烫了银,

像是把一小片被遗忘的夜空嵌进了陈旧的纸页里。林暮远第一次翻开它时,

午后的阳光正穿过高窗,在空气中拉出一条条浮着微尘的金色光路。书里的故事,

关于两个生在不同星系的主角,他们终其一生,

都在追寻对方穿越光年而来的、被时间扭曲的信号。一个孤独而偏执的设定,却不知为何,

击中了林暮远。他读得很快,直到某一页,视线被一行娟秀的字迹绊住了。在页面的空白处,

有人用蓝色的钢笔写着:“他们的信号穿越星海,永远延迟,

永远抵达一个不再是原样的世界。这算是悲剧吗?”林暮远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环顾四周,

图书馆里安静得只剩下暖气管道的嗡鸣和远处同学翻动书页的细碎声响。他不知道是谁,

但这个问题,像一句直接向他内心发出的问询。他犹豫了很久,

最终从笔袋里找出了一支黑色的水笔,在那行字的下方,写下了自己的回答:“不算。

抵达本身,就是意义。”从那天起,

这本《星辰的遗迹》成了他和某个未知灵魂之间的秘密信笺。他再也没能把书借走,

因为它总是在他来之前,就被人阅览。他只需找到那个熟悉的角落,翻开书,

就能看到新的蓝色字迹。有时是一句对白旁的感慨,有时是对主角选择的质疑。而他,

则用自己的黑色笔迹,与之回应、争辩、或是认同。他们从未挑明,也从未试图寻找对方。

这无声的对话,比任何言语都更默契。他猜想过她是谁。

是那个总坐在窗边、扎着马尾的女孩吗?还是那个每次都借阅天文学图册的短发女生?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她在书的最后一页,那个关于主角们是否最终相遇的开放式结局旁,

用蓝色笔迹写下:“我相信他们会找到彼此的,在某个时空的尽头,星星会为他们作证。

”那天下午,林暮远准备写下回应时,一个身影在他桌旁停下。

他闻到了一阵淡淡的、像冬日晴空一样的洗发水香味。他抬起头,看到了苏念樱。

她指着他摊开的书,脸上带着一丝被识破的羞赧和笑意。“原来……黑笔是你啊。”她说。

他看见她手里握着一支蓝色的钢笔,阳光照在笔夹上,反射出一点刺眼的光。那一刻,

图书馆里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下他自己的心跳,像宇宙深处传来的、迟到已久的回响。

初次别离秘密被揭开后,他们反而说得更少了。那本书里的对话,

似乎已经穷尽了他们少年时代所有关于遥远、孤独和期盼的想象。他们开始一起回家,

走过那条长长的河堤。那是春天快要来临时的黄昏。河水泛着橘金色的碎光,

风里带着一丝将融未融的寒意。他们并肩走着,影子在身后被拉得很长很长。“暮远,

”苏念樱忽然停下脚步,“我要搬家了。”林暮远感觉自己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像是被投进深不见底的井里。他转过头,看着她的侧脸。

她的睫毛在夕阳下像两把微小的金色羽扇。“去哪里?”他的声音有些干涩。“北方,

一个靠海的城市。很远。”“多远?”“坐火车,要一天一夜。”一天一夜。这个时间单位,

对于一个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的少年来说,几乎等同于《星辰的遗迹》里描述的光年。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像黄昏时分河面上缓缓升起的雾气。“我们会像书里的人一样吗?

”林暮远低声问,他自己都惊讶于这声音的颤抖。苏念樱没有立刻回答。她只是伸出手,

指向天边。那里,一颗极亮的星星已经迫不及不及待地挣脱了霞光的束缚,独自闪耀着。

“会的。”她终于开口,语气却异常坚定,“我们会找到彼此的。无论相隔多远,都要找到。

就像他们追寻彼此的星光一样。”她看着他的眼睛,重复道:“这是约定。

”林暮远用力点头。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任何语言在此刻都显得苍白。他只是将那个瞬间,

连同她坚定的眼神、傍晚的河风、以及天边那颗早早亮起的星辰,一同刻进了脑海。

星辰为证。雪夜的月台一年后的寒假,承诺迎来了第一次考验。暮远从同学那里辗转得知,

念樱家可能要再次搬迁,去一个更远的内陆城市。他几乎没有犹豫。

他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张北上的绿皮火车票。出发前,他跑遍了全城的书店,

终于找到了一本崭新的《星辰的遗迹》。他想,这一次,他要把这本属于他们的书,

亲手交给她。“在我们的故事里,不该有开放式的结局。”他把这句话写在扉页上,

想象着她看到时的表情。火车在铁轨上发出单调而催眠的轰鸣。窗外,

南方的丘陵渐渐被北方的平原取代,天空的颜色也变得愈发清冽。

他紧紧抱着那个装着书的帆布包,一遍遍在心里排练着重逢的场景。然而,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打乱了所有计划。列车走走停停,

广播里反复播报着前方线路积雪、列车晚点的通知。车厢里闷热、拥挤,

混杂着泡面和汗水的味道。暮远的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被焦虑侵占。他算着时间,

从预定的傍晚,到深夜,再到凌晨。他怕她不会等,又怕她一直在等。

当列车终于喘着粗气滑入那个寂静的小站时,已经是午夜。停车时间只有三分钟。

暮远慌乱地抓起外套,挤过人群,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下车。他站在月台上,

刺骨的寒风卷着雪花扑面而来。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黑白两色——黑色的夜幕与铁轨,

