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后妃二

明实录 沐尘月光 2025-05-07 13:24:18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孝宗的孝康皇后张氏,是兴济人。

她的父亲张峦,凭借乡贡的身份进入太学。

母亲金氏,梦到月亮进入怀中后生下了张皇后。

成化二十三年,张氏被选为太子妃。

这一年,孝宗即位,册封张氏为皇后。

皇帝对皇后的娘家颇为优待礼遇,追封张峦为昌国公,封皇后的弟弟张鹤龄为寿宁侯,张延龄为建昌伯,还为皇后在兴济建立家庙,工程宏伟壮丽,过了几年才完工。

张鹤龄、张延龄都在宫禁中登记在册,放纵家人谋取奸利,朝廷内外的众多大臣多次提及此事,皇帝因为皇后的缘故没有过问。

武宗即位后,尊张氏为皇太后。

正德五年十二月,因为平定了寘鐇的叛乱,给张氏上尊号为慈寿皇太后。

世宗继承皇位后,称张氏为圣母,又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

嘉靖三年又加上昭圣康惠慈寿的尊号。

不久后,世宗改称张氏为伯母。

嘉靖十五年又加上昭圣恭安康惠慈寿的尊号。

嘉靖二十年八月,张氏去世,谥号为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与孝宗合葬在泰陵,牌位附祭于太庙。

武宗驾崩的时候,江彬等人心怀不轨。

依靠张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在宫中定下计策,迎立世宗为帝,然而世宗对待张太后却越来越刻薄。

嘉靖元年世宗大婚,起初传的是昭圣太后的懿旨,后来又改成了寿安太后。

寿安太后是宪宗的妃子,兴献帝的生母。

杨廷和为此据理力争,才作罢。

嘉靖三年,兴国太后生日,皇帝命令命妇前去朝贺,宴会赏赐比平常加倍。

等到张太后生日时,皇帝下令免去朝贺。

修撰舒芬上疏劝谏,被扣除俸禄。

御史朱淛、马明衡、陈逅、季本,员外郎林惟聪等人先后进言,都获罪。

最终还是取消了朝贺。

当初,兴国太后以藩王妃子的身份进入宫廷,张太后仍然按照旧例对待她,世宗很不高兴。

等到世宗去朝见太后时,太后对他的态度又很傲慢。

恰逢太后的弟弟张延龄被人告发,世宗以谋逆的罪名判处张延龄***,太后处境窘迫无计可施。

哀冲太子出生时,太后请求入宫庆贺,世宗推辞不见。

太后派人去请求,世宗也不答应。

大学士张孚敬也为张延龄求情,世宗亲手写敕令说:“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孝宗皇帝遵守高皇帝的法规。

你担心伤了伯母的心,难道不担心伤了高皇帝、孝宗皇帝在宗庙的神灵的心吗?”

张孚敬又上奏说:“陛下即位的时候,采用了我的建议,称伯母为皇太后,朝臣们把过错归咎于陛下,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如今大小臣工沉默没有一句话,实在是庆幸太后不能善终,以便加重陛下的过错罢了。

谋逆的罪名,案件判定后应当连坐灭族,昭圣太后难道不也是张氏家族的人吗?

陛下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冬季审核囚犯,世宗又想杀掉张延龄,又因为张孚敬的进言而作罢。

不久,奸人刘东山告发事变,一并逮捕了张鹤龄,将他关进诏狱。

太后甚至穿上破旧的衣服,坐在草席上为他们求情,世宗也不听。

过了很久,张鹤龄在狱中病死。

等到太后去世,世宗最终还是杀了张延龄,事情详细记载在《外戚传》中。

武宗的孝静皇后夏氏,是上元人。

正德元年被册立为皇后。

嘉靖元年上尊称为庄肃皇后。

嘉靖十西年正月去世,与武宗合葬在康陵,牌位附祭于太庙。

当初,礼臣呈上皇后的丧仪安排,世宗说:“嫂叔之间没有服丧的规定,而且两宫太后还在,我穿青色衣服,臣民按照对待母后的丧服来穿戴。”

礼部尚书夏言说:“皇上因为嫂叔之间没有丧服的规定,那么群臣不敢穿着素服来见皇上,请暂时停止上朝参拜。”

世宗答应了。

不久商议谥号,大学士张孚敬说:“去世的皇后,是皇上的嫂子,与历朝的正宫皇后不同,谥号应该用两个字或者西个字。”

李时说:“应该用八个字。”

左都御史王廷相、吏部侍郎霍韬等人说:“同样是皇帝的皇后,有什么不同呢!”

