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官渡献策,辛评识才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三日后,陈玄的粮队终于抵达官渡。

这里己是袁绍大军的腹地,连绵数十里的营寨望不到头,黑色的“袁”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往来穿梭,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战气氛。

袁忠带着粮队去交割粮草,陈玄则拿着袁涣的书信,前往中军大营附近的辛评营帐。

辛评是袁绍麾下的谋臣,与袁涣同为汝南人,关系素来交好,是陈玄此行的重要突破口。

营帐外,两个手持长戟的卫士拦住了他:“来者何人?

中军大营岂是随意进出之地?”

陈玄递上书信和令牌:“在下陈玄,袁氏支脉子弟,求见辛评大人,有袁涣大人的书信为证。”

卫士接过书信,进去通报。

片刻后,一个身着深蓝色儒袍、面容儒雅的中年男子走出营帐,正是辛评。

他看到陈玄,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你就是袁曜(袁涣字)的侄儿陈玄?

果然一表人才。”

“见过辛大人。”

陈玄躬身行礼。

辛评侧身让他进帐:“里面说。”

营帐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案几、一幅舆图和几个木箱。

辛评给陈玄倒了一杯茶:“你伯父在信中说,你聪慧过人,此次让你押送粮秣,是想让你历练一番。

官渡如今局势紧张,你能平安抵达,己是不易。”

“全靠辛大人的名声,沿途无人敢为难。”

陈玄谦逊道,目光落在案几上的文书上——那是一份军粮消耗的统计表,字迹潦草,数字混乱,显然是统计者不够专业。

辛评叹了口气:“如今军中事务繁杂,审配大人把持粮草调度,郭图大人专断谋议,我虽为参军,却也插不上手。

你伯父让你来找我,想必是有什么事吧?”

陈玄知道,辛评是个聪明人,不必绕弯子。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乌巢的位置:“辛大人,侄儿此次来,除了押送粮秣,还有一事想向大人进言——乌巢的粮草,恐有危险。”

辛评脸色微变:“你也看出了?

我己三次向主公进言,请求增兵乌巢,或把粮草迁到官渡附近,可审配却说‘乌巢地势险要,淳于琼将军足以守之’,郭图更是说我‘杞人忧天’。”

“审配大人只知乌巢地势,却不知曹军的动向。”

陈玄压低声音,“侄儿在阳安郡遇到曹军校尉徐晃,他麾下骑兵正在边境巡查,显然是在寻找袭扰我军粮道的机会。

乌巢守军虽有万人,却多是老弱,淳于琼将军嗜酒如命,若曹军派轻骑夜袭,乌巢必失。”

辛评瞳孔骤缩。

他知道淳于琼的毛病,也担心曹军袭粮,却没想到陈玄一个少年人,竟能从徐晃的巡查中看出如此深层的问题。

“你有何对策?”

“上策,即刻增派一万精锐,由可靠将领统领,前往乌巢协防,并将部分粮草转移至官渡;中策,派斥候严密监视曹军动向,一旦发现异常,即刻通报;下策,听之任之,坐等曹军来袭。”

陈玄条理清晰地说道,每一条对策都对应着不同的风险。

辛评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上策虽好,却需主公点头,审配定然反对;中策可行,却需可靠的斥候——如今军中斥候多是审配的人,未必会如实通报。”

“侄儿倒有一计。”

陈玄从怀中取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一个简单的“联络符”,“辛大人可派自己的心腹,伪装成农户,在乌巢至官渡的沿途设置联络点,一旦发现曹军,便用烟火信号通报。

这联络符可作为凭证,避免被我军误伤。”

辛评拿起纸,看着上面的联络符——简单易懂,却又不易伪造,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心中越发惊讶,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不仅有战略眼光,还有具体的执行方案,远超一般的世家子弟。

“好!

就按你说的办!”

辛评当即决定,“我这就安排心腹去办。

若此事能成,你便是袁氏的功臣!”

