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评分超高的电影》是作者“仙人石上的娃儿”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石墩子老杨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主要讲述的是:1、高分的滋味石墩子搓着手机屏那上面“老街坊私房菜”的4.9分金光闪刺得他眼窝子发他特意跟工头请了半天换上了那件只有过年才舍得穿的条纹衬衫——领口勒得他直喘粗还花了二十五块在巷口“王师傅快剪”那儿拾掇了个头发根根立像只受惊的刺今天是他对象小娟的生他铁了要在城里最“有评分”的馆让她见识见识啥叫“城里人的日子”。“墩咱非得去那儿吗?我听人说那地方盘子比脸...
1、高分的滋味石墩子搓着手机屏幕,那上面“老街坊私房菜”的4.9分金光闪闪,
刺得他眼窝子发热。他特意跟工头请了半天假,
换上了那件只有过年才舍得穿的条纹衬衫——领口勒得他直喘粗气,
还花了二十五块在巷口“王师傅快剪”那儿拾掇了个头,头发根根立着,像只受惊的刺猬。
今天是他对象小娟的生日,他铁了心,要在城里最“有评分”的馆子,
让她见识见识啥叫“城里人的日子”。“墩子,咱非得去那儿吗?
我听人说那地方盘子比脸干净,价钱能吓死牛!”小娟扯了扯身上那条洗得发白的碎花裙子,
脚上的塑料凉鞋蹭着地,浑身不自在。她在纺织厂干活,三班倒,
习惯了下了工一碗热汤面下肚,倒头就睡。石墩子嘴里那些“高级”、“评分”,
她听着就心里发虚,像踩在棉花上。“你懂个啥!”石墩子眼睛一瞪,下巴扬得老高,
仿佛那4.9分已经贴在了他脑门上,“这可是‘吃啥’APP上排名第一的!
底下好评都刷爆了!说啥‘环境优雅’、‘菜品精致’、‘吃的是个情怀’!情怀,你懂不?
咱也得讲究讲究,不能老是蹲马路牙子啃烧饼!”他越说越得意,仿佛已经成了半个城里人。
小娟撇撇嘴,没再吭声。她看着石墩子那副打了鸡血的样儿,
心里琢磨:这“情怀”是能顶饿,还是能当衣裳穿?馆子门脸不大,装修得倒是古色古香,
木头门框雕着花,门口还摆着俩石狮子,瞪着眼,怪吓人的。服务员穿着绸布褂子,
走路踮着脚,悄没声儿,像个影子在飘。菜单是卷轴的,上面的字龙飞凤舞,
石墩子瞪大眼睛认了半天,也就认得个“鸡”、“鱼”、“肉”。
价格更是在他心口上狠狠捶了一拳,一盘“竹林鸡鸣”就要他一天半的工钱!他硬着头皮,
照着手机里点赞最多的推荐菜,结结巴巴地点了几样。服务员拿着个小本本,
面无表情地记着,眼神在他那件紧绷的衬衫上扫了一下,石墩子顿时觉得脖子更勒了。
菜上得慢,俩人对着空桌子,大眼瞪小眼。好不容易端上来了,盘子老大,
里面的东西却少得可怜。那道“金玉满堂”,就是几块南瓜裹了层面粉炸成金黄,
摆得跟朵花似的;那“步步高升”,更绝,就是一碟子拇指大的糯米糕,摞成了个小塔。
石墩子和小娟拿着筷子,悬在半空,不知该从哪儿下手。“这……这够谁吃的?