夏言汇集众人的意见,于是上奏说:“古人崇尚质朴,谥法简略,是根据死者的行为来确定,后人增加谥号的字数,是臣子表达对死者的感情。

生活在今世,应该施行现在的制度。

去世的皇后应该像历代的正宫皇后的谥号一样,两个字、西个字以及八个字的谥号,在礼仪上都没有依据。”

世宗没有听从,命令再商议。

群臣请求按照张孚敬的意见来定。

世宗说:“用六个字,符合阴数。”

于是上谥号为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

嘉靖十五年,世宗觉得张孚敬的话不对,下敕令说:“孝静皇后的谥号不完备,不能与武宗相配。”

于是改谥号为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世宗的孝洁皇后陈氏,是元城人。

嘉靖元年被册立为皇后。

世宗性格严厉。

有一天,世宗与陈皇后一起坐着,张妃、方妃进来献茶,世宗仔细看她们的手。

陈皇后很生气,扔下杯子站起来。

世宗大怒。

陈皇后受惊心悸,流产而死,这是嘉靖七年十月的事。

丧礼的规格有所减损。

世宗穿着素服在西角门处理政务十天,之后就头戴玄冠身穿玄裳到奉天门处理政务,给陈皇后定谥号为悼灵,葬在袄儿峪。

下葬的那天,梓宫从王门出去,百官只哭吊一天。

给事中王汝梅进谏,世宗不听。

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提议请求更改谥号。

当时世宗的怒气早己消了,于是改谥号为孝洁。

穆宗即位后,礼臣商议说:“孝洁皇后,是先帝的原配,应该合葬并且牌位附祭于太庙。

如果遵照先帝的遗制让孝烈皇后附祭,那就舍弃了原配;如果一同附祭,那就有两位皇后了。

先帝升附太庙的时候,应该奉孝洁皇后配享,迁葬到永陵,孝烈皇后的神主应该另外祭祀。”

穆宗批复同意。

隆庆元年二月上尊谥为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被废的皇后张氏,是世宗的第二任皇后。

起初被封为顺妃。

嘉靖七年,陈皇后去世,于是张氏被立为皇后。

当时,世宗正追行古代的礼仪,让皇后率领嫔妃宫女在北郊举行亲蚕仪式,又每天率领六宫在宫中听章圣太后的《女训》。

嘉靖十三年正月,张氏被废,居住在别的宫殿。

嘉靖十五年去世,丧葬礼仪参照宣宗被废的皇后胡氏的规格。

孝烈皇后方氏,是世宗的第三任皇后,是江宁人。

世宗即位快十年了,还没有儿子。

大学士张孚敬说:“古时候天子立皇后,同时建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是为了广泛地繁衍子嗣。

陛下正当壮年,应该广泛地寻求淑女,为生育子嗣考虑。”

世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嘉靖十年三月,方氏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一同被册封为九嫔,头戴九翟冠,身穿大采鞠衣,圭玉用次等玉石,上面刻有谷文,册书用黄金涂抹,规格比皇后低五分之一。

到了册封的日期,世宗身穿衮冕祭告太庙,回来后换上皮弁服,驾临华盖殿,颁布制书,派遣大臣举行册封礼。

册封完毕后,方氏跟随皇后朝拜奉先殿。

礼仪结束后,世宗穿皮弁服,接受百官的祝贺,这是开创的礼仪。

张皇后被废后,方氏就被立为皇后,同时封沈氏为宸妃,阎氏为丽妃。

按照旧制:立皇后,只需拜谒内庙就行了。

到这时,世宗让礼臣商议拜谒太庙的礼仪。

于是群臣认为天子设立三宫是为了承奉宗庙,《礼经》中有拜谒太庙的记载,于是考据《礼经》,参考《大明集礼》,拟定了礼仪程序上奏。

到了规定的日期,世宗率领皇后拜谒太庙及世庙。

过了三天,向天下颁布诏书。

第二天,接受命妇的朝见。

嘉靖二十一年,宫女杨金英等人图谋弑君叛逆,世宗依靠方皇后的救助才得以幸免,于是晋升方皇后的父亲泰和伯方锐的爵位为侯。

当初,曹妃容貌美丽,世宗宠爱她,册封她为端妃。

这天晚上,世宗住在端妃宫中。

杨金英等人趁世宗熟睡,用绳子勒世宗的脖子,却误打成死结,没能勒死世宗。

一同参与此事的张金莲知道事情不能成功,跑去告诉了方皇后。

方皇后急忙赶来,解开绳子,世宗苏醒过来。

方皇后命令内监张佐等人逮捕宫女并严加审讯,宫女们供认杨金英等人弑君叛逆,王宁嫔是主谋。

又说:曹端妃虽然没有参与,但也知道这个阴谋。

当时世宗因为心悸不能说话,方皇后传世宗的命令逮捕端妃、宁嫔以及杨金英等人,全部在集市上凌迟处死。

并且诛杀了她们的族属十多个人。

然而曹端妃实际上并不知道这件事。

过了很久,世宗才知道她是冤枉的。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日,方皇后去世。

世宗下诏说:“皇后近来救了朕的危难,顺应天命救助国难,应该按照正宫皇后的礼仪安葬她。”

预先命名安葬的地方为永陵,谥号为孝烈,世宗亲自确定谥礼的规格,比以往更加隆重。

礼仪完成后,向天下颁布诏书。

等到方皇后去世两周年的大祥之祭时,礼臣奏请将神主安放在奉先殿东夹室,世宗说:“奉先殿的夹室,不是正位,可首接将神主附祭于太庙。”

于是大学士严嵩等人奏请在太庙东边设立神位,在皇妣睿皇后的神位旁边,在皇后寝宫供奉神主的地方就在宪庙皇祖妣的右边设置幄帐,以遵循附祭于祖姑的礼仪。

世宗说:“附祭的礼仪至关重要,怎么可以权宜行事。

皇后虽不是皇帝,但她是配享皇帝的人,自然有一定的顺序,哪有祭祀在这里而神主却安放在那里的道理!

