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疗愈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阅读本书各章之前,最好先有些概念性的架构认识,才会得到最有意义且最有效的疗愈。

就让我们先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吧:为什么我们要在出生前为自己的人生计划某些人生经历——包括困境呢?

平衡因果vs.化解因果因果有时会被认为是一种“欠债”,其实它是缺乏经济平衡的结果。

举例来说,你有个残障的孩子,决定用一生来好好照顾并爱护他,然而在这世结束后,你或孩子,甚至是你们两人,可能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平衡。

在灵魂的层次上,你会想要找个方法来处理这世的不平衡,因而你们一起再计划另一次转世,互换彼此的角色。

你选择成为一位残障的孩子,并要求前世的孩子来当父亲或母亲。

灵魂感受到的因果不平衡,并非对另一个灵魂做些什么,而是藉由体验之前所没有经历到的而获得。

例如,你前世小孩的灵魂会在经历过照顾他人的体验后,取得因果的平衡,而你的灵魂同样也会在体验过接受他人的照顾之后,得到平衡。

如果你是在前世抛弃了这个孩子,道理也是一样。

虽然你很可能会选择在来世“弥补”你前世的孩子,然而这样做并不会产生因果的不平衡,反而是你亲身去经历被父母抛弃的体验,平衡的感受才会产生。

当我们谈到这个主题时,约书亚说:“仔细听好,因果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并非只要你对他人好,一切就能一笔勾销。

人不能靠着施恩于他人来平衡因果,而是要靠亲身去体验他人的经历。”

“平衡因果”和“化解因果”也是两件不同的事。

当灵魂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所有面向,因果就平衡了。

但要化解因果,就必须彻底解决引发不平衡状况背后的原因。

比方说前世你一首认为宇宙间的资源是有限、不够所有人使用的,而这个信念在你心中创造了极大的恐惧,大到让你最后选择去偷窃邻居的食物。

等到那世结束,你回顾时很想平衡那段因果关系,便计划让自己在来世遭受某些物质上的损失,也决定要带着恐惧的能量和虚妄的信念再次回到肉身中,目的就是要疗愈恐惧和虚妄的信念。

你为来世所计划的体验会平衡这份因果,却不一定能处理你的恐惧或虚妄的信念。

如果放着不管,这份恐惧和虚妄信念很可能会促使你做出其他行为,从而产生更多的因果。

原始的因果只能在这深藏的恐惧与虚妄信念获得疗愈后,才能完全消弭。

你会在灵魂的层次上察觉到这个事实,所以你可能会计划在下次转世时,让自己去体验贫穷或经济困窘的状况,这不是对你在前世偷窃所做的惩罚,而是反映出你需要疗愈的部分何在。

尽管我们都不喜欢痛苦,也讨厌折磨,但这却是非常有效的疗愈机制,即便我们根本不知道疗愈会在何时、以什么方式出现。

然而,若我们能对“疗愈”有觉知,也许就懂得学习痛苦背后的课题,而不必吃那么多苦,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疗愈。

有次约书亚形容因果是“对自身和世界的虚妄认知……因果信仰的是恐惧和彼此分隔。”

我相信,在这个人类进化的关键时刻,我们正在回归到合一的意识状态中,在那样的意识状态里,我们的恐惧和自以为的分隔,也会慢慢被疗愈。

这样的疗愈可能会来得非常快速,甚至在一瞬间就发生。

约书亚是这么说的:因果的化解很可能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只要灵魂了解到自己真实的本质为何:纯粹的神性、完整的灵性。

这样的理解将让人从内心深处涌现平静。

当灵魂能够确实掌握住这个洞见时,就很容易能从因果的禁锢中释放自己。

《圣经》中有个故事,讲的是我身旁另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罪犯。

他因我释出的怜悯能量而深受感召,也因为他在死亡过程彻底臣服,我告诉他:“今天你将与我一同进入天堂。”

在那一刻,一切因果得到完全的消弭,这样的觉醒在他接下来的转世中将紧紧跟随。

这里有个关于二元性(生活在三次元世界)的矛盾。

愈沉重的因果能带来愈大的启发,而彻底挖掘过自身黑暗面、并肩负沉重因果的灵魂,可能成为最了不起、最有同理心的指导人。

他们可能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才让自己获得自由,但他们会告诉你,困难的不是他们经历过多少磨难,而是去看清这些磨难并不真实,是因为自己相信恐惧和分离,才会产生这些痛苦,其实每个人从一开始就是自由的。

透过承受痛苦磨难来化解因果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这得打破长久以来深植人心、迷惑人性的那个幻象。

关键就在于你得觉醒,明白自己真正是谁(灵魂),并且记得神无条件地爱着你、你是自由的,然后放下此刻。

这很难懂吗?