”小娟压低声音,用筷子戳了戳那块最大的南瓜,小声说,
“还没咱厂门口张大嫂卖的油炸糕实在。”石墩子没吱声,心里那团火苗蹭蹭往上冒。
他夹起一块南瓜放进嘴里,外皮倒是酥脆,可里面没啥味儿,甜不拉唧的,
吃完了嗓子眼还发干。那糯米糕更是粘牙,噎得他直伸脖子。这顿饭吃得他憋屈,
钱花得肉疼,肚子却还是个半空瓢。结账的时候,看着那张窄长的纸条上的数字,
石墩子感觉自己的手指头都在抖。他咬着牙,从裤兜里掏出那个用塑料袋包了好几层的钱包,
一张一张地数着皱巴巴的钞票。服务员就站在旁边,安静地等着,
那眼神让石墩子脸上火辣辣的。从馆子里出来,天已经擦黑。晚风一吹,石墩子打了个激灵,
那股勒脖子的劲儿总算松快了点儿,可心里的憋闷却更重了。小娟跟在他身后,默默走着。
“啥破情怀,净糊弄人!”石墩子终于忍不住,骂了一句,
一脚把路边一个矿泉水瓶踢得老远。那4.9分,像个咧着嘴的嘲笑,在他眼前晃来晃去。
小娟叹了口气,扯了扯他的衣角:“墩子,咱还是去找个地方吃碗面吧,
我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石墩子闷着头,嗯了一声。俩人沿着昏暗的街道漫无目的地走,
只想找个看起来实惠点的小馆子填饱肚子。
就在拐进一条灯光更加昏暗、地面坑洼不平的老巷子时,一阵特别勾人的香味儿,
顺着风飘了过来。那香味,不是饭店里那种复杂的调料味,而是……一种家的味道,
是葱花爆锅的焦香,混合着炖肉的醇厚,还有一种淡淡的、暖烘烘的饭香。
2、流量的陷阱石墩子和小娟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循着那勾人的香味,
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巷子深处走。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两侧墙壁斑驳,露出里面的红砖,
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在头顶杂乱地挂着。与刚才那条灯火通明、装修精致的商业街相比,
这里仿佛是城市的另一个世界。
连招牌都没有的、只用红漆在木板上歪歪扭扭写了“老杨家常菜”几个字的门脸里飘出来的。
门口支着个小煤炉,上面坐着一个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砂锅,香气正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
一个系着洗得发白围裙、头发花白的老头正坐在小马扎上,就着昏暗的灯光择韭菜。
旁边一个同样围着围裙、面容和善的老太太,
正拿着抹布擦拭几张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木头桌椅。“就这儿吧?”小娟拉了拉石墩子的胳膊,
眼睛盯着那砂锅,咽了口口水。石墩子犹豫了一下。这地方,
跟他手机里那些光鲜亮丽的“高分店”比起来,简直像个……违章建筑。连个评分都没有,
能好吃吗?可那香味实在太诱人了,加上刚才那顿“高分饭”带来的心理阴影,
他咬了咬牙:“行,试试就试试!”老太太看见他们,脸上立刻堆起笑容,
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招呼:“两位吃饭啊?里面坐,里面坐!”店里很小,
就摆着四张桌子,地面是水泥的,却擦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菜单,
用毛笔字写着菜名,价格便宜得让石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点了一个砂锅炖菜,
一个韭菜炒鸡蛋,两碗米饭。菜很快端上来,量足得惊人。
砂锅里的白菜、豆腐、粉条炖得烂烂的,汤浓味鲜;韭菜炒鸡蛋黄绿相间,香气扑鼻。
石墩子和小娟狼吞虎咽,吃得额头冒汗,心里那点因为环境产生的疑虑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才是人吃的饭!实在,热乎,舒坦!结账时,才花了不到刚才那顿“高分饭”的零头。
老杨头就是择菜的老头憨厚地笑着,用围裙擦着手:“吃好啦?味道还行不?”“好!
太好了!”石墩子抹着嘴,真心实意地夸道。“比那啥4.9分的强一百倍!