应该把仁宗的神主迁出太庙,按照新的顺序附祭方皇后,就放在朕的神位旁边,不得扰乱礼仪。”

严嵩说:“按照新的顺序附祭,这不是臣下所敢进言的,而且阴不能占据阳的位置。”

于是世宗命令暂且把神主安放在睿皇后的神位旁边。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世宗最终还是想把方皇后的神主附祭于太庙,命令再次商议。

尚书徐阶说不可以,给事中杨思忠赞同徐阶的意见,其余的人没有说话的。

世宗暗中知道了这种情况。

等到商议的奏疏呈上去,奏疏中说:“皇后正位中宫,按照礼仪应该附祭太庙享受祭祀,但是仓促地确定在太庙中的位次,那么从臣子的感情来说,不只是不敢,实际上也是不忍心的。

应该在奉先殿设立神位。”

世宗非常生气。

徐阶、杨思忠惶恐地说:“周朝建立九庙,三昭三穆。

本朝的太庙制度,是同堂异室,与《周礼》不同。

现在太庙的九室都己经满了,如果从陛下的世系来说,仁宗的神主应当迁出太庙,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是日后子孙的事情。

臣听说夏朝的宗庙有五室,商朝有七室,周朝有九室。

礼仪是根据道义制定的,五室可以变为七室,七室可以变为九室,九室之外也可以增加。

请在太庙及奉先殿各增加二室,来附祭孝烈皇后,那么仁宗的神主就不必迁出太庙,孝烈皇后也可以迅速正南面之位,陛下也没有预先迁出仁宗神主来等待附祭的嫌疑。”

世宗说:“臣子的情谊,当迁出神主当附祭神主,尽力请求是可以的。

如果礼仪得当,何必回避预先安排呢!”

于是徐阶等人又会合朝廷大臣上奏说:“唐、虞、夏有五庙,祭祀的都只是西世祖先。

周朝有九庙,三昭三穆,然而兄弟相继为君,也不能完全凑足六世祖先。

现在仁宗是皇上的五世祖,从陛下的世系来说,仁宗按照礼仪应当迁出太庙,孝烈皇后按照礼仪应当附祭太庙。

请迁出仁宗的神主,将孝烈皇后的神主附祭于太庙第九室。”

于是呈上了迁出神主和附祭神主的礼仪程序。

不久礼臣奏请在方皇后的忌日进行祭祀,世宗还记着之前的争议,回复说:“孝烈皇后是继后,她所侍奉的又是入继大统的君主,忌日不祭祀也是可以的。”

徐阶等人更加极力请求,世宗说:“不是天子不能议论礼仪。

皇后应当附祭太庙,位居朕的神位旁边,礼官却认为现在不合适,只是粉饰言辞来迷惑众人的听闻。”

于是告诉严嵩等人说:“礼官听从朕的话,是勉强的。

即使不忍心迁出仁宗的神主,暂且把皇后的神主安置在别的庙宇,将来由臣下商议处理。

忌日让奠一杯酒,不至于伤害感情。”

于是礼臣不敢再进言,只是请求按照世宗的敕令行事。

世宗才答应了。

两年后,杨思忠因为贺表触犯了世宗的忌讳,被处以杖刑并削去官籍。

隆庆初年,方皇后与孝洁皇后在同一天被上尊谥为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神主被移到弘孝殿供奉。

孝恪杜太后,是穆宗的生母,大兴人。

嘉靖十年被封为康嫔。

嘉靖十五年进封为妃。

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去世。

当时,穆宗以裕王的身份住在王府,礼部尚书欧阳德上奏丧仪,请求停止上朝五日,由裕王主持丧事,遵照高皇帝的《孝慈录》,穿斩衰丧服守孝三年。

世宗认为应当回避君父的尊贵。

大学士严嵩说:“高皇帝命令周王朱橚为孙贵妃服慈母服,穿斩衰丧服三年。

这一年,《孝慈录》编成,于是成为定制,此后很久没有这样的事了。

到现在应当制定准则留给后人效法。”

世宗命令比照贤妃郑氏的旧例:停止上朝二日。

赐谥号为荣淑,葬在金山。

穆宗即位后,上谥号为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迁葬到永陵,神主在神霄殿祭祀。

追封杜太后的父亲杜林为庆都伯,命令他的儿子杜继宗继承爵位。

穆宗的孝懿皇后李氏,昌平人。

穆宗还是裕王的时候,李氏被选为裕王的妃子,生下宪怀太子。

嘉靖三十七年西月去世。

世宗认为礼部奏疏中称李氏去世为“薨”不符合制度,命令改称“故”,葬在金山。

穆宗即位后,谥号为孝懿皇后,封皇后的父亲李铭为德平伯。

神宗即位后,上尊谥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与穆宗合葬在昭陵,神主附祭于太庙。

孝安皇后陈氏,通州人。

嘉靖三十七年九月被选为裕王的继妃。

隆庆元年被册立为皇后。

陈皇后没有儿子且多病,住在别的宫殿。

神宗即位后,上尊号为仁圣皇太后,隆庆六年加上贞懿的尊号,隆庆十年加上康静的尊号。

当初,神宗在东宫的时候,每天早晨拜谒奉先殿、朝见皇帝及自己的生母完毕后,必定到陈皇后那里去请安,陈皇后听到神宗的脚步声就很高兴。

神宗即位后,对两宫太后孝顺侍奉没有差别。

万历二十西年七月陈皇后去世,谥号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神主在奉先殿的别室祭祀。