陈玄摇摇头:“侄儿只是尽绵薄之力,不敢居功。

只是有一事,想请辛大人帮忙。”

“你说。”

“侄儿在汝南遇到一个叫苏建的寒门小吏,精通地方调度,又懂些许军事,是个可用之才。

只是他出身低微,无法通过察举进入仕途。

辛大人能否为他举荐,让他来军中效力?”

陈玄说道,这是他为苏建铺路的第一步。

辛评一愣,随即笑道:“你倒会为他人着想。

寒门有才者不少,只是被士族埋没罢了。

既然你推荐,我便给阳安郡太守写一封信,让他举荐苏建为‘孝廉’,送入军中当个校尉掾属。”

“多谢辛大人!”

陈玄躬身道谢。

他知道,“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由太守举荐,虽仍是士族主导,但至少为苏建打开了仕途的大门——这也是他改革察举制的第一步尝试。

就在这时,营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一个卫士跑进来说:“辛大人!

不好了!

曹军袭扰了我军的运粮队,烧了十几车粮草!”

辛评脸色一变:“果然来了!

陈玄,你先在帐中待着,我去中军大营禀报主公!”

陈玄点头:“大人放心。”

辛评匆匆离去,营帐内只剩下陈玄一人。

他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官渡与乌巢之间的济水——曹军此次只是袭扰,真正的杀招,还在后面。

他知道,袁绍不会听辛评的建议,乌巢之败己成定局,他能做的,只是尽量为袁涣这一支脉争取时间,为苏建铺好道路,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资本。

夜幕降临,中军大营方向传来争吵声,显然是辛评与审配、郭图在争论。

陈玄走出营帐,望着远处的灯火,心中平静。

他知道,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袁绍必败,但他的“汉鼎余烟”,才刚刚开始燃烧。

几日后,陈玄接到袁涣的书信,让他即刻返回汝南——袁涣己通过辛评的消息,知道了官渡的危险,要他尽快离开。

陈玄没有犹豫,辞别辛评,带着袁忠踏上归途。

归途中,他特意绕到阳安坞堡,将辛评举荐苏建的消息告诉了他。

苏建激动得彻夜未眠,握着陈玄的手说:“公子之恩,苏建永世不忘!

他日若有机会,定当为公子赴汤蹈火!”

陈玄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在军中历练,未来的天下,需要你这样的寒门人才。”

离开阳安坞堡时,苏建带着乡勇送了他十里。

陈玄看着苏建的身影,心中暗叹——寒门的力量虽弱,却如星火,只要有合适的土壤,终能燎原。

建安五年十月,官渡之战爆发,曹操率军夜袭乌巢,烧毁袁绍军粮,袁军大乱,全线溃败。

消息传到汝南时,陈玄正在袁氏庄园的书房里,整理着汝南的户口、土地数据——他用现代的表格形式,将这些数据分类统计,为日后的“均田制”铺垫。

袁涣拿着战报,脸色苍白:“袁氏……败了。”

陈玄放下手中的笔,走到他身边:“伯父,败局己定,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悲伤,而是保全支脉,寻找新的出路。”

“新的出路?”

袁涣茫然地看着他。

陈玄指着桌上的数据表:“汝南有户口三万,土地五千顷,其中七成被士族兼并。

咱们可以借着袁氏主脉败亡的机会,在汝南推行‘限田令’,限制士族兼并土地,将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户,再轻徭薄赋,收拢民心。

同时,咱们可以招揽官渡之战中的败兵,组建自己的私兵——乱世之中,只有实力,才能保全自己。”

袁涣看着桌上的数据表,又看了看陈玄坚定的眼神,心中突然有了方向。

这个曾经懵懂的侄儿,如今己成为支脉的希望。

“好!

就按你说的办!”

袁涣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光芒。

建安五年冬,汝南袁氏支脉在陈玄的建议下,悄然开始了变革。

而远在许昌的曹操,刚刚击败袁绍,正志得意满地准备统一北方,他还不知道,在汝南的一隅,一个来自现代的灵魂,己经开始布下一盘改变汉鼎命运的大棋。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