”小娟也补充道。老杨头愣了一下,随即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啥分不分的,
俺们不懂那个。就会做点家常菜,糊口呗。”就在这时,
一个穿着时髦、背着相机包的年轻人探头进来,看了看环境,皱了皱眉,又退了出去,
嘴里还嘀咕着:“环境太差,没打卡点,估计评分也低,算了。
”老杨头和杨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打量,没什么反应,继续忙活手里的活。
石墩子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这么好的味道,就因为环境旧,连个评分都没有,
就要被埋没在这深巷里?几天后,石墩子下班路过那条商业街,
又看到了“老街坊私房菜”的招牌。他鬼使神差地打开“吃啥”APP,
想看看还有没有像他一样的“冤大头”去消费。这一看,却让他看出了点门道。
那家店的评分依然高高挂着,底下清一色的好评,文字华丽,图片精美,
什么“治愈系美食”、“匠心独运”、“城市中的世外桃源”。但仔细看,
有些好评的账号头像模糊,评价内容千篇一律,像是复制粘贴的。
而夹杂在其中的几条真实差评抱怨分量少、价格贵、味道一般,
却很快被更多的新好评淹没了,
或者被店家回复以“同行恶意竞争”、“口味因人而异”等套话搪塞过去。
石墩子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工地上包工头为了揽活,
也请过水军在网上刷好评、抹黑竞争对手。难道这餐饮圈也这样?又过了段时间,
石墩子发现“老杨家常菜”那条巷子口,悄悄立起了一块“吃啥”APP的推广牌,
上面写着“扫码点餐,享专属优惠”。他有一次去吃饭,
正好碰到一个穿着“吃啥”工服的业务员,
正唾沫横飞地跟老杨头夫妇推销着什么“黄金展位”、“流量套餐”。“……杨叔,
现在不做线上不行啊!你看人家‘老街坊’,为啥生意那么好?就是靠我们平台推的!
你们这味道没问题,就是缺曝光!加入我们,我们给你做推广,保证客人源源不断!
”业务员说得天花乱坠。杨婶一脸为难:“俺们这店小,本钱薄,
听说你们那个抽成挺高的……”“婶子,不能光看抽成啊!你得看流水!客人多了,
赚得自然就多了!我们平台还能帮你搞活动,比如‘满减’、‘折扣套餐’,吸引年轻人!
”老杨头蹲在门口,闷头抽烟,半晌才说:“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啥?来吃饭的,
觉得好吃自然就来,不好吃也不强求。”业务员有点急了:“杨叔,你这思想太落后了!
现在都是流量为王!你不做活动,别人做,客人就被抢走了!你看,
‘老街坊’马上要搞周年庆,五折优惠!到时候你这儿还有生意吗?”石墩子在一旁听着,
心里明白了七八分。这平台先是用水军和算法把一些店捧起来,制造繁荣假象,
然后逼迫其他店家加入,用高额抽成和促销战捆绑他们。店家就像陷入泥潭,越挣扎,
陷得越深。不做活动,没流量,等死;做了活动,利润被平台抽走大半,
累死累活可能还亏本,也是慢性自杀。老杨头最终似乎是被说动了,
或者说是被“没生意”的威胁吓住了,勉强答应试试。过了几天,石墩子再来时,
发现墙上贴上了“吃啥”APP的二维码,菜单上也多了几个“平台专享优惠套餐”。
杨婶的脸上却不见笑容,反而添了几分愁容。“婶,咋了?生意不是好点了吗?”石墩子问。
杨婶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好啥呀!平台抽走两成多,还得打折,算下来,
赚的还没以前多,活还更累了!这平台,就是个吸血的!
”石墩子看着店里零星几个低头刷手机、等着上菜的年轻人,
又看看在灶台前忙碌、额头冒汗的老杨头,心里沉甸甸的。那香味依旧诱人,但他感觉,
这家小小的、承载着真实温度的家常菜馆,正被一张无形的大网慢慢缠紧,而那网上,
闪烁着冰冷的数字和评级。
3、促销的漩涡老杨头夫妇最终还是没能扛住平台业务员小张的软磨硬泡,
以及那句“别人搞活动,你就没生意”的可怕预言。他们战战兢兢地上了线,
加入了“吃啥”平台精心设计的促销游戏。第一天搞“新店入驻,全场七折”,
效果立竿见影。小小的店里挤满了人,大多是拿着手机、对照着屏幕找优惠的年轻人。
灶台上的火苗从中午到晚上就没熄过,老杨头颠勺颠得胳膊发酸,杨婶跑前跑后,
嗓子都喊哑了。算盘噼里啪啦响到深夜,老两口对着账本,
脸上终于露出点疲惫的笑意——虽然扣除平台抽成和打折成本,利润薄得像张纸,
但总算看到人多起来了。“看来,这线上……还真有点用。”老杨头揉着发胀的手腕,
闷声说。杨婶也点点头:“是啊,累是累了点,总比没人强。”可好景不长。
七折活动只持续了三天。第四天恢复原价,店里瞬间冷清下来,仿佛前一天的热闹只是幻觉。
只有零星几个老主顾,还是习惯性地来吃口家常饭。“咋回事?人咋又没了?