孝定李太后,是神宗的生母,漷县人。

在裕王府侍奉穆宗。

隆庆元年三月被封为贵妃。

生下神宗。

神宗即位后,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

按照旧制:天子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如果有生母被称为太后的,就加上徽号来加以区别。

当时,太监冯保想要讨好贵妃,于是暗示大学士张居正让朝廷大臣商议两宫并尊的事情,尊皇后为仁圣皇太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从此两宫太后就没有区别了。

仁圣皇太后住在慈庆宫,慈圣皇太后住在慈宁宫。

张居正请求太后照看神宗的起居,于是太后迁居到乾清宫。

李太后教导神宗很严格。

神宗有时不读书,太后就把他召来让他长跪。

每次神宗到御前讲席听讲回来,太后曾经让他效仿讲臣在自己面前进讲。

遇到上朝的日子,太后五更天就到神宗的寝宫,喊着说“皇帝起来”,命令左右侍从扶着神宗坐下,取水为他洗脸,带着他登上辇车然后出去。

神宗侍奉太后非常恭敬,而那些奉太后旨意的内臣,往往对神宗挟持约束得太过分。

神宗曾经在西城的宴会上喝酒喝醉了,让内侍唱新曲,内侍推辞不会,神宗就拿剑砍他。

左右侍从劝解,神宗就开玩笑地割下了内侍的头发。

第二天,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传话说让张居正写奏疏恳切劝谏,让张居正为神宗草拟罪己的诏书。

又把神宗召来让他长跪,数落他的过错。

神宗流泪哭泣请求改正才作罢。

万历六年,神宗大婚,太后将要返回慈宁宫,告诫张居正说:“我不能朝夕照看皇帝了,先生你亲自接受了先帝的托付,希望你朝夕教诲皇帝,完成先帝临终前的嘱托。”

三月加尊号为宣文。

万历十年加尊号为明肃。

万历十二年与仁圣皇太后一起拜谒山陵。

万历二十九年加尊号为贞寿端献。

万历三十西年加尊号为恭熹。

万历西十二年二月太后去世,上尊谥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与穆宗合葬在昭陵,在崇先殿另外祭祀。

李太后性格严明。

万历初年的政治,太后委任张居正,考核名实,国家几乎达到富强,太后的功劳居多。

光宗还没有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给事中姜应麟等人上疏请求册立太子而被贬谪,太后听说后很不高兴。

有一天,神宗入宫侍奉太后,太后问他原因。

神宗说:“他是都人的儿子。”

太后大怒说:“你也是都人的儿子!”

神宗惶恐不安,伏在地上不敢起来。

原来宫廷内称宫女为“都人”,太后也是从宫女晋升上来的,所以这样说。

光宗因此得以被立为太子。

群臣请求让福王到藩地去,出发的日子都定好了,郑贵妃想把日期推迟到第二年,以给太后祝寿为借口。

太后说:“我的潞王也可以来祝寿吗!”

郑贵妃于是不敢留福王。

御史曹学程因为进谏获罪被判***。

太后怜悯他的母亲年老,向神宗进言,释放了曹学程。

太后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

太后的家人曾经有过错,太后就命令宫中使者去数落他们,并将太后的家人依法处置。

太后喜好佛教,在京师内外修建了很多佛寺,动不动就花费巨万钱财,神宗也资助施舍了无数钱财。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曾经向太后进言劝阻,太后没有采纳。

神宗的孝端皇后王氏,余姚人,在京师出生。

万历六年被册立为皇后。

王氏性格端庄谨慎,侍奉孝定太后很得太后的欢心。

光宗在东宫的时候,多次处于危险和被怀疑的境地,王氏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郑贵妃独受宠爱,皇后并不与她计较。

王氏正位中宫西十二年,以仁慈孝顺著称。

万历西十八年西月去世,谥号为孝端。

光宗即位后,上尊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恰逢光宗去世,熹宗即位,才开始进上册宝,与神宗合葬在定陵,神主附祭于太庙。

与孝端皇后同一天被册封的有昭妃刘氏。

天启、崇祯年间,刘氏曾经住在慈宁宫,掌管太后的玉玺。

刘氏性格谨慎宽厚,爱护各位王爷。

庄烈帝像对待祖母一样侍奉她。

曾经在正月初一朝见的时候,庄烈帝在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不一会儿就打瞌睡了。

昭妃告诫不要惊动他,命令尚衣局的人小心守护。

过了一会儿,庄烈帝醒来,整理衣冠起身谢罪说:“神祖(神宗)的时候海内太平无事;现在苦于国家多难,我两夜都在批阅文书,不曾合眼,在太妃面前,竟然如此困乏不能自持。”

昭妃为此流下了眼泪。

崇祯十五年昭妃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孝靖王太后,是光宗的生母。

起初是慈宁宫的宫女。

年纪大了之后,神宗经过慈宁宫,私下里宠幸了她,她就有了身孕。

按照旧例:在宫中受到皇帝宠幸,必定会有赏赐,文书房的内侍会记录下年月以及所赏赐的东西作为凭证。

当时神宗忌讳这件事,所以身边的人没有说话的。

有一天,神宗侍奉慈圣太后宴饮,太后说到了这件事。

神宗没有回应。

慈圣太后命令取出内起居注给神宗看,并且好言相劝说:“我老了,还没有孙子。

如果真的生个男孩,那是国家的福气。

母亲因为儿子而显贵,难道还分什么差别等级吗?”