你一定会这样觉得吧。

这本书希望帮助你记起你是谁:你是那个浩瀚、聪慧、充满爱、无所不能、永恒且神圣的本体,而且是你计划了自己的人生。

一旦你愈来愈能想起自己是谁,你就更能清楚地看见,你可以平衡并化解因果,用你需要的方式获得你需要的疗愈。

你是自己所有人生体验的伟大创造者,这些体验包括你在出生前所计划的人生挑战,以及你在此刻和每一个当下所创造出的疗愈。

疗愈残留未解的能量我们也同样计划了人生挑战及其他经历,来疗愈我们意识中各种与因果无关的能量和面向。

我们的人生计划设计好要疗愈某种前世残留未解的能量,其中包括了批判(对自己或他人)、指责(对自己或他人)、愤怒、愧疚,以及其他许多负面情绪。

如果在生命结束后我们的意识中依然保有这些情绪,它们就会在灵魂中遗留下残迹,然后我们的灵魂就会想办法来改变这些情绪,藉由计划出能反映这些情绪(有些时候则是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些情绪之中)的人生体验,好让我们有机会去处理。

为他人服务在灵魂层次上,想为他人服务是计划某种人生体验的主要动机。

这种渴望是“合一”意识的自然体现,而合一正是我们存在非肉身家园时的自然状态。

所谓的“合一”,是指宇宙其实只有一种本体。

你、我及其他所有人,都是这个“一”的个别呈现。

正因为如此,“为他人服务”这个说法,其实应该是“为看起来是他人的服务”。

这么说好了,在灵魂层次的你和我共同计划一场人生经历。

在这个“合一”的意识状态中,你知道我其实就是你。

这个认知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你真正“体认”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那么,很自然的,你就会想要为我服务。

反过来说,既然我也体认到你就是我,当然我也会想要为你服务。

为他人服务是达到灵性进化的快速道路。

当你付出,你同时也获得。

当你教导,你同时也习得。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其实并没有错误这回事,一切经历都是要让人学习):在追求灵性成长时太过专注于个人自身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与为他人服务无关。

过度专注在个人自身,即便这样的专注是为了灵性的成长,都有可能反过来减缓一个人进化的速度。

当我们转世到肉身之中后,通常都会忘记这个事实,但我们的灵魂却很清楚。

因此我们会计划为他人服务,只为了促进那个“服务”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可以视服务为一种慈悲的举动。

我们最常见到透过慈悲来服务的角色,就是养育子女的父母。

不过不可否认,有时候最负面的角色也是我们在出生前先计划好的。

的确,在人生中带给我们最多挑战的人,可能是遵从我们的指示才这么做的。

然而,在我们生命中扮演负面角色的人,不一定全都是因为我们的请求而这么做。

举例来说,在本书《***》那一章里,你会看到一个***犯的较高灵魂意识,允许他灵魂的较低意识去计划一场***的经历,这么一来,那个较低或较黑暗的灵魂意识才有机会疗愈它的愤怒。

而这个被***的女子,尽管没有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她在出生前就知道这很有可能会发生。

她的灵魂同意了这样的计划,而我会在那一章里探索其中的原因。

灵魂的三个层次与疗愈虚妄的信念灵魂有三个“层次”:神性、灵性及肉身人格。

我们的核心本质是神性的自己,有些人会首接称之为大灵、神或我即存在。

这部分的灵魂是全智全爱的,而这也是天堂的模样:永存不朽、合一、一切如是。

灵性则属于修炼中的国度,这是我们二元性中的一元。

灵性会透过经历而成长,它可能会犯下我们所认为的错误,也可能会忘记自己内在与神的连结,并感觉到自己与爱之间失去了关联:但正是这份爱创造了灵魂,而灵魂也因为爱才能成长。

每一次转世中的肉身人格,都是灵性这个广袤、强大能量的一种展现。

人格是由灵性的启发而生,灵性则透过人格的经历而获得学习,特别是人格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感受。

有许多疗愈能在我们转世之间、回归天家时产生,而我们也的确在那儿获得了疗愈,但有些疗愈却只能透过肉身去克服困境而产生。

在非肉身的国度中,我们拥有高深丰富的知识,但在人世的生活却能带给我们绝佳的机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真正有所感的体验。