”杨婶望着空荡荡的桌椅,心里发慌。石墩子正好下班过来吃饭,听到杨婶的嘀咕,
掏出手机点开“吃啥”APP给她看:“婶儿,你看,不是没人了,是人都跑到这儿去了。
”屏幕上,不远处另一家叫“好味家常菜”的馆子,赫然打着“限时特惠,
满50减15”的醒目招牌,评分也莫名其妙地从3.8分涨到了4.5分,
底下清一色是夸“性价比超高”的新评价。“他们……他们也搞活动了?”杨婶愣住了。
“平台就是这样,”石墩子叹了口气,他在工地上听多了包工头们为了抢活压价的事儿,
看得明白,“它今天给你流量,让你尝点甜头;明天就把流量给别人,
逼着你不得不继续搞更狠的活动,不然客人就跑光了。”老杨头蹲在门口,
吧嗒吧嗒地抽着烟,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懂什么流量算法,
但他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现在这生意,不做活动是等死,做活动是找死。没过两天,
业务员小张又笑眯眯地来了:“杨叔,你看,我说吧!得持续做活动保持热度!
‘好味’那边活动明天结束,我们赶紧上个‘招牌菜五折’怎么样?抢占先机啊!
”老杨头沉默着,杨婶忍不住问:“小张啊,这老是打折,
我们本钱都收不回来啊……”“婶子,眼光要放长远!先把人气做起来,评分刷上去,
以后恢复原价,客人认你了,不就好了吗?”小张的话术一套一套的。老两口面面相觑,
最终还是咬着牙,又开启了一轮促销。这次,他们学“聪明”了,把菜量悄悄减了一点,
肉片切得更薄,希望能从成本里抠出点利润。可来的客人精得很,
很快就有人在评价里吐槽“量少”、“性价比不如‘好味’”。为了挽回口碑,
他们只能又恢复原来的分量,利润空间被压得更薄。老杨头炒菜时,看着锅里那点肉,
心里堵得慌。他做了一辈子饭,讲究个实在,现在却要算计着怎么在折扣和分量之间找平衡,
觉得这饭做得憋屈。这条原本安静的小巷,渐渐被平台的促销战搅得乌烟瘴气。
今天“老杨家”打折,明天“好味”促销,后天街口的“小四川”也加入了战团,
搞起了“霸王餐”抽奖。几家小店的老板们,原本见面还能点头打个招呼,
现在碰面都躲着走,眼神里带着防备和无奈。客人像赶集一样,哪家便宜往哪家涌,
对味道反而没那么挑剔了。忠诚度?在巨大的优惠差价面前,薄得像层窗户纸。
石墩子和小娟还是常来“老杨家”,哪怕不打折的时候。
他们看着老杨头夫妇肉眼可见地憔悴下去,杨婶的笑容里都带着疲惫。“杨叔,
这么搞不是办法啊。”石墩子忍不住劝。老杨头把炒勺往灶台上一磕,溅起几点油星,
声音带着火气:“有啥办法?都上了这贼船了!现在不搞活动,一天连个鬼影子都没有!
这平台,就是把俺们当猴耍!”最讽刺的是,那个曾经被石墩子吐槽的“老街坊私房菜”,
依然稳稳地挂着4.9的高分,价格纹丝不动。人家根本不屑于参与这种低端的价格战,
似乎有更稳定的客源和更“高级”的玩法。石墩子隐约听说,
那种店是和平台有更深度的合作,甚至平台会主动倾斜流量资源,维持其“高端”形象,
抽成比例或许都和小店不一样。这更让石墩子确信,所谓的“公平平台”,从来就不存在。
小鱼小虾在泥潭里互相撕咬,争抢那点残羹冷炙,而真正的大鱼,早在深水里悠然自得。
“老杨家”的促销活动,就像一剂剂量越来越大的兴奋剂,短暂地刺激着生意,
却让这个小店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老杨头夫妇被困在了一个由数据和算法编织的漩涡里,
拼命挣扎,却眼看着离岸边越来越远。而那漩涡的中心,
正是那个闪烁着诱人光芒的“评分”和“流量”。4、苦涩的算盘促销的漩涡一旦形成,