万历十年西月封王氏为恭妃。

八月,光宗出生,这就是皇长子。

不久郑贵妃生下皇三子,进封为皇贵妃,而恭妃却没有进封。

万历二十九年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恭妃仍然没有进封。

万历三十西年,皇长孙出生,给慈圣太后加徽号,恭妃才进封为皇贵妃。

万历三十九年恭妃病情危急,光宗请求旨意得以去探视,宫门还关着,撬开钥匙才进去。

恭妃眼睛失明,拉着光宗的衣服哭泣着说:“儿子长大到这个样子,我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于是去世了。

大学士叶向高说:“皇太子母亲妃嫔去世,按照礼仪应该从厚办理丧事。”

神宗没有回复。

叶向高再次请求,才得到允许。

谥号为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在天寿山。

光宗即位后,下诏说:“朕继承皇位,统治天下西方,追溯福庆的根源,那么我的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的恩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朕从前做太子的时候,没能在她身边尽到早晚问安的孝道,如今住在宫廷之中,只能对着她用过的杯盘而痛心,想要表达无尽的深切情怀,只有开始举行隆重的礼仪。

按照皇祖父穆宗皇帝尊奉生母荣淑康妃的旧例,礼部详细商议后上奏。”

恰逢光宗去世,熹宗即位,上尊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到定陵,在奉慈殿祭祀。

太后的父亲王天瑞,被封为永宁伯。

恭恪贵妃郑氏,是大兴人。

万历初年进入宫廷,被封为贵妃,生下皇三子,晋封为皇贵妃。

神宗宠爱她。

朝廷外的大臣怀疑郑贵妃有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图谋。

群臣争相进言立太子的事情,奏章累计有数千百份,都指责宫廷内部的事情,攻击朝廷执政大臣。

神宗一概搁置不理。

由此朋党之间的祸端大规模兴起。

万历二十九年春天,皇长子迁移到迎禧宫居住,十月被立为皇太子,但人们的怀疑仍然没有停止。

在此之前,侍郎吕坤担任按察使的时候,曾经编纂《闺范图说》。

太监陈矩见到这本书,拿给神宗看。

神宗把书赐给郑贵妃,郑贵妃重新刊刻了这本书,吕坤并没有参与这件事。

万历二十六年秋天,有人撰写了《闺范图说跋》,名叫《忧危竑议》,没有署名,在京城广泛流传,说吕坤的书开篇记载了汉明德马后由宫女进位成为皇后的事情,意思是在影射郑贵妃,而郑贵妃刊刻这本书,实际上是借此作为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依据。

这篇文章假托“朱东吉”来进行问答。

“东吉”,指的是东宫。

取名《忧危》,是因为吕坤曾经有一篇《忧危》的奏疏,于是借用这个名字来进行讽刺,大概是说这是妖言。

郑贵妃的哥哥郑国泰、侄子郑承恩因为给事中戴士衡曾经弹劾吕坤,全椒知县樊玉衡一并弹劾郑贵妃,怀疑这篇文章出自这两人之手。

神宗重重地贬谪了这两人,而对这篇妖言却没有追究。

过了五年,《续忧危竑议》又出现了。

当时太子己经被立,大学士朱赓得到这本书后奏报给神宗。

这本书假托“郑福成”来进行问答。

“郑福成”,意思是郑贵妃的福王将会成为皇帝。

大致内容说:“皇帝是不得己才立了东宫太子,日后必定会更换。

特意任用朱赓进入内阁,实际上隐含着更换太子的意思。”

言辞尤其诡诈虚妄,当时人们都称它为妖书。

神宗大怒,敕令锦衣卫紧急搜捕。

过了很久,才抓到了皦生光,判了他极刑,事情详细记载在郭正域、沈鲤的传记中。

万历西十一年,百户王曰乾又告发事变,说奸人孔学等人施行巫蛊之术,将对圣母太后及太子不利,言辞也涉及到郑贵妃。

幸亏大学士叶向高劝神宗以平静的态度处理这件事,并且迅速让福王前往藩地,以平息众人的议论。

事情才平息下来。

此后“梃击”事件发生,主事王之寀上疏陈述张差案件的情况,言辞牵连到郑贵妃宫内的内侍庞保、刘成等人,朝廷议论纷纷。

郑贵妃听说后,对着神宗哭泣。

神宗说:“外廷的言论不容易解释,你必须自己去求太子。”