白色的、厚得没有尽头的积雪。远处,候车室的灯光在风雪中显得微弱而朦胧。

就在那片微光下,他看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是苏念樱。

她的头发和肩膀上都落了薄薄的一层雪,脸冻得通红,正踮着脚朝车厢里张望。

他朝她跑过去,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她惊讶地转过头时,他停在她面前,

大口地喘着气,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你……”她开口,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欣喜。

就在这时,他身后响起了尖锐的汽笛声。列车要开了。他猛地意识到,

那个他视若珍宝的帆布包,那本写着他所有心意和承诺的书,被他遗忘在了行李架上。

一个巨大的、空洞的懊悔瞬间击中了他。没有书,没有信物,他几乎是空着手,

穿越了一千多公里的风雪来见她。在列车缓缓开动的轰鸣声中,

他做了一件他从未排练过的事。他上前一步,笨拙却用力地将她拥入怀中。

她的身体在厚重的冬衣下显得那么纤细,带着雪花的冰冷和她身体的温热。

他能感觉到她在他怀里先是僵硬,然后慢慢放松下来。他低下头,在漫天飞雪中,

吻上了她冰凉的嘴唇。那是一个很轻、很短暂的吻,像雪花落在唇上,瞬间即逝。

周围的世界安静了下来,只有列车驶离轨道时有节奏的“喀嚓”声,像一首遥远的歌。

他松开她,退后一步,赶在车门关闭前跳上了车。隔着布满水汽的车窗,

他看到她还站在原地,雪花无声地落在她的头发上。她没有动,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脸上带着一种他读不懂的、混杂着泪光和微笑的表情。列车加速,

将那个小小的月台和那个雪中的身影,拖拽成模糊的光点,最终吞没于无尽的黑夜。

暮远靠在冰冷的车窗上,胸中充满了某种奇异的、圆满的情绪。书忘了,但没关系。他想。

那个拥抱,那个吻,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他们已经用行动证明了那个星辰下的约定。

他们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只属于他们的瞬间。他坚信,这一个瞬间,

足以抵御未来任何漫长的时间与空间。二、渐深的裂痕无法送达的信雪夜月台的一年后,

北方的海风已不再凛冽。林暮远再次踏上了那趟熟悉的列车,这一次,

他的背包里没有遗落任何东西。那本签名版的《星辰的遗迹》被他用绒布细心包裹着,

像一件易碎的、盛满了整个宇宙的信物。作者在签售会上对他说:“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的,

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把这句话,连同自己即将破土而出的喜悦,

一同带往苏念樱所在的城市。那是一座与他们的故乡截然不同的城市,空气里有海盐的咸味,

天空高远得像一块被洗过的蓝宝石。他按照地址找到了她就读的大学,

校园里种满了高大的梧桐,金色的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投下细碎摇晃的光斑。

他没有提前通知她,他想给她一个如同小说情节般浪漫的惊喜。他看见她了。

就在图书馆前的广场上,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长发被微风轻轻吹起。她正笑着,

和一个男生说着什么。那个男生很高,穿着干净的白衬衫,笑容像是他身后那片天空一样,

明朗而耀眼。暮远的心跳在那一瞬间停滞。他下意识地将自己往一棵梧桐树后藏了藏,

只露出半边眼睛。他看着那个男生,自然地伸出手,替苏念樱拨开一片落在她发间的落叶。

那个动作轻柔、熟稔,仿佛已经做过千百次。苏念樱仰起头,对他说了句什么,

然后两人一起笑了起来。那笑声隔着广场的风,传到暮远耳中,却像尖锐的玻璃碎片,

将他胸腔里所有满怀期待的气球瞬间刺破。他是谁?为什么她笑得那么开心?那种笑容,

我从未见过。那个动作……那么亲密……强烈的自卑感如冰冷的海水,从脚底瞬间淹没了他。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一件洗得发白的T恤,一条沾着火车上灰尘的牛仔裤,

以及手里那本被他视若珍宝、此刻却显得无比讽刺的书。他想象着自己冲上前去的样子,

笨拙、寒酸,像一个闯入完美画面的不速之客。

他看到那个男生自然地接过了苏念樱肩上的帆布包,两人并肩朝图书馆走去。

他们的背影在阳光下拉长,和谐得像一首早已谱写好的诗。暮远的手指,

紧紧地攥住了背包的带子,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本《星辰的遗迹》隔着布料,硌得他生疼。

他曾以为,那个雪夜的吻足以抵御一切时空;他曾以为,他们的约定是星辰见证下的永恒。

可眼前这一幕,像一个无声的耳光,告诉他,所谓的光年,或许根本不需要那么久,

几个季节的更替,就足以改变一个星系的位置。他没有上前。他甚至没有勇气再多看一眼。

他转过身,一步一步地,走出了那所不属于他的大学,离开了那座阳光明媚的城市。

回去的列车上,他靠着窗,看着风景飞速倒退,就像他被瞬间抽空的青春。

那本签了名的书静静地躺在他的腿上,书页的边缘锋利,仿佛随时会割伤他。

他们的信号穿越星海,永远延迟,永远抵达一个不再是原样的世界。这算是悲剧吗?是。

他在心里,用尽全身力气回答了那个多年前的问题。是。两条平行线那次无声的告别之后,

世界在他们面前,划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