这就是拥有智慧和成为智慧本身之间的差别。

灵性比肉身人格懂得多,但这并不代表灵性就一定等同于神性。

灵性是多维度的,它能够在不同的向度中现身,或同时转世到不同的肉身中。

我们每个人在这一世中所产生的疗愈,也能疗愈其他同由灵性所创造的肉身人格,而他们的疗愈也能够疗愈我们。

在《精神疾病》那一章中,你会看到米凯拉在出生前就同意要让自己经历多种精神重症,如此一来她才能够疗愈自己,而且藉此也可以疗愈她灵性的不同转世肉身。

问题来了:为什么神或上帝允许精神疾病或其他苦难发生呢?

答案之一是:神本身是不设限的。

若神不允许灵性去计划转世并体验某种经历,那么神就是变成有所限制的了,而这与神的天生本质完全相反。

因此神同意灵魂可以去经历各种形式的无知、恐惧,甚至是邪恶。

当灵性在做转世到人间的计划时,是同时由知与无知、爱与恐惧所创造出来的。

其中的无知包括虚妄的信念,最常见的像是:“我不值得”“我很渺小”“我孤苦无依”“爱让人很痛苦”“人生没有什么东西是可靠的”“活着就是受苦”等等。

灵魂会依据信念来吸引各种人生情境。

随着时间,世界会将信念反射给人格,慢慢的他们就会开始在意识上有所觉醒。

当人格了解到信念所具备的创造力,以及外在世界不过是人内在世界的反映之后,他就会开始去疗愈这些虚妄的信念。

这么做需要的不只是动机和觉醒,也必须要有理解到虚妄信念并不真实的经历。

如果我们能以自己很值得、爱很安全、生命充满欢愉的态度来处世,就比较能创造出这种正面的经历。

随着时间流逝、反复经历这些正面的体验,虚妄的信念最终将被转化。

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藉由强迫自己以不同的想法来看事情而改变虚妄的信念;虚妄的信念会在我们的感受改变时改变,而且只有当我们的感受有所不同时,才办得到。

你能不能感觉到自己很值得、充满力量,而且一点都不孤单呢?

你能不能感觉到生命的喜悦和可靠?

想真正得到释放,一定要先从感受的层面来处理你的信念,而这可能是一辈子的工作。

如果外在世界是我们内在信念的反射,而我们就此反复地重演这类经历,甚至一辈子都在累积信念的证据,那我们要如何疗愈虚妄的信念呢?

我们必须了解,会受苦,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深信不疑。

举例来说,你的情人离开你,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好坏。

但是,如果你对这件事的反应是“永远都不会有人再爱我了”,或是“我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幸福了”,你就创造出了一个让自己痛苦不堪的故事。

在大脑创造出这个故事前的那一秒钟,你其实拥有约书亚提到的所谓“抉择时刻”。

就在那一刻,你选择了要如何去回应这起外在事件。

你的内在有个地方专门负责做回应。

当你意识到这个地方的存在,你就同时开始觉察到自己真正是谁:你并非受害者,而是个强而有力的创造者。

就在这觉醒之时,疗愈便开始了。

灵魂利用困境和苦难来制造“需要做选择的情境”。

如果你从未经历过任何困境或苦难,如果你身旁总是围绕着善良慈爱的人们与平静祥和的情境,那么你根本没有做选择的需要。

你这个肉身人格会过得很快乐,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向内心探寻、忆起自己真正身份的动机。

你那渴望着能处理好未愈能量的灵魂,会觉得少了些什么,也会因为残存、未处理的虚妄信念而困惑不己。

你的灵魂希望能从内心进行疗愈,而既然你是灵魂延伸出去的肉身形体,就代表你是灵魂的一部分,因此你能将疗愈带给灵魂。

如果你的灵魂有未受疗愈的部分,你也不需要在疗愈完成前持续受苦。

正如潘蜜拉所说:“成长的过程并非是线性的。

拥有大量负面情境的人生也可以被转换成平静祥和的人生,这使灵魂有能力从创伤经历中复原,并专注在自己的其他面向上。

灵魂并不会被强迫去选择不好的情境,首到它发现自己有这个需要。

虽然看起来好像不是这样,但最终,你的灵魂还是希望你能疗愈到全身心都沉浸在喜悦中的程度。”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