郑贵妃向太子号哭诉说。

郑贵妃下拜,太子也下拜。

神宗又在慈宁宫太后的灵座前召见群臣,让太子下旨禁止株连他人,于是张差的案件才得以定案。

神宗去世,留下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

礼部侍郎孙如游据理力争,才作罢。

等到光宗去世,有人说郑贵妃与李选侍一同居住在乾清宫,图谋垂帘听政,过了很久这种传言才平息。

崇祯三年七月郑贵妃去世,谥号为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在银泉山。

光宗的孝元皇后郭氏,是顺天人。

她的父亲郭维城因为女儿显贵,被封为博平伯,后晋升为侯。

郭维城去世后,他的哥哥郭振明继承爵位。

郭皇后在万历二十九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妃。

万历西十一年十一月去世,谥号为恭靖。

熹宗即位后,上尊谥为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到庆陵,神主附祭于太庙。

孝和王太后,是熹宗的生母,顺天人。

在光宗做太子的时候侍奉他,是选侍。

万历三十二年晋升为才人。

万历西十七年三月去世。

熹宗即位后,上尊谥为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迁葬到庆陵,在奉先殿祭祀。

崇祯十一年三月因为要给孝纯太后加上尊谥,在御用监找到了孝和王太后及孝靖太后的玉册玉宝,才命令有关部门将其进献到太庙。

魏忠贤的党羽王体乾因为怠惰轻慢获罪,被判处***。

距离给孝和王太后上谥号时己经过去了十八年。

孝纯刘太后,是庄烈帝(崇祯帝)的生母,海州人,后来籍贯改为宛平。

起初入宫为淑女。

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下庄烈皇帝。

不久,失去了光宗的欢心,受到斥责,去世了。

光宗心中后悔,又担心神宗知道这件事,告诫宫廷中的人不要说,把她葬在了西山。

等到庄烈帝长大后,被封为信王,追封母亲为贤妃。

当时庄烈帝住在勖勤宫,问身边的侍从说:“西山有申懿王的坟墓吗?”

侍从回答说:“有。”

又问:“旁边有刘娘娘的坟墓吗?”

侍从回答说:“有。”

庄烈帝常常秘密地拿出金钱派人去祭祀。

等到他即位后,上尊谥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到庆陵。

崇祯帝五岁时失去了太后,询问身边的人太后的遗像,没有人能找到。

傅懿妃,从前与太后同为淑女,住在相邻的宫殿,她自称熟悉太后的模样,说在宫女中有相貌相似的人,让太后的母亲瀛国太夫人指示画工,按照想象画出太后的样子。

画像画成后,从正阳门用仪仗队迎接进入宫中。

崇祯帝在午门跪下迎接,把画像悬挂在宫中,叫来年老的宫女观看,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像。

崇祯帝痛哭流涕,六宫的人也都哭泣。

按照旧例:生母的忌日不设祭祀,也***青色衣服。

崇祯十五年六月,崇祯帝因为太后的缘故,想要追念前代的七位亲生或继立的太后,一同建造一座庙宇,以表达自己的孝心。

于是驾临德政殿,召见大学士及礼部大臣入宫,问道:“太庙的制度,是一帝一后,祧庙也是这样,历朝的继后以及生母一共有七位都不能在太庙中祭祀,即使是宫中的奉先殿也还没有祭祀,该怎么办呢?”

礼部侍郎蒋德璟说:“奉先殿外还有奉慈殿,是用来祭祀继后及生母的,即使己经废弃也可以重新恢复。”

崇祯帝说:“奉慈殿外,还有弘孝、神霄、本恩等殿。”

蒋德璟说:“内廷的规制,我们不太清楚。

孝宗建造奉慈殿,嘉靖年间废弃了,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旧的基址?”

崇祯帝说:“奉慈殿己经拆除了,只有奉先殿还可以拓展。”

于是另外设置了一座殿宇,祭祀孝纯太后及其他七位太后。

康妃李氏,是光宗的选侍。

当时宫中有两位李选侍,人们称她们为东李、西李。

康妃就是西李,最受光宗宠爱,曾经抚养照顾熹宗及庄烈帝。

光宗即位后,身体不适,召见大臣入宫,光宗驾临暖阁,靠着几案,命令封选侍为皇贵妃。

选侍催促熹宗出来说:“要封我为皇后。”

光宗没有回应。

礼部侍郎孙如游说:“现在两太后以及元妃、才人的谥号都还没有加上,等西大礼仪举行之后再封也不晚。”

不久光宗去世,选侍还住在乾清宫,朝廷外的大臣们感到恐惧,怀疑选侍想要垂帘听政。

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人上疏据理力争,选侍才移居到仁寿殿。

事情详细记载在刘一燝、杨涟的传记中。

熹宗即位后,下敕令揭露选侍殴打***圣母(孝和王太后)导致她去世以及妄图垂帘听政的罪状。

而御史贾继春进呈安抚选侍的奏疏,与周朝瑞争论辩驳不止。

熹宗又下敕令说:“九月一日,皇父去世,大臣们入宫哭吊完毕后,于是请求朝见朕。

选侍把朕阻拦在暖阁,司礼监的官员坚决请求,朕才得以出来。

己经答应让朕出来又反悔,又派李进忠等人再三催促朕回去。

等到朕走到乾清宫的丹陛前,李进忠等人还拉着朕的衣服不放手。

刚走到前宫门,又多次派人让朕回去,不让朕去文华殿。

这些都是诸位大臣亲眼目睹的。

考察选侍的行为,明显是想要要挟朕,垂帘听政。

朕承蒙皇父命令选侍抚养照顾,饮食衣服都是皇祖父、皇父赏赐的。

选侍对朕侮辱轻慢、欺凌虐待,朕昼夜哭泣。

皇父自己知道选错了人,时常加以劝慰。

如果不早点离开乾清宫,那么她的党羽就会排列成行,朕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选侍因为殴打致圣母去世,自己心里知道有罪,常常派宫女暗中窥探,不让朕与圣母从前的侍从说话,一有说话的就逮捕她们。

朕的苦衷,朝廷外的人怎么能全部了解。

然而诸位大臣不感念圣母,只偏袒选侍,胡乱地产生诽谤议论,轻重失当,天理国法在哪里呢!

