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雾气弥漫的重庆傍晚,她坐在解放碑附近一家咖啡馆的角落,刷着手机打发时间。
窗外长江索道的缆车在雾中若隐若现,室内的咖啡机发出滋滋的声响。
"寻找读书伙伴,周末书店共读,偏好加缪、黑塞、村上春树。
"***发完这条帖子,就把手机扣在了桌上。
在重庆这样热闹的城市里,人们更习惯在火锅桌上推杯换盏,而非安静地分享阅读体验。
然而两小时后,当她再次打开豆瓣,一条豆邮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
"你好,看到你的读书邀约。
我也喜欢黑塞的《德米安》,尤其是书中关于鸟破壳而出的比喻。
如果你不介意和一个陌生人分享阅读时光,这周末我常在中山四路的精典书店。
"署名是"远山"。
***的指尖在屏幕上悬停了几秒。
她点进这个人的主页——几乎没有任何个人信息,只有几篇书评和偶尔的山城摄影。
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对《德米安》的评论尤其打动她,那种理解像是直接看进了她的心里。
"你好远山,谢谢回复。
精典书店我很喜欢,周日下午三点如何?
我们可以从《德米安》开始聊起。
"她回复道,然后立刻后悔自己显得太过急切。
对方很快回复:"抱歉,这周末临时有事离渝。
如果你不介意,我们可以先通过豆邮交流?
等回渝后再约见面。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豆邮往来。
从黑塞到加缪,从《荒原狼》到《局外人》,***发现远山的阅读品味与她惊人地相似。
更让她惊喜的是,他对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度,能够捕捉到她字里行间细微的情绪变化。
"你今天提到轻轨上看到的那个疲惫上班族,让我想起佩索阿的一句诗:我活过,就像一场等待,不知道在等什么。
"他在一封豆邮中这样写道。
***反复读着这句话,感到一种奇妙的共鸣。
她开始期待每天打开豆瓣的时刻,那些黑色的文字在白底上跳跃,逐渐勾勒出一个模糊却亲切的形象。
三个月后的某个雨夜,***收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豆邮。
"***,我想我们或许可以换到微信交流?
豆邮的延迟有时让人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