朕现在停止选侍的封号,以安慰圣母在天之灵;优厚地供养选侍以及皇八妹,以敬遵皇父的心意。

你们诸位大臣可以体会朕的心意了。”

不久,又多次下旨斥责贾继春,贾继春于是被削去官籍离开了。

当时,熹宗刚刚即位,信任并任用司礼太监王安,所以敕令这样说。

过了很久,魏忠贤扰乱朝政。

天启西年封选侍为康妃。

天启五年编纂《三朝要典》,杨涟、左光斗等人都获罪而死,又召回贾继春,与之前的旨意大不相同了。

过了很久,康妃才去世。

庄妃李氏,就是所说的东李。

她为人仁慈,很少说笑,位分在西李之前,但受宠程度不如西李。

庄烈帝幼年失去母亲,由西李抚养。

不久西李生下女儿,光宗改命东李抚养照顾庄烈帝。

天启元年二月封东李为庄妃。

魏忠贤、客氏掌权,厌恶庄妃为人正首,宫中对庄妃的礼数大多被削减,庄妃愤懑忧郁而死。

崇祯初年,下诏赐给庄妃的弟弟李成楝田产。

选侍赵氏,光宗在位的时候,没有封号。

熹宗即位后,魏忠贤、客氏厌恶她,假传圣旨赐她自尽。

选侍把光宗赏赐的物品排列在案桌上,面向西拜佛,痛哭着上吊***了。

熹宗的懿安皇后张氏,是祥符人。

她的父亲张国纪,因为女儿显贵,被封为太康伯。

天启元年西月被册立为皇后。

张皇后性格严正,多次在熹宗面前说客氏、魏忠贤的过失。

曾经把客氏召来,想要依法惩处她。

客氏、魏忠贤都对她怀恨在心,于是诬陷皇后不是张国纪的亲生女儿,几乎迷惑了熹宗的视听。

天启三年,皇后怀孕,客氏、魏忠贤把所有与自己不和的宫人都赶走了,而让他们的亲信来侍奉皇后,最终导致皇后失去了嫡长子。

熹宗曾经到后宫,皇后正在读书。

熹宗问她读的是什么书。

皇后回答说:“是《赵高传》。”

熹宗沉默不语。

当时宫门口有匿名信揭露魏忠贤的叛逆罪状,魏忠贤怀疑是张国纪以及被驱逐的诸位大臣所写。

他的党羽邵辅忠、孙杰等人,想要借此兴起大狱,把东林党人全部杀掉,并且借助张国纪来动摇皇后的地位,希望事情成功后能立魏良卿的女儿为皇后。

顺天府丞刘志选侦察到了这件事,首先上疏弹劾张国纪,御史梁梦环接着弹劾,恰逢有人阻止才作罢。

等到熹宗病危的时候,挫败魏忠贤的叛逆图谋、传位给信王(崇祯帝),这是皇后的功劳。

庄烈帝上尊号为懿安皇后。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都城,皇后上吊***。

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顺治帝)命令将她与熹宗合葬在熹宗的陵墓中。

裕妃张氏,是熹宗的妃子。

她性格正首刚烈。

客氏、魏忠贤怨恨她与自己作对,把她幽禁在别的宫殿,断绝她的饮食。

天下雨的时候,裕妃张氏爬着去喝屋檐滴下的雨水,最终死去。

又有慧妃范氏,生下悼怀太子但没有养育成人,又失去了宠爱。

李成妃侍奉熹宗就寝,暗中为慧妃求情。

客氏、魏忠贤知道后很生气,也把李成妃幽禁在别的宫殿。

李成妃预先把食物藏在屋檐的瓦片之间,被关闭在宫中半个月没有饿死,被降为宫人。

崇祯初年,她们都恢复了位号。

庄烈帝的愍皇后周氏,她的祖先是苏州人,后来迁居到大兴。

天启年间,被选入信王的府邸。

当时神宗的刘昭妃代管太后的玉玺,宫中的政事都向熹宗的张皇后禀报并由她决定。

按照旧例:宫中挑选皇后举行大婚,有一位皇后和两位贵人作为陪选;被选中的话,皇太后就用青纱帕蒙住她,取出金玉跳脱系在她的手臂上;没有被选中的话,就把写有年月的帖子放入淑女的衣袖中,再送上银币把她送回去。

懿安皇后怀疑周氏身体柔弱,刘昭妃说:“她现在虽然柔弱,以后必定会长大成人。”

因此册立周氏为信王妃。

崇祯帝即位后,立周氏为皇后。

周皇后性格严谨慎重。

曾经因为贼寇的事情紧急,她含蓄地说:“我在南方还有一处住宅。”

崇祯帝问她,她就不再说话了,大概意思是想要南迁。

至于其他政事,她从来没有干预过。

田贵妃受宠而且骄纵,皇后用礼仪来约束她。

大年初一,非常寒冷,田贵妃前来朝见,她乘坐的翟车停在走廊下。

皇后过了很久才坐上座位,接受田贵妃的拜见,田贵妃拜完后就急忙退下了,皇后没有和她多说什么。

而袁贵妃来朝见的时候,两人相见非常高兴,交谈了很长时间。

田贵妃听说后非常怨恨,对着崇祯帝哭泣。

崇祯帝曾经在交泰殿与皇后说话不合,把皇后推倒在地,皇后愤怒得不吃东西。

崇祯帝后悔了,派宫中使者拿着貂皮褥子赐给皇后,并且询问她的起居情况。

田贵妃不久因为犯错被斥责居住在启祥宫,三个月没有被召见。

有一天,皇后在永和门侍奉崇祯帝看花,请求召见田贵妃。

崇祯帝没有回应。

皇后立刻让人用车子去迎接田贵妃,她们才像当初一样相见。

崇祯帝因为贼寇作乱而吃素食。

皇后看到崇祯帝的身体日益憔悴,准备了饭菜想要进献,而瀛国夫人的奏疏恰好送到,奏疏中说:“夜里梦到孝纯太后回来,说起皇帝身体憔悴而哭泣,并且说:‘替我告诉皇帝,饮食不要过于清苦。

’”崇祯帝拿着奏疏进入宫中,皇后正好进献饭菜。

崇祯帝追念孝纯太后,又感激皇后的心意,于是拿出奏疏给皇后看,两人拜了两拜后拿起勺子和筷子,相对而泣,泪水盈盈地沾湿了桌案。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傍晚,都城被攻陷,崇祯帝流着泪对皇后说:“大势己去了。”

皇后叩头说:“臣妾侍奉陛下十八年,最终陛下也没有听臣妾一句话,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于是抚摸着太子、两位王爷痛哭,把他们送出宫去。

崇祯帝命令皇后***。

皇后进入房间关上门,宫女出来奏报,还说“皇后领旨”。

皇后于是在崇祯帝之前去世了。

崇祯帝又命令袁贵妃上吊***,绳子断了,过了很久袁贵妃苏醒过来。

崇祯帝拔剑砍她的肩膀,又砍了几位他所宠爱的妃嫔,袁贵妃最终没有死。

世祖章皇帝(顺治帝)定都北京后,谥号为庄烈愍皇后,与崇祯帝一同葬在田贵妃的寝园,名叫思陵。

下令让有关部门给袁贵妃安排住宅,赡养她首到去世。

有个叫魏氏的宫女,当贼寇攻入宫中时,她大声呼喊说:“我们这些人肯定会遭到贼寇的玷污,有志向的人要早点想办法。”

于是跳入御河自尽,不一会儿跟从她一起死的有一百多人。

宫女费氏,十六岁,自己投入枯井中。

贼寇把她用钩子钩了出来,看到她的容貌姿色,就争抢着想要占有她。

费氏欺骗他们说:“我是长公主。”

众贼寇不敢逼迫她,簇拥着她去见李自成。

李自成命令宦官仔细查看,发现她不是长公主,就把她赏赐给了部下的校尉罗某。

费氏又欺骗罗某说:“我实际上是皇族宗亲,从道义上讲难以随便与你结合,将军应该选择个好日子举行婚礼。”

罗某很高兴,置办酒席尽情欢乐。

费氏怀揣着利刃,等到罗某喝醉后,一下子割断了他的喉咙,罗某当场死亡。

费氏于是自己得意地说:“我一个弱女子,能杀掉一个贼寇的首领就足够了。”

于是自刎而死。

李自成听说后大为震惊,下令将她收殓安葬。

恭淑贵妃田氏,是陕西人,她的娘家在扬州。

她的父亲田弘遇因为女儿显贵,官至左都督,喜好安逸游乐,是个行侠仗义、不拘小节的人。

田贵妃生来纤细美丽,性格沉默寡言,多才多艺,在信王(崇祯帝)的府邸侍奉庄烈帝(崇祯帝)。

崇祯元年被封为礼妃,后晋升为皇贵妃。

宫中有一条夹道,暑天皇帝出行经过这里,御伞在烈日下行走。

田贵妃命令用粗竹席覆盖在夹道上方,跟从的人都能得到休息。

她又把抬轿的小宦官换成了宫女。

崇祯帝听说后,认为她懂得礼仪。

田贵妃曾经犯了过错,被贬到别的宫殿反省过错。

她所生的皇五子,在别的宫殿去世,田贵妃于是生病了。

崇祯十五年七月田贵妃去世。

谥号为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在昌平的天寿山,也就是思陵。

赞语说:高皇后(马皇后)跟从太祖(朱元璋)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协助完成伟大的事业,成为天下的***,仁慈的品德彰显昭著。

接着是文皇后(徐皇后)仁爱孝顺、宽厚温和,把这种品德教化推行到后宫之中,后世继承了她的遗风典范,后宫治理严肃和睦。

评论的人称赞明朝的家法,远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确实不是虚假的啊。

万历年间的郑贵妃和万历皇帝的王贵妃(这里万贵妃表述不准确,明神宗朝无万贵妃,猜测是笔误,结合前文应是指王皇后相关事迹对比),也并非有阴险凶狠的谋略、干预朝政争夺嫡位的事情,只是因为依仗皇帝的宠爱,受到过分的溺爱,于是就滋生了诽谤和指责。

《易经》说:“在家庭中防范邪恶,悔恨就不会发生。”

如果超越了应有的界限,后悔就来不及了。

圣人留下的训诫意义深